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杨
[摘 要]在国家教育战略层面,创业导师的存在具有明显的合理性。但由于在理念、学科、教学、能力等方面存在困境,创业导师面临认同危机。通过成立创业教育教研室,改革创业导师管理机构,完善创业导师动力机制可以对创业导师身份进行建构。
[关键词]创业导师;身份;认同;建构
[中图分类号]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0 — 0151 — 02
一、创业导师存在的合理性
加强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要决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关于创业导师专业身份,最早可以追溯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该文件中首次提出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1〕为推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2012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在要求中明确指出要按照学生人数以及实际教学任务,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创业教育专任教师。〔2〕可以说,创业导师的专业身份的确定,是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
二、创业导师缺乏认同的原因
1.理念之困
理念之困的第一个障碍在于创业教育是否可教?有观点认为,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是天生的,而不是教育出来的。其次,把创业教育视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一个部分,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只是为了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第三,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教大学生如何经营商务、建立企业的一门实务课程,错误地理解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主观上缩小了创业教育的内涵。有学者提出:创业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哲学问题。创业意识是创业行动的前提。何为创业意识?创业是少数人的行为还是“作为人的人”都具有的属于人的自由的自觉的生命活动?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是不是同一概念?等等。这些问题目前尚未有份量的研究成果。现时高校的创业教育远未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活动,与此不无关系。〔3〕 清晰的创业教育理念定位是顺利开展创业教育的先决条件。然而理念上的障碍使得创业导师的专业身份受到怀疑,遭遇到“合法性危机”。
2.学科之困
在西方发达国家,创业学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学分支,成为MBA的必修课程之一,在一些著名大学中已建立了创业学专业甚至创业学系。而国内创业学作为一门学科,特色尚不鲜明、学科边界不够清晰,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在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1年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管理学门类下设专业类9个,46种专业,即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等九大类别中都没有“创业学”或是冠于“创业”字样的专业。由此看来,“创业学”仍是一门非规范的专业或学科。这种状况,业已严重阻碍了“创业学”的研究和创业教育的推进。以论文发表和特聘教授的聘任为例,学术期刊无法为“纯粹”的创业学文章找到相匹配的“中图分类号”;省教育主管部门无法设置“创业学”的特聘教授岗位,大学更无法去特聘相应的教授。〔4〕创业导师虽然从事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但却无法取得相应学科的职务、职称,这反而会加剧创业导师缺乏学科认同感。
3.教学之困
创业教育的教学之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学课程不能明确。当前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基本“千篇一律”,没有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创业方向开设不同的创业课程,创业教育基本都是在第二课堂进行的“选修课”,形成了“重讲授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其二,教学效果无法量化。“创业教育效果是创业教育的重点,创业教育是否有效不能简单地看大学生办了多少实体、挣了多少钱,不能简单地看大学生参加了多少次创业活动,而在于创业教育是否使大学生具有了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否能帮助大学生将其创业和创新意识有效转化为创业项目或创新产品的发展平台。”〔5〕其三,创业成果能否替代课程学习。大多数高校按照传统模式,以理论教学来推进创业教育,课程替代鼓励创业学生以自学、旁听、与任课教师单独联系等多种方式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以顺利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孰轻孰重?课程替代鼓励学生投身创业实践,将课外实践提升到与课内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新型理念,有观点认为反知识化倾向明显,会对高等教育产生误导。〔6〕
4.能力之困
创业教育是一门复合型学科,它是集合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重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因此要求教师具有综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指导能力。但实际情况是,高校创业导师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师资组成具有兼职性,他们所掌握的创业知识并不多,所采取教学方式多是传统教学方法,照本宣科的讲授课本知识。再加上缺乏社会实践中创业的感受和体验,缺少新颖的创业观点、创业思路、创业技巧,在教学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7〕因此,创业导师业务能力的不足,已经成为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导致自身的“身份危机”。
三、创业导师身份的建构
1.成立创业教育教研室
教研室是高校基层教学与学术研究组织,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学科型教学研究机构,可以发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与专业能力、形成教师专业归属感和培养合作精神,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要功能。〔8〕创业教育教研室的作用有:(1)负责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订立可以量化教学任务,提升教学效果;(2)探索教学方法,创业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属于开放性课程,关于创业教育中的疑难问题,有时靠一位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是难以解决,这就可以发挥教研室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克服难题,同时增强创业导师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凝聚力和向心力;(3)优化课程结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坚持专业性、探究性和前沿性的原则,对所有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普及性的课程,对某一具体专业的学生可以设置针对性的课程;(4)开发创业教育教材,创业教育教材必须具有系统性;(5)建立听课说课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听课可以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也可以充分发挥年长教师、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在教研室内共同探讨教学方法、集体备课、观摩教学。创业教育教研室的设立可以借鉴就业指导教研室的经验,目前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教研室,在此前提下,可以分立出创业教育研究室。
2.改革创业导师管理机构
当前,我国高校现有创业导师主要由经济管理类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和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等组成。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辅导员行政管理上归属所在院系,学生处行政人员在岗位序列上属于管理岗系列,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上述人员进行创业教育教学研究属于“份外”工作,创业导师缺乏职业归属感。为此,我们需要从组织保障角度不断强化创业导师身份。为统领全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学校可以成立由党政领导、人事、教务、科技、学生管理职能部门以及各院系负责人组成的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担任组长,创业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创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与学生处招生与就业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全校创业教育的规划、组织和管理。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导师工作台账,及时沟通大学生创业导师工作情况;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导师工作协调会议制度,及时处理解决创业导师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可以制定“创业导师工作职责”、“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意见”、“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高效合理配置学校资源,确保大学生创业导师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3.完善创业导师动力机制
创业导师的双重身份、多重角色决定了其缺乏归属感,使其处于一种“摇摆”的位置,在开展工作时,他的身份孰先孰后,以何种思维来开展工作?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与职称评定脱钩,创业教育效果没有教学质量评估,工作量没有奖惩,创业导师积极性不高,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教好教坏一个样”的局面,创业教学活动成为创业导师不可推脱的一项临时性任务,创业教育形同虚设。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一方面要强化创业教育教学评估,教师教学评估的要素主要包括教学准备程度、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9〕我们可以结合创业教育本身的特殊性,给不同的评价要素确定不同的权重,评估结果用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比如,对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优秀的导师要进行奖励;对教学态度不端、教学效果不佳的导师要指出不足并限期改正,并请有经验的教师给予指导;对确实不能胜任创业教学的导师要及时做出调整,解聘其创业导师资格。另一方面要健全创业导师激励机制,使学校的创业指导师在晋升职称、课时酬金、学习进修等到方面享受相对优厚的待遇,如鼓励教师跨学科进修深造,鼓励教师到企业第一线挂职锻炼,奖励教师撰写较高水平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创业导师每结对一名大学生或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进行创业阶段指导服务的给予绩效奖励,开展“十佳大学生创业导师”评选活动等。笔者相信,通过上述举措的实施可以激发创业导师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Z〕.教学〔2002〕18号.2002-12-31.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Z〕.教高厅〔2012〕4号.2012-08-01.
〔3〕徐华平.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研究〔N〕.学习时报,2004-03-29(10).
〔4〕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40-41.
〔5〕蒋德勤.高校创业教育需要正确处理的四个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08):42-44.
〔6〕贾少华,徐玉成.创业成果能否替代课程学习〔N〕.中国教育报,2014-06-09(5).
〔7〕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196.
〔8〕熊岚.高校教研室功能的回归与重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0,(06):33-35.
〔9〕朱有良,汪延明,张世杰.高校课堂教学评估的理论与技术〔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01):130-13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