综合艺术院校的办学与发展思考

2014-04-29 00:44吴戈
音乐探索 2014年1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

吴戈

收稿日期:20131012

作者简介:吴卫民(1958—),男,文学博士,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摘要:艺术学成为门类学科,设立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标准就成为当务之急。其中,综合艺术院校的办学与发展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办学的类型,设标准、定尺度的时候,就既有共性原则,又有个性特征。这对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关系极大。

关键词:艺术教育;综合艺术院校;标准尺度

中图分类号:J69-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14)01001008

一、另立门户:中国艺术教育的外在矛盾转化为内在危机

2011年发生了两件将会深远影响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大事:一件是艺术学从文学的附庸中独立出来,另立门户,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学科设置的第13个门类学科;一件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出发点,专题研究中国的文化发展,将文化的发展、繁荣放到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不可替代、不能或缺的至高地位。

关于前者,表面上是纠正了学科建设认识上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实质上却是对艺术本质、对艺术人才培养规律、对艺术学科自足系统的正视,是对科学思维、文学思维以外的艺术思维、艺术创造特征、艺术活动价值的承认,纠正科学迷信认知误区中产生的偏见,说明了民族文化发展的自觉与自信;关于后者,十七届六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力量与物质力量成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的双翼,特别强调传承优秀遗产与创造先进文化,强调服务社会和引领生活。艺术教育事业作为以人才培养、艺术研究与艺术创造服务社会与引领生活的事业,是关乎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然,自身发展,获得了一个“躬逢盛世”的大好机遇。

在2011年10月28日~10月31日召开于昆明的全国第六届艺术院校校长高峰论坛上,仲呈祥先生和曹意强先生作为国务院学位办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对这个“大好机遇”的来之不易以及深远意义,都作了高屋建瓴的阐述。尤其曹意强先生表达了“无序的艺术办学热”条件下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发展带来大混乱”的忧虑。他的忧虑是有道理的。在笔者看来,眼下的中国艺术教育,既有近忧,亦有远虑。原因在于:艺术教育的办学“缺少自觉”,更谈不上自信。办学的热闹纷扰,学科的低层次重复设置,办学的低水平拥挤热闹,说明我们的艺术教育进入了一个缺少理性的时代。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时代,艺术自觉、自信、自强的标志,恰恰需要“理性”。办学需要“理性”,学科建设需要“理性”。这种“理性”应该最终体现在办学的目标设定、过程控制、特点重点的突出与追求、行为的规范和存在状态的有序当中。

中国高等教育从追求指标数据以“看齐”并“赶超”世界一流大学的“高热症状”中冷静下来,开始提倡特色、优势、贡献来体现办学质量和水平,笔者以为这是回归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上来的表现。中国革命从盲目照搬西方革命的经验和模式,吃尽了苦头之后,终于走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国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理论成熟的表现。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建设,也要走“中国发展道路”,这几乎是无需更多论证的问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姿态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具有从西方学习来的历史遗产的高等艺术教育发展,也就概莫能外了。

无需去更多论证艺术教育的中国式发展的问题,因为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学者已经在近年的大量文章中阐释过。这里想要讨论的,是在国家教育发展纲要调整了“一流口号”变为“质量标准”和“特色要求”后,艺术学学科从服于文学统领的一级学科变为拥有5个一级学科的门类学科之后,艺术教育办学者、管理者应该深切地感到一种危机:那就是,尽管争取了许多年,艺术学学科应该独立,但是真的独立成真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学科内部并没有准备好一个规范行为、检验质量、设定标准的条例。世界许多国家的标准尺度设定,以行业标准为上,我们长期没有这样的传统,一旦另立门户的时候,艺术教育界就应该积极行动,意识到我们正走进中国艺术教育定尺度、设标准、建规矩、成方圆的时代。

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是任务艰巨、工程浩大的,需要一定的过程甚至相当的反复。目前,我们只有通过办学经验的交流与总结,从经验总结上升为理性表述,抽取出一些原则的、可靠的、普适的东西,成为检验办学水平的公约和规范办学的准则,成为中国艺术教育理性办学的立足点。这样,远虑近忧才可保无虞。但是,千万不要误会成理科工科学科发展依赖现代工业标准化生产的量化、数据化、公式化的东西,艺术创作、艺术活动和艺术现象,往往更重视个性化、特殊性、不可重复性的美感形式和美感内容,量化、公式化、标准化的“趋同复制”,恰恰是艺术创造活动所反对的。艺术讲究具象的抽象和抽象的具象,实际上启悟我们的艺术人才培养活动、艺术研究活动、艺术创造与展演活动必须注重个性、注重个别,落实到“具体”问题、具体目标、具体环节上。

作为综合艺术院校的管理者,笔者想谈的是有效办学、提高质量、彰显特色优势等诸多问题。

二、用足“综合”:在办学比较中的优势

不同类别的大学办学,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学术积累、教学传统、人才积累和资源优势,所以,根据自己的发展历史和进步可能来设定办学路径和发展目标,生死攸关。

就综合艺术院校而言,与单科艺术院校相比较,其特点在“综合”。远不止单独纯粹的一门艺术学科、众多的专业方向,使得综合艺术院校的办学在学科交叉、专业嫁接和课程互渗过程中具有天然的优势。

本科层次的综合艺术院校,全国现在一共7所: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如果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独立为内蒙古艺术学院,那么,综合艺术学科、独立建制的国有本科艺术院校就应该是8所。其中,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和吉林艺术学院学科相似,规模相当,从每次交流会议的交谈和会后更深入的调研了解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和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也正在努力向学科齐全、扩大规模努力。而且,据笔者所知,一些省份的传统单科专门学校,也在积极转向,意欲转向综合艺术院校的办学发展。相信综合艺术院校的办学努力,从内部建设着眼,有很大的相似性。这里,提出一些思考,对综合艺术院校办学的优势、特点的追问,具有共性意义,对于办学发展,可资借鉴;针对学科建设,能够启发。

以办学52年历史的云南艺术学院为例,发展到今天,设有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电影电视学院、艺术文化学院、艺术职业学院、文华学院(独立二级)和附属艺术学校。这些教学单位,下设很多系,系下边还有各个办学方向的教研室。在这样的单位建制和学科专业设置下办学,就显现出多头并进、交叉互补的艺术学科群的优势,使学生在这样的艺术资源环境里,能够追踪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潜能,调整自己的选课结构,设计自己的发展方向与成才可能。但是,云南艺术学院现在的苦恼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在弹性学制、学分结构、学分绩点累加与选课资源之间获得良好的彼此平衡关系,为学生的自由学习开拓出更广阔的空间。

实际上,这应该是综合艺术院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果我们的教学管理体系没有注重在教学平台上为学生留出自我设计、自由学习、多向选择的空间,那么,“综合”的优势,就形同虚设。或者,只是天然形成的艺术环境氛围给学生以耳濡目染的影响,并没有成为办学者积极组织、自觉运用的教学资源。因此,笔者特别呼吁艺术教育的管理者和艺术人才培养的研究者们积极研究,如何在综合艺术院校的教学管理中处理好“综合优势”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效资源的问题。收费、专业方向、课程结构、教学资源、开课率、就业、户籍管理等等,体现在某个具体的学生的学习要求中,往往就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纠结缠绕,令人感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认识到“综合”的优势,办学者、管理者只是知道有资源存在,但是,却未必已经自觉和充分利用,使之成为学校的教育培养人才的“有效资源”,这是应该承认的现实。将“综合”的资源的自然存在,转化为资源的自觉利用,变成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是综合艺术院校办出特色、发展出优势的关键。

三、突出“专精”:综合艺术院校在办学比较中的重心

较之综合大学所办的艺术学院,综合艺术院校的特点在“专精”。

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在综合大学的各个学科群里,艺术学科往往是“边缘化” “色彩型”的办学存在。一方面,这也许和办学者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对他们治下的大学发展的整体思路有关系:那么多的关系到卫星上天、潜艇下海,导弹射程与精准,国计民生与经济增长的学科或专业等着投资、发展,还顾不上艺术,有点色彩响动,也就凑合了。这种心态下的艺术教育办学,笔者称之为“边缘化”的艺术教育办学。在那样的办学环境里,艺术教育就是一根“鸡肋”;另一方面,大致是“通识教育”的正确思路。综合大学里,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成为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所以,这样的艺术教育,尽管也叫艺术学院、艺术系,但是其办学的目标设定,与专门的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是完全不一样的。追求的更多是校园里有一些艺术色彩的花花草草,迎新、毕业、元旦之类由学生会、学生工作部、团委组织的活动里面,有些水准不低的艺术节目。在这种心态下、这样的处境中的艺术办学,笔者称之为“色彩型”艺术教育办学。另外,没有更多去想自己的艺术教育办学定位,就是因为“收费高”吸引了办学者的眼光,急急忙忙招募几个教师搭建个班子就招生办学了,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艺术教育没有被看作人才培养工程,而更多被看作是“利益市场”,笔者称这种办学为“市利办学”。这样的办学,虽称为艺术教育,但是,行业标准衡量之下,水准是令人心忧的。

单科专门艺术院校的专精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等艺术教育办学的专精自然不必说,大家有目共睹。综合的艺术院校,可能乍一看,学校的精力不能收缩、专注于某个艺术品种,似乎专精程度不如前者。但事实上,综合艺术院校下设的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之类的办学单位,却都是按照单科专门艺术院校的专精精神去努力办学,培养人才的。综合艺术院校的办学者和管理者,肯定应该专精于“艺术学”领域里的学科建设、专业发展、课程设置,专精于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专精于艺术研究、艺术创作展演的实践活动对艺术教学环节的提高、补充、检验,专精于利用自己的艺术创造资源和艺术人才队伍为社会提供专业艺术水准的服务和添加文明增量的创造。这样的办学,决然与综合大学里的艺术院校,与那些实际上更多承担的是艺术素养的“通识教育”的办学机构的艺术教育有极大的不同。

综合大学里的艺术教育,是跨门类的“综合”,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或艺术系也有自己的发展基础,那就是面对大学的各门类学科,艺术学科获得的艺术学科以外的知识体系的综合优势;综合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是在艺术学科领域内品种的“综合”。艺术的相通性,使这种“综合”在本质上显现出“艺术的专精”,获得“同质补充”的良好补益。

因此,必须强调,综合艺术院校的办学重心,应该落实在对艺术的“专精”上。在艺术专精的沃土上精耕细作,心无旁骛地专精于艺术人才的培养,综合艺术院校才能长久地显现出自己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优势定位。避免办学当中的三心二意、见异思迁、朝秦暮楚,这对于形成优良的办学传统与优质的办学品牌,十分重要。在“艺术的专精”立场上来办学发展,是一种审视发展可能与承认教学传统、学术积累与办学能力的分析精神,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态度。理论上,不会有人宣称自己要与“专精”过不去;实践中,我们很多人常常以“拓宽办学发展路子”为口实,跨出艺术领域,去开办一些似乎很热门时髦的专业。不看自己的历史,不讲自己的能力,不谈自己的起点,这样的情况最后导致办学特色和优势的衰减,那些赶时髦办起来的专业,成为领跑专精领域的大学、教育机构的“摹仿者”和“学步者”,最后就是自己的“业余化” “浅泛化”和“平庸化”。

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扪心自问,自己的艺术教育单位的办学,在“专精”的重心上么?如果不在,你的学校属于哪一类办学?要尽快想清楚,尽快调整到适合自己发展路子的位置。

四、凝练学科:自觉营造人才培养的学科发展合力

近些年来,笔者一直在思考“综合”与“专精”在综合艺术院校办学当中如何体现为“发展合力”的问题。笔者以为,“凝炼学科,聚合力量、谋求创新发展”,是综合艺术院校利用综合优势、因势利导地创新发展的一条道路。延续传统学科的优势,聚合关联学科的能量,彰显优势互补的综合实力,寻求交叉学科新领域的发展可能,这应该也是综合艺术院校发展当中应该共同面对的问题。

笔者的思考是:将综合艺术院校现有的学科大致分为大舞台、大美术、多媒体和新交叉四个大学科,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将成为云南艺术学院越来越自觉的办学努力行为。建立办学发展的大学科方向,目的在于:整合资源,凸现优势,统筹兼顾,重点发展,特色为先。

我们明确云南艺术学院教学、研究、创作展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基点(核心课程)、热点(新学科新领域课程)、特点(传统优势和地域资源课程)的“课程结构体系”;强调地处边疆、便于与民间艺术互动,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结合的“发展立足点”;突出教学中的实习、实训、实践、实战、实用环节,籍以增强云南艺术学院学生动手能力,成为“人才能力培养和提升亮点”;探索云南艺术学院依托地区资源和政府支持能够长足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意义和个性价值于共性原则的教学体系;我们继续坚持深化“学分绩点与弹性学制”的实施探索,解决教学设计、人才培养设计与教学管理之间的平衡互动问题。

在这些属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问题明晰并得到足够关注、有效实施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毫不迟疑地开展“凝练学科”发展的战略实施。

首先说“大舞台”。笔者把戏剧、舞蹈、音乐三个表演艺术领域的学科分为一个大类。它们都属于舞台,都以“人的现场表演”为传播方式,而且,舞蹈里的戏剧性场面,舞蹈表演的音乐配合,音乐里的戏剧性结构,演唱会的舞蹈配合,戏剧演出里对舞蹈、音乐俯拾即是吸纳,已经是普通常识。但是,在综合艺术院校里,戏剧学院、舞蹈学院、音乐学院在自己组织教学、走着“专精”道路的时候,恰恰没有理会学生过于专精地囿于专业所带来的能力缺陷。兴起于上个世纪、风靡于当今的音乐剧应该启示大家,专精分科是阶段性的。而新的总和已经出现的时候,综合艺术院校放着自己的便利条件不利用、不作为,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了。所以,戏剧、舞蹈、音乐应该在教学、研究、创作展演全程都能够携手合作,整合资源,共同发展。这不但益于研究成果的取得,创作能力的提升,也会对人才能力、质量培养的效果上产生积极的意义。“综合”的优势,首先就在“大舞台”的整合中获得了良好的体现。

其次讲“大美术”。几年前,西安美术学院的时任院长杨晓阳提出了一个“大美术”的概念。他主要是指美术院校以外的生动活泼、生机无限的民间美术那一块儿也应该进入学院派美术研究、教学的视野。他的眼光,在美术院校的教室里与广袤的民间美术原野上来回穿梭,这是有见地的意见。但是,这里所说的“大美术”指涉的是:传统的纯粹美术与近二十多年来发展迅猛、生机蓬勃的应用美术。传统的纯粹美术包括国画、油画、版画、壁画、雕塑,应用美术最早意指金属、陶瓷、玻璃、纤维工艺、剪纸、插图、装饰绘画、装帧设计、包装设计、包装设计等等。到今天,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一些变化,生活需求也催生了应用美术的发展:公共艺术、视觉传达、平面广告、环境艺术、室内装潢、产品设计、展示设计、网络设计、页面设计、电子媒介设计……而且,在纯粹美术与应用美术之间,越界融合,产生了许多交叉部分,如雕塑、壁画、版画与设计艺术相结合产生很好的设计效果的项目,生活中十分常见。在这样的背景下,云南艺术学院的美术学院和艺术设计学院应该在教学、研究和创作展演方面全面合作,意义也是全方位的。基础课、共同课、选修课、创作课,都可以联合,要形成一种有分有合的良性机制,整合资源,发展专业,调整课程,创新发展。

再说“多媒体”。在今天这个时代,媒体的发展变化给艺术带来的发展似乎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必要。人类从纸质印刷的传播为艺术的传播、艺术的欣赏、艺术品的收藏带来了便利的条件。但是,当纸质以外的一切媒体被称为新媒体的物质介入之后,艺术生态与艺术发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不用多说,有目共睹。需要阐释的是,这种较大程度依赖于物质手段和科技进步而生存、发展、繁荣的艺术,特点就是其“媒体”的多样性对艺术表达、创造、传播、收藏的决定意义,如电影摄影、电视摄影、录音、剪辑、合成、电脑辅助设计、广播电视编导与制作、动画绘画、动画制作、摄影广告、电视广告、网络交互设计、艺术数据库等等;此外,还有电视导播、电视节目制作、电脑音乐制作、广播剧制作、电影制作等等。人才培养的指示要求基于多媒体,但是知识、素养和能力的要求又超出了“单一媒体”甚至超出了“多媒体”,这就要求综合艺术院校有效地整合资源,合理结构课程,高效管理教学课程,对人才培养设立共同基础,根据个人潜能和发展设计分类培养。

最后谈谈“新交叉”。新,是因为以往的艺术教育当中没有,所以言其“新”。交叉,强调的是,这种新的来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拍脑门突发奇想出来的,而是在原有的学科、专业发展中根据现实生活的要求,交叉组合产生出来的。既延续办学传统优势,利用学科积累,又开创新领域。这是我们思考的立足点和实践的出发点。因为文化产业,因为云南省经济的特点,因为云南省艺术市场与艺术资源、艺术产品时间的不匹配、不平衡,所以,云南艺术学院陆续开办或将要开办一些与艺术事业、艺术产业相关的专业,如艺术生产与管理、艺术经纪人、艺术市场与法规、民族艺术与人类学、教育与戏剧、艺术写作,等等。这些学科新交叉出现的专业或方向,一眼可以看出其学科来源于现实需求之间的关系。而教育与戏剧,是将作为艺术的戏剧与作为社会知识、生产技能传承活动的教育相结合,运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思考与探索。实际上,这是戏剧艺术从舞台艺术向应用艺术的广阔空间发展的一种愿望表述,也是积极“入世”的准备。

笔者希望,通过上述四个学科大类的设计与发展,能够将综合艺术院校的综合优势、交叉能力发挥到最大。

五、融会资源:让“专精”表现为教学体系的不可替代性

前边谈到过,这里再次强调:与单学科艺术院校相比较所具有的“综合”特点,与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或艺术系相比较所具有的“专精”特点,都还是办学目标决定的办学类型的自然特点,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学科建设、专业水平、学术意义上的特色,更不一定就会变成自己的办学优势。天然的特点,如果被有自觉意识地凝聚为建设特色,被有方法地提炼为发展优势,那么,办学的理性和谋求发展的积极主动性就会在学校工作的发展导向、资源安排与管理环节当中得到体现。学校类型的自然属性具有办学特征而不具有学术特点,资源不会自动变成产品,产品不一定就能够成为品牌。具有专业建设意义、学科学术价值、办学特色优势的一切内容,都只能在切合实际的办学主观努力当中产生。

前边说到过艺术的专精问题。笔者想特别强调的是,艺术的专精,与综合艺术院校所在区域的艺术文化资源的专精要联系起来。如果前者强调的是艺术的共性、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方面的教学、研究的专精,后者就是体现为区域艺术资源的个性内容了,这在综合艺术院校来说,是十分现实的问题。要有办学的不可替代性,除了教学体系的特色、办学实力的厚实、教学质量的上乘、研究成果的丰硕、创作能力的充沛等等之外,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渗透在课程体系、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特色当中的地域艺术文化特征。所以,综合艺术院校办学,也还需具有双重专精意识。成为区域艺术人才培养、区域艺术文化传承者培养、区域艺术文化建设者和创新者培养的专精办学单位,就十分重要。

我们的做法是:(一)殚精竭虑发现和提炼那些有价值、该传承的民间艺术进课堂,用规模化培养的代教育方式;(二)培养学生教师浓厚的“草根情怀”,向民间学习;(三)反哺民间。传统力量的延绵,往往在官民之间、时尚与村野之间、学院与民风民俗之间循环作用和过滤之后,沉淀下来被大家认可,就成为传统。艺术风尚尤其如此。所以,向民间学习,向传统学习,要怀有“反哺”和创新的愿望,而且付诸实践;(四)在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当中彰显社会贡献率。应该树立一种办学意识,那就是在服务社会中发展,在发展中服务社会,形成支持与被支持的良性循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使自己的人才培养和研究项目、创作活动紧密地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需要。体现在教学研究和创作展演当中,前提是对区域经济文化与社会需求的专精认识,对区域艺术文化掌握、教学资源化、艺术实践服务与创新项目的“专精”。这种融会了区域艺术资源的“专精”的内容体现在教学环节与人才培养的最终结果上,就是办学的不可替代性和人才素养的竞争力。

笔者一直希望,通过努力,在上述基础上形成云南艺术学院“聚学科、建系统、强能力、重实践、优特色的教学体系”。

六、几点建议:分类分层指导模式与学科专业标准的确立

分类指导,是理性办学在艺术教育发展中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中国艺术教育的办学类型、目标设定与效益追求具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指导内在发展要求。

正如仲呈祥先生在2011年10月29日全国第六届艺术院校校长高峰论坛会议开幕式上的主题报告中所说:“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建设,需要我们三支大军,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建设。这三支大军,一支是我们的专科院校,比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等,它们有优势,它们对某个艺术门类本体的研究、本体规律的追求高人一筹。它们是艺术学建设的奠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钱钟书先生说得对,‘不通一艺不谈艺;第二支队伍,是云南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等等为代表的综合性艺术院校。它们有自身的优势,它们的优势在于:打通了艺术门类下的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设计等各个方面,艺术一级学科,它们配备齐全。优长于从艺术各个学科的相通性上去寻找普遍规律。另外我们还有第三支队伍,就是周星教授为代表的北师大这种综合性大学、彭吉象所在的北京大学。综合性大学又有它们的优势,它们依托着一个相对更为广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背景,它们擅长于从哲学思维的层面提出高屋建瓴的贯通艺术各个门类的艺术学的一些普遍原理。这三支大军应该各扬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艺术教育的特色。”仲呈祥先生实际上在对中国的艺术教育做一些总体上谋篇布局的思考。他促使我们这些为艺术教育奋斗了许多年的管理者在思考:究竟在艺术学成为门类学科后,我们可以有何作为?应该如何作为?

(一)艺术部门和艺术院校应该成为制定标准的权威部门

在笔者看来,如果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或特点的设置情况区分,中国艺术教育目前应该由四种类型的学校承担:综合大学的艺术通识教育、单科艺术院校和综合艺术院校的艺术专门人才教育、以应用艺术人才培养为主、强调艺术技能技巧训练养成的艺术技术职业教育和专门的艺术师资培养的特殊教育。这些不同培养目标的艺术教育活动应该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具有严格的监控和质量检查标准,应该设立监控观测和检查标准,让艺术教育中那种模模糊糊的目标、混混沌沌的办学、凑凑合合的存在成为不可能。因此,笔者呼吁:艺术教育的办学要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和质量监控标准。准入制度是靠艺术教育行业制订标准、专家组成投票、艺术教育质量督导检查的制度化来完成的。准入标准是办学历史、条件、现实需求条件可能,质量督导是对照现实需求的满足度、课程设置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向性和完成情况。还有,是现实岗位对人才使用情况的反馈。

2010年笔者在云南省教育厅“校长培训班”的学习中有一个重要收获,就是对新西兰教育的密集考察。在马不停蹄的大学访问中,笔者对新西兰尊重大学办学、以人为本办学和尊重行业权威办学的运行机制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新西兰一定是以行业专家制定的标准为行业标准,绝不会出现“外行评价内行”的现象。中国艺术教育的评价标准、衡量尺度、办学规矩之类,常常有令人哭笑不得、投诉无门的状况,从评价体系到评价者常常驴唇不对马嘴。是应该改变的时候了,艺术院校与国家文化部门应该确定判断艺术办学的社会贡献率的标准,应该设立自己的学位授予标准,应该重新考虑艺术教育的设点布局与类别指标,等等。

(二)完善学科划分的合理性

按照学科建设目标,中国艺术教育的五个一级学科其实有着模糊性、反艺术性,要有明确的检验标准。美术与设计分开建一级学科是对的,尽管二者交叉颇多,但是设计艺术学更偏重应用艺术,这个特点是彰显的,分开有利于专精发展。但是,戏剧与影视、音乐与舞蹈两个学科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学科发展,却可以考量一番。戏剧是以演员扮演故事为核心的“表演艺术”,影视除了电影故事片和电视连续剧、单本剧与戏剧有点关系之外,大量是新闻、记录片之类的现代传媒制作,将两种媒体借重不一样、社会角色迥然有异的学科合并在一起,也许不是什么明智之举。电影界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电影与戏剧离婚”,电影学院很多专家强调“影视不是艺术而是视听媒介”的声音,导致了艺术院校当中影视专业从传统的戏剧专业里分离出来,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云南艺术学院都是如此。但是,有的专业艺术院校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又将戏剧和影视合并起来,走回“前电影”时期的“老路子”上去了。艺术实践领域里卓有成效的成果和经验检验的证伪或证实了的知识,艺术教育不去理会,不去吸收接纳,就显得我们的艺术教育真的是落伍了。

音乐与舞蹈都是表演艺术。在笔者“大舞台”的演艺概念里,它们作为姐妹艺术,可以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实际上,中国古代的乐舞是不分家的。诗词歌赋,杂剧传奇中,甚至文学也和音乐、舞蹈分不开。但是,文学、戏剧都分出去了,获得了专精的发展空间。那么,音乐与舞蹈为什么不能?究竟是出于何种因素的考虑?是因为渊源关系还是因为什么?提纯发展是现代分工要求,新的综合也是现代艺术活动中的一种实验现象。追问学科划分的依据,即是追问办学理性。

(三)在坚持传统艺术学科的价值认知前提下大力发展新兴学科

按照社会发展和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要调整学科结构,应用艺术与纯艺术的比例调整应该有指导性原则;市场需求原则与新兴产业原则衡量下的新学科设立。工学与艺术学交叉的建筑艺术设计或建筑设计艺术学,艺术经纪人与文化管理人,文化项目策划人,电影、电视剧制片人,艺术博物馆建设者与管理人……这些,实际上都是我们的生活变化、社会发展对艺术院校提出的现实需求。在学科大门类下,应该让艺术院校自主设立一些小专业和变动的发展方向,这对于艺术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

2007年以来,笔者一直在表达一个观点,希望艺术教育专业调整中特别注意纯艺术学科与应用艺术学科的发展现状,给予应用艺术学科充分足够的重视和理直气壮的正名。

(四)建立完整的国民艺术教育体系

中国艺术教育的“高位起始”模式必须改变,要有惠及民族整体的完整艺术教育体系。

“高位起始”的含义是:中国的艺术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从高等教育开始的,相对于中国的语文、数学、化学、物理、地理诸如此类的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承教育,实际上处在一种不连贯、不恒常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的音乐和图画,中学的音乐、美术,其实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可有可无,断断续续,所以,艺术知识的素养,到大面积的莘莘学子到了大学里才有机会获得很少的欣赏公选课教育,艺术审美的同时教育,对一个民族来说,是特别影响整个国民素质,影响民族创造力的事情。应该对大学的艺术通识教育提出硬指标,更应该对中小学艺术教育提出硬指标,而且,绝不要紧紧限于音乐、美术两门课,应该把戏剧、舞蹈、动漫、电影等更多的能够发展人的审美心智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的艺术课程也融入进去,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设置固定的、不可或缺的艺术课程,这是国民素质提高、创新型人才辈出的重大工程。

这需要国家下决心支持改革,这是更深刻的、发肌体自内部的教育体制改革。

(五)警惕“艺术技术主义”的抬头和泛滥

艺术学另立门户之后更要注意学理支撑,艺术的发展史梳理,创造论总结,技能技巧的训练养成,是艺术教育单位应该教授给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艺术院校要交给学生的另一个基本专业能力是让学生学会将世界的和民族的文化精髓融会到自己未来艺术生涯中观察生活、欣赏艺术、判断世界直至最后进入个人化的艺术创造活动当中去的素养。但是,技术主义地理解艺术,势必影响到艺术教育,这是非常危险的。之所以说危险,是因为“艺术技术主义”观点影响教学不仅仅会造成“误人子弟”的后果,而且,将会导致民族国家的艺术创造力的损毁。

抽空了艺术创造、人性表达和社会意义的“技术手段”,是我们这个物质技术水平突飞猛进而导致人类生活对物质技术手段过分依赖的时代应该特别警惕的问题。“艺术就是技术,技术其实就是艺术”的言说开始出现常识性的问题是:艺术离不开技术发展、技巧、技能的基础,但是,技术技巧技能知识通向艺术表达和艺术创造的物质手段,绝不就是艺术本身。简单的例子就是,中国动漫技术发展很快,但是依靠动漫艺术原动力发展起来的产业却非常有限。在“功夫”与“熊猫”的中国元素之间,不是因为“技术嫁接”而是因为“艺术创意”造成了《功夫熊猫》的成功。应该思索也应该深刻反思这个现象: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但《功夫熊猫》不是中国的。艺术教育界发展迅猛的“动漫艺术” “电脑艺术” “动画”专业的招生和课程设置应该反思究竟交给学生了多少“艺术”的能力?从“孙悟空斗不过米老鼠”的戏谑,到《花木兰》 《功夫熊猫》的难堪,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中国成为国际廉价技术市场的现状:据2008年统计数据,“目前我国与动漫有关的机构达到6463家,全国共有447所大学设立动画专业,1234所大学开办涉及动漫专业的院系,涉及动漫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达6.4万,在校学生646万人。”全国艺术教育发展中,动漫艺术教育发展是最快的。但是,我们的动漫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们的动漫人才培养,应该对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中的文化缺失与创意缺乏担负相当的责任。不是全部,但是应该负很大的责任。调研动漫专业的课程设置,又一个事实令人惊讶:那就是我们的艺术教育单位和培训机构,没有给所培养的人才准备必要的文化课程。培训机构,是各种各样为初中毕业生或者其他有培训需要的社会人员提供动漫知识与技能服务的机构。这样的机构,课程设置基本上就是计算机原理、计算机操作、计算机各种软件运用,教会学员使用计算机软件完成一般办公系统软件、平面设计软件和动画软件就大致可以了。其他如英语、思想品德之类的课程能省就省。专业艺术院校或者各类大学里的动漫专业为学生们开设的课程,实际依据各自的师资队伍力量和学科传统优势有些区别:有电影电视专业传统的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三大类:第一类是电影电视类课程,诸如视听语言、录音、剪辑、摄影、色彩、构图、制作;第二类是绘画与动画、漫画课程,属于美术类课程体系,诸如素描、色彩、速写、动画原理、动画场面、动画造型、动画剧情、动画、漫画创作(单幅、四格、漫画连环画);第三类是计算机基础与软件运用课程,诸如计算机语言、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游戏基础、3D技术,后期合成等。为学生开足三大类课程,就是很充足的课源了。实际上,许多学校匆匆忙忙办起专业,许多重要的核心课程都开设不起来,只能开设其中两类甚至只有两类中的一部分课程。说到那些大大小小,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动漫人才培训班”,更是单纯的“技术培训”了,与动漫产业所需要的创意文化能力更是挨不上。其实,这个问题在深圳——作为我国最早涉足动漫产业的基地,“来料加工、代工生产”完成了《狮子王》 《人猿泰山》 《海底总动员》 《花木兰》一类好莱坞大片,赚足了钱。中国企业和中国技术人员仅仅只是挣了一点辛苦费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想到自己动漫队伍的构成问题。我们有大批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但是缺少有文化战略眼光、有艺术创意能力、能从事自主产品开发、生产的人才。时隔多年,今天的状况改变了多少?看看我们今天许多的动漫企业的从业人员,“有文化的没技术,有技术的没文化”。这是一个动漫产业研究者概括当下动漫人才队伍状况的时候所说的俏皮话。

应该为动漫人才的培养加餐,中国文化、外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为动漫产品创造需要具备的历史知识、文化素养和特殊的写作能力,而不是一般的文案策划书的写作能力,是能够表达思想、描述情感、说明意图的文字,尤其是动漫故事所需要的编剧能力。要有能够抓住并保持观众注意力和欣赏兴趣的“故事、场面、冲突、悬念、危机、解决”等好故事的要素;要有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心理流向的准确把握和精致包装。这些,才是动漫人才该学而没有学的,更是技术课程所无法包容的。有的知识,可以到社会上在实践中学习和完善,但是,文化素养和创意能力,学校却应该帮助学生们打牢基础。

(六)积极开展艺术高校的艺术博物馆建设

笔者呼吁每一所艺术院校,尤其是培养艺术专门人才的专业艺术院校,要积极开展艺术博物馆建设的活动。每个艺术院校,承担着对祖国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要让自己的学校成为该地区、该领域艺术文化传承的重镇和中心。没有这种眼光和胸襟,往往就是蝇头小利、障眼的;发展上鼠目寸光的、事业开创上庸人习气的;羁绊太多、作为不大的艺术教育办学。笔者这样说,是因为看到这样办学的深远意义,更是因为自己非常害怕云南艺术学院走向这样的办学。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专门的艺术教学、研究和创作展演,让艺术院校具有传承创新民族艺术的高手和慧眼,在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当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彰显出艺术院校的眼光更内行,判断更可靠。另外,民族艺术的遗产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增添了艺术教育资源,让那些珍贵的艺术养分校园环境化、常态生活化,教师学生耳濡目染,将“后天习得”的民族艺术养分化为空气阳光雨露一般的存在,渗透到现代艺术教育办学的规模培养流程中去。每一个学校在自己的区域文化的内容上就有了不可替代性,这是办学“同置导致同质”时代的个性保存的根本依据之一。当然,教学体系上显现出来的个性也十分重要,要让每一所艺术院校变成一个传承与创新民族艺术文化的重要基地,中国文化中的艺术自觉与艺术自信才能真正地显现出来。

责任编辑:奚劲梅

注释:

①参看《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9),金城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103页。

②参看《关于深圳动漫目前境况的调查》,来源:WWW.GDCG.NET,2009年2月27日。

③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引用自作者本人发表在《艺术教育》(2011年第2期、2012年第11期)中的教育理念。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
群众艺术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如何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漫谈
艺术立校创特色 以美育人写华章
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关于舞蹈艺术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思考
艺术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