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胜
摘 要: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之上的,而新的课改理念又能化为高效课堂的实际“生产力”。因此,教师要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模式;高效课堂;创新
在如何创建一套成功、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下,教育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局面,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杜郎口的“10+35”模式、潍坊市“345优质高效课堂”模式、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模式等。受此启发,我们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四步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一、“四步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四”即“自学—展示—反馈—巩固”,“八”即四步的“八环节”,每步有两个教学环节:即自学—学案导学、预习交流,展示—知识共享、交流提升,反馈—达标测评、质疑解疑,巩固—强化要点、总结归纳。
1.自学——学案导学、预习交流。教师在精心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一份学案,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自己去探寻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产生合作的冲动与愿望,从而进行小组间相互学习。小组交流研讨之后,应该明确学会什么知识、具备什么能力、哪些能力有待提升,找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将这些问题整理收集,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2.展示——知识共享、交流提升。这一环节其基本形式为:学生在完成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内共同合作交流改进他们的任务,然后在组间乃至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呈现本节课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及难点。同时教师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各个小组进行全面、客观、合理的评价。在本环节,学生不仅能相互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而且能更好地完善自己。
3.反馈——达标测评、质疑解疑。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可以是口头形式,也可以是笔试形式,也可以是口头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要运用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或试卷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況,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学生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全班讨论的形式,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手段来解决。这一环节主要利用好“生教生”“生练生”“生强生”战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4.巩固——强化要点、归纳总结。这一环节是整节课的收尾工作,也是查漏补缺的一环节。学生在巩固知识要点的同时,更系统化、条理化地梳理所学知识,归纳总结知识结构及内在的学科规律,为以后的学习总结经验、寻找捷径。
二、创建优质高效课堂
要提高办学质量,就必须在高效课堂上做足文章,唯有课堂优质、高效,才能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模式里“解救”出来。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一节高效课,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合力打造而成的,这其中教师的作用当然不容忽视。尽管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但他毕竟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决定着一节课的质量。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做到优质高效?这就要做到“一个动”,实现“两个转变”,呈现“三个特点”,达到“四化”,做到“五让”。
1.做到“一个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一节课,不能让学生的大脑这台“发动机”停止运转,但在做好“动”的同时,对学生不放任自流,要处理好“动”与“静”的结合,“收”与“放”的结合。
2.实现“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一节课的知识要点,课堂上能掌握的一定要给学生时间、给其自主权,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索、交流、识记并巩固,属于教师的时间不要超过三分之一。
3.呈现“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立体式”即所教授的知识要系统化、条理化,提起来是一串,这样更便于学生掌握知识,悟到内在的规律。“大容量”不是指讲解、教授的知识点多,相反的而要精、少。通过更多的实践、练习,兼以口头或笔试的形式,巩固知识点。“快节奏”即课堂上教师在具备很稳的台风的同时,教学环节之间一定要紧凑,要设计更多的形式让学生动起来,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浪费时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发挥每一分钟的效能,用不着再“堤内损失堤外补”。
4.达到“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学习要善于设问,要在问中学,学中问,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深度要由浅到深。在掌握重点的同时,更要突破难点。没有深挖、没有拓展,学生永远不会得到实质的、深层的东西。
5.做到“五让”。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
总之,有了先进理念的指导,有了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有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我们才能真正创建优质高效课堂,才能在不断改革的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