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波
摘 要:通过对优质课、公开课的反思,阐述教学逻辑结构中教材资源的作用,提出利用知识重组及问题建构实现教学逻辑的内在美。
关键词:教学逻辑;知识重组;内在美
一、实践与思考
1. 问题困扰:笔者从事教研工作,当任过不少优质课比赛的评选工作,在许多的化学公开课教学中,许多教师虽经精心充分的准备,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热闹,评委及观众也被其气氛感动。但冷静下来,发现留下科学理性的导向性课堂不多,教师激情诱发学生激情的“秀”的成分占了课堂的主体,教学语言所产生的诱导效应对课堂的气氛起到了较好的组织与调控作用,但按照认知的逻辑结构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批判意识等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被师生的激情所代替,被活跃的课堂所掩盖,感情互动催生出的深度思考不足,导致课堂教学的内在美缺失。
2. 笔者思考:上述课堂内在美缺失的原因来自多方面:有教师自身对课堂价值取向的认识因素、学校教研教改的理念导向,教师的教学经验产生的群体效应等。同时,平辅直叙的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定着教师的思维,使教师教学时勿言它而顾教材,教学中囿于教材知识顺序或呈现顺序,不顺的教材知识架构顺序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及使用过程中忽略了教学逻辑在教学中的根本运用。教学逻辑是反映教学因果关系的内在规律,是重组教学内容结构、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构建最近发展区的基础。它不仅反映教学内容的因果联系及组织架构,也反映教学内容跟师生互动效果的规律性,同时也反映学生元认知、社会经验等系统外部环境(包括社会需要等)与学习效率关系的规律性。课堂教学中一个教师的语言形象可以形成教学的外在美,反映课堂教学因果的教学逻辑可以形成教学的内在美。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所开展的教学逻辑结构如图1:
在教学逻辑结构中,研究分析学生和教材、情境设置是最为关键的两个方面。笔者在此主要从教材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补充、重组方面谈些认识和建议。
二、化学教材与对教师教学逻辑行为的影响
从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分析,中学化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传播化学知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观领域的物质运动和变化规律,熟悉和了解生产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固有属性,培养学生辩证对待人与自然的哲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及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同时也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及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培养全方位的综合型、能力型的人才,要有丰富的知识源泉,要有指导性的课程计划及科学合理的认识和培养途径,而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最直接又最具权威的是教材。在学生的学习中,除了教师这个相当灵活的因素外,教材的编排及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同时教材也影响着教师教学的逻辑顺序、教学手段的使用及教学过程的艺术性。因此说,教材是一个无声的老师,在左右和驾驭着师生的双边活动,是学生直接的知识源泉,也是影响学生认知和培养途径的指挥棒。
三、利用知识重组及问题建构实现教学逻辑的内在美
1. 科学认识教材知识丰度与“减负”的辩证关系,酌情调整丰度,确保学生丰富的知识源泉。
如《极性键与非极性键》、《分子的极性》等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障碍,如能把这个通俗易懂的电负性概念提前一些时间介入,借助物理学中宏观领域的《力的合成与分解》及立体几何中的《空间对称》的有关知识,有关中学抽象的物质结构知识也就不成教与学的困难了。另外从今后学生的发展及远程教育来看,类似这些基本概念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笔者建议是否在调整教材内容方面,仍要有足够的知识丰度,对诸如上述中的有助于中学教学及知识理解和常见生产生活中应用的有关概念,理论作适当的增补,确保学生知识的丰富来源。
2. 打破传统结构,巧妙安排布局,突出知、能形成。
前面笔者已经阐述了教材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过程中的指挥棒作用,因此,教材在提出知识及处理知识点的分布上,不同的结构安排自然收到不同的效果。而人总有一种顺乎自然的惰性及先入为主的主观控制心理因素的存在,当有一本很现成又很具体的教科书摆在师生面前,势必造成一些从教者不加思索的顺手开卷抛给学生,这样就谈不上创造性教学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牵制着教师的教学走向,禁锢着教师的教学艺术。教材改革中能否借鉴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的组织经验,教材分教师用书及学生用书,教师用书中提供丰富详实的有关中学化学知识的内容,并提出严格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提供相应的有关参考资料的目录索引。而在学生用书中视其内容把平辅直叙的陈列方式改成有导读、有启发、有质疑、有演思的探索性结构;适当调整教师演示实验,并把关于认识元素化合物性质和建立概念理论的一些实验从相关内容中独立到课文的前列,并把教师的演示改为学生演思(仍然一人演示,只不过不是老师,而是学生),教材提供相关的教学课题,层层递进的诱导师生一起探索,而把相关的知识内容摆放在课后作参考使用。如《原电池》一节,可以在课堂前期直接作如下安排:
活动一、[学生演思]把Zn、Cu两片金属用带有电流计和开关的导线连接,按下列要求插入H2SO4溶液中,进行实验,解决有关的思考题,并提出你的看法。
(1)两片金属相隔一定距离时:①断开开关;②关闭开关。
(2)把两片金属相接触。
活动二、质疑:
(1)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给你什么启发?
(2)它相当于电学中的什么装置,要认识该装置,要解决哪些问题?
(3)你能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吗?这里面存在哪些化学反应?
(4)在实验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需要共同探讨、解决的问题?
活动三、课内阅读材料:(略)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强调的是科学论和认识论,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不可低估的任务,打破传统教材结构布局,突出学生的知能形成过程,变平铺直叙的知识介绍为开发智力资源的探索性导航书,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产生深远的影响,课程改革能否在这方面作些尝试。
3.构建科学题型,分层次设计富于开放的导学性、探索性、趣味性、实践性的可行性习题;巩固知识,力求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升华学生的能力。
导学性习题是为建立该课知识点设计的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已学知识的诱导性习题;探索性习题是利用已学知识去分析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具有培养某种能力的习题,是知识的延伸和应用;趣味性习题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永恒的求知欲望的习题;实践性习题是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学生的周边环境而拟设的善于激起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习题,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无处不在。
上述多种题型相辅相承,没有严格的界限,它们是交集的关系,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在《油酯》一节的课后可以拟设这样的一道题:
厨房里有哪些常见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彼此能发生哪些反应?将有哪些现象发生?请同学们加以讨论。
如此的题型富有开放性,既是探索性习题又是实践性习题,易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难度系数不大,学生很容易在有限的厨房空间例举出诸如纯碱、食醋、明矾、植物油、味精、食盐等类物质。再如在《盐的水解》课后可以安排如下的实践性习题:
苏打和小苏打有广泛的用途,试从反应物的耗量、反应快慢及实际需要量等方面,说明在下列用途中最好选用苏打还是小苏打?为什么?
(1)蒸馒头时除去面团发酵过多的酸味?
(2)作为泡沫灭火器的药品。
(3)用于洗衣服的洗涤剂。
如此的题型既有利于学生前后知识的联系、综合、又富于实践指导意义,学生乐于实践,乐于思考。但有不同的梯度,因此在布局时也要因材编排,分层次布局,以便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4. 提供配套的富有积极推广意义的化学史阅读教材,催化学生的情感,催化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从化学史中领悟真、善、美的情操。
人非草木,熟能无情,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热情奔放的青春少年,单调的专业知识会使青春少年觉得乏味,适当的精神食粮是激发学生不知饥渴求学的催化剂。过去的语文教材改革开设了相应的阅读材料课程,今天的语文基础课程改革更加注重精神食粮的添加,要求高中生必须阅读30部世界名著。而“化学寓物质转化运动之理,综宏析微,拔伪存真,精益求精乃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之锁钥”,化学史是人类哲学和精神的发展史,是一部曲折回旋的动人乐章。人类为了认识和掌握这种揭开物质世界奥秘的钥匙,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经历了漫 长的征途,产生了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也荡漾着情爱的浪漫涟漪(如居里夫妇的爱情故事),有丑与恶的斗争(如拉瓦锡的专业与思想的斗争),有敢于向权威挑战的追求(如阿累尼乌斯的酸碱质子理论的建立),有神话般的发现(如凯库勒对苯环的梦想)。所有这些富有情趣故事韵味的化学史都是一曲悦耳的歌,能不断的对青春好奇的少年产生鞭策作用。适当的提供这些材料供学生阅读,将是丰富的精神食粮,是一剂良好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薛俊梅, 吴俊明. 教学逻辑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