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新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何创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高效课堂值得我们探究。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笔者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看法。
一、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发生在情境之中,而情境则与镶嵌在其中的知识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只有真实的情境才能相应地形成真实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使学生身临其境,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起到思维定向、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作用,有效、合理的问题情境不只是“问题”,应该在问题后面还有一种学生内在的需求,一种主动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案例1】情境引入:毕达哥拉斯是2005年前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一天,在朋友家做客的他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请同学们也仔细观察一下,是否也有与他有同样的发现呢?面积的关系转化为边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也具备这种关系吗?
点评:导入富有科学特色和浓郁的数学气息,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与求知欲。同时,画面中出现的直角三角形,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引入到要学的知识中。简单又具有传奇色彩的引入非常自然地引出了勾股定理,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定理、法则都是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图形的直观性,便于学生探究与发现,考验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一定的挑战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避免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应该坚持知识的获取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合理探究得到。
但是,要全面、彻底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求适合学生个性发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以人为本、以学生未来生存发展需要为价值取向,更需要教师在教学的细微处下功夫。教师心中要时刻装着学生,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已任,全方位、全天候、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
【案例2】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合作的单位,完成下列拼图任务。①用两个边长分别为a,b的正方形与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②用边长为c的正方形与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全等于活动一的四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完成后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合作成果。
学生:展示拼图,如图(还有其它可能,这里只选以下两种情况)。
教师:同桌之间对比一下,你们拼成的大正方形能完全重合吗?
学生:(兴高采烈)能。
教师:说明它们全等,面积也相等,请同学们拿走四个小的直角
三角形,观察余下的图形,它们的面积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一個大正方形的面积。
教师:请同学们用字母表示它们的等量关系。
学生:a2+b2=c2
教师: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个结论吗?
学生: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点评:学生用不同的拼图方法得出了不同的验证方法,充分展示了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勾股定理证明过程是典型的数形结合,用图形说明定理,又用字母表示定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拼图游戏,先动手实验,后分组讨论、积极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用实验论证结论正确性的同时感知了面积证法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强调了面积证法的重要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体现数学文化的育人价值
新课程理念重视三维目标的达成,不过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往往容易被忽视。同时,数学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最重要的思维学科之一,在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分析推理、归纳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理性精神和数学发展中数学家严谨的态度;介绍数学史的发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增强民族自豪感,领悟道理,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文化与知识的熏陶和感染;时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美的存在,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