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幸福观引导研究

2014-04-29 13:56杨敏
山东工业技术 2014年1期
关键词:幸福观幸福感条件

杨敏

【摘 要】加强“90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幸福的真实内涵,引出幸福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更是人生意义的诠释。通过分析培养正确幸福观的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培养“90后”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幸福观;研究

“90后”大学生作为青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代表着青年的主流和方向,也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进步。因此,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幸福观的引导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幸福的真正内涵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对幸福作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中国的儒家则认为,幸福主要存在于人的内心,是道德完善的结果。“反身而诫,乐莫大焉”,只有道德修养和践履,才能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也才能得到至上的幸福与快乐,所谓“仁者无忧”,“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这种观点把德性本身当作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幸福当作追求的结果,把精神上尤其是道德上的需要看作是真正的幸福。“德行即幸福这是人们对幸福最古老的认识之一”, “道德即幸福”是中西方文化的主导观点。早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就明确提出这一观点。有“基督教叔父”之称的塞涅卡更是反复强调,“快乐不应是追求德性的目的,德性本身就是幸福”。这一观点认为,道德本身就是幸福,有德就有幸福,失德便无幸福可言。因此,道德高于幸福,道德是幸福的唯一途径,人一旦到达道德上的完美,幸福便纷至沓来。

“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幸福是一个统摄性范畴,它关注人的存在样式,反映对人现实欠缺的把握,它是人们对人生的反思中完满的存在,并且,幸福的内容在长远历史中有其公度性,它不仅仅是人的主观体验。幸福作为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不是评价生活中某一偶然因素引起的暂时的愉快和满足,而是对生活的一定阶段或者全部生活作出的总的评价,因而幸福的概念是和人的生活意义紧密联系的。

2 培养正确幸福观的外部条件

“个人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条件,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固然有赖于个体自身的努力,但在客观上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亦需要外界的善为助。因为,没有外在条件,便不可能或难于作出高尚的事。”个人存在的幸福,离不开社会的真善美。那么,个人幸福的实现和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社会条件是什么呢?

首先,社会能够提供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个人幸福实现的物质基础,也是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物质前提。物质生活条件只是给人提供了作为人存在的物质基础与前提。在普遍意义上,物质生活条件的缺失,不会有人的生活,更不会有人的幸福生活,但是仅仅有了物质生活条件,人也未必就必然具有幸福感。“物质生活条件直接提供的是快乐感,快乐经过提升才能形成幸福感。”同样,良好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只是提供培养正确幸福观的可能性,它并不是个人形成正确幸福观的必要条件。

其次,社会能够提供基本的公正。只有在一个基本公正的社会中,个人幸福才有实现的可能,个人培养正确的幸福观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同样,只有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成员感到人生存在幸福的可能性,这个社会才有可能被称为是公正的。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包括每一个有着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大学生,要求有幸福的生活,追求人生的幸福与圆满,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是其基本的正当权利。不过,每一个大学生在要求人生幸福的同时,又毫无例外地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打破过去那样一种“左”的思想的桎梏,一是,认真搞清楚什么是人生的真正幸福,应当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幸福,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人生幸福。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对大学生培养建立正确的幸福观是有害的。

3 关于如何培养“90后”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几点思考

首先,要让大学生懂得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辩证统一。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直注重让学生懂得“大我”和“小我”的辩证统一。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在为社会贡献中塑造自己、满足自己,同时也要求社会积极关心每个人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真正的有机的统一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只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幸福。”

其次,要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对不幸的认识,这对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幸福作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状态,应当通过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价才有可能换取;幸福作为对人现实存在的体验,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当代“90后”大学生生长在中国的和平年代,他们的成长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条件。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血与火的洗礼,也没有亲身体验过在物质极端匮乏、人妖颠倒的年代灵与肉的考验,因此,他们的人生中不幸的遭遇最少,却又最容易遭受到不幸带来的傷害,他们也最不能体会到幸福的珍贵。“幸福总是相对于不幸而存在,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不幸。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只有饱经人间沧桑折难,读透尘世沉浮变幻这部天书之后,人才有资格说他真正懂得拥有幸福。”在培养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必须对不幸有正确的认识。

再次,在塑造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也要加强对“90”后大学生 道德人格的塑造,使他们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礼记·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在德,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道德人格的最高追求,而对至善的追求就是对幸福的追求。幸福不仅是道德生活的目的,更是对每一具体人生目标的实现,对至善的接近后滋生的满足感,并且它还与义务、使命一体化。道德人格的功能是提升,道德人格作为一种追求,它往往成为激励个体不断奋进从而不断提升自我以实现人生圆满的最大力量。在对道德人格的追求过程中,也是人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幸福感的滋生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对自身道德人格的塑造,没有“至善”的最高境界,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感的体验,也就更谈不上形成正确的幸福观了。

最后,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还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对幸福的真实把握。培养当代“90后”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应当从抓人文素质教育开始。在大学课堂中,通过文艺活动,使学生更爱美、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涵义;通过历史课赋予大学生崇高的使命感,让人在历史的脉动中追寻幸福的真谛;通过哲学课让人透悟智慧,让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真实把握人生幸福,指导人生圆满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锡敏,张云莲.加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导和研究——“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专题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3).

[2]李凤英,李斌.“90后”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分析[J].人民论坛,2011(17).

[3]陆雪飞.论“90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J].科技风,2010(22).

[责任编辑:杨玉洁]

猜你喜欢
幸福观幸福感条件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排除多余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条件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开放型大学学生幸福观教育初探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