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玲
【摘要】小儿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为主,引起高血糖及尿糖。本文主要论述了儿童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临床治疗以及如何预防。
【关键词】儿童糖尿病;临床治疗;预防
小儿糖尿病多为1型或需胰岛素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为主,引起高血糖及尿糖。小儿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后期常有血管病变,眼及肾脏受累。儿童时期的糖尿病是指在15岁以下发生的糖尿病。根据不同的病因可将儿童时期的糖尿病分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NIDDM)、营养不良性糖尿病、糖耐量损伤及其他类型的糖尿病。5-6岁及10-14岁小儿多发病,5岁以下小儿少见。目前,小儿2型糖尿病发病率也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分泌水平高于正常人[1]。1儿童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胰岛细胞破坏90%左右可出现糖尿病临床症状。患病率男女无性别差异。儿童糖尿病起病多数较急骤,几天内可突然表现明显多尿、多饮,每天饮水量和尿量可达几升,胃纳增加但体重下降。年幼者常以遗尿、消瘦引起家长注意。发病诱因常由于感染、饮食不当等发病。婴幼儿患病特点常以遗尿的症状出现,多饮多尿容易被忽视,有的直到发生酮症酸中毒后才来就诊;在儿童患糖尿病后约半数的孩子以酮症酸中毒为表现,而且年龄越小酮症酸中毒的症状越重。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及神志模糊、嗜睡,甚至完全昏迷等,三多一少症状反而被忽略。同时有脱水、酸中毒。酸中毒严重时出现呼吸深长、节律不整。呼吸带有酮味。有经验的医生是可以嗅到的。2临床辅助检查
2.1血糖测定以静脉血浆(或血清)葡萄糖为标准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制定的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正常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空腹血糖6.1-6.9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如空腹血糖≥7.0mmol/L,或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值>11.1mmol/L,即可诊断糖尿病。糖耐量试验不作为临床糖尿病诊断的常规手段。
2.2重症病例治前经常有糖尿,但早期轻症仅见于餐后或有感染等应激情况下,不少久病者由于肾糖阈升高,虽有高血糖而无糖尿;一般无并发症病者阴性或偶有蛋白尿,低于29mg/d或20μg/min,蛋白尿排泄率在30mg-300mg/d,时称微量蛋白尿,表明患者已有早期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排泄率>300mg/d时,称临床或大量蛋白尿,常规尿检可出现蛋白尿,此时病变已非早期,随病变发展尿蛋白量较多,可达0.5g%(约相当于4个“++++”),每日丢失蛋白质在3g以上(正常人<30mg/d),常引起严重低蛋白血症和肾病综合征;酮尿见于重症或饮食失调伴酮症酸中毒时,也可因感染、高热等进食很少(饥饿性酮症);镜下血尿及其他偶见伴高血压、肾小球硬化症、肾小动脉硬化症、肾盂肾炎、肾乳头炎伴坏死或心力衰竭等病例中。有大量白细胞者常提示有尿路感染或肾盂肾炎,往往比非糖尿病者为多见。有肾乳头坏死者有时可排出肾乳头坏死组织,为诊断该病的有力佐证[2]。3临床治疗方法
3.1儿童1型糖尿病终身需用胰岛素治疗。
3.2饮食治疗三餐分配,一般以少量多餐适宜,餐间可加2次点心,避免低血糖发作。多吃纤维素性食物,使糖的吸收缓慢而均匀,从而改善糖的代谢。
3.3运动治疗运动是儿童正常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生活内容,运动对于糖尿病儿童更有重要意义。运动使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而加速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运动时肌肉所需能量主要是由脂肪酸代谢提供并动员肌糖原的分解,运动时能量的消耗比安静时增加数倍(7-40倍)。运动能促进心血管的功能,改变血浆中脂蛋白的成分,有利于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是,糖尿病儿童应在血糖控制良好后(血糖<11.1mmol/L)才能开始运动。运动的种类和激烈的程度因年龄和能力及兴趣不同。患有视网膜病变时应避免头部的剧烈运动。腿部感觉功能减低时应注意防止碰伤,以徒步运动为好。4预防儿童糖尿病主要是饮食惹的祸
由于孩子大多喜欢喝甜饮料、吃油炸食物,这恰好是诱发糖尿病的不良生活方式中最突出的一点。加之现代社会肥胖儿的普遍增多,也加大了儿童患糖尿病的概率。特别是肥胖会导致体内的血糖浓度增高,脂肪代谢加强,身体需要消耗更多的胰岛素,对胰岛素的需要增加,久而久之胰岛细胞功能发生紊乱,诱发糖尿病。儿童发生肥胖的年龄越小,越容易增加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为婴儿补充维生素D可降低患糖尿病危险。宝宝补充维生素D能够防佝偻病,亦有报道给婴儿补充维生素D可降低患糖尿病的危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161.
[2]賈少丹,王颜刚,苗志敏,等.高尿酸血症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影响[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40(3):2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