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2014-04-29 00:44郭如美
山东工业技术 2014年1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职

郭如美

【摘 要】根据我校从师范院校转型转制为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结合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本身的特点及教学经验,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高职;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

0 引言

我院于2005年开办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2012年由普通本科院校转为高职专科,同时更名为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环境监测是环境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感性化[1]。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实践能力,关键是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但事实并非如此。学院的转型转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突显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问题,加之教学过程存在的一些不合理因素,致使监测实验教学发挥不出它应有的作用。这说明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在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对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以寻求更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教学方法。

1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多数是教师课前准备实验方案、所需仪器、试剂,甚至把实验方案写在黑板上。实验课上教师首先详细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开始按部就班进行操作,填写实验报告单。或对于相对较难的实验,先由教师示范,学生机械重复,然后填写实验报告单。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懒惰的心理,造成预不预习一个样,动不动脑一个样,甚至相互拷贝、抄袭报告单。最终虽实验“做完了”,但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实验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却一问三不知。长此以往,实验也就失去了意义,且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性。

1.2 实验课课时设置短,且时间灵活性差

环境监测理论课一般为72学时,实验课为36学时。实验占总学时数的33.3%。可见,实验课时有限,且实验课是穿插在理论课之间,这使得在内容选择上只能选代表性项目,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实验少。学生在监测方案设计、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保存、预处理等部分的练习,不能连贯、系统地接受训练。

另外,环境监测往往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上课时间是在9月份到次年1月份。到后半学期,天气寒冷,水冰凉刺骨,影响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再有,新疆这段时间处在供暖期,各监测站的监测任务重,他们希望学生在这一阶段去实习。但与课程设置时间相冲突。

1.3 实验内容缺乏新意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基本都在实验室进行,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就是测定水样中污染物的浓度,为验证性的实验。环境监测实验与无机及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的实验有很多类似之处,缺乏新意,与实际的环境监测工作不相衔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实验教学效果差[2]。

1.4 文理兼招,增加了教学难度

文理兼招,学生理科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而环境监测又是集化学、物理、生物、仪器分析等多学科知识为一身,综合性、交叉性强,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诸如环境监测实验准备中需要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该称量多少固体药品进行溶解稀释,或者移取多少体积浓试剂进行稀释等问题,很多同学不知所解,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1.5 实验室条件简陋,没有专职实验教师,成绩评定难

实验室条件简陋,设备少,本级学生45人,有些实验,受仪器设备所限,不得不4—5人一组,代课老师一人很难观察到每一个人,所以操作指导起来难,有些自觉性差的学生就会“偷懒”,照搬别人的实验结果上交。加上环境监测实验影响因素多,准确度差异大,单凭实验报告单很难对成绩进行评定。

2 改革思路

2.1 创新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利用视频影像等代替教师讲,学生听,变抽象为形象[3]。也可以利用仿真模型等,扩大实验覆盖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捕捉专业前沿知识,了解新的监测技术。

还可以进行项目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教、学、做”三者结合。如教师根据训练目的,下达监测任务。学生自行按每4—5人一组进行分组。再按照制订方案、收集资料、布点采样、测试分析、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将任务化整为零。由各组学生自行完成实验研究报告,以锻炼和提高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2.2 调整课时总数和课时分配

建议将原来36学时的实验课课时增加为54学时,或改变实验与理论分散教学模式[4],同时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如对奎屯市雪莲广场喷泉池水质的监测,从实验时间、水样的采集一直到结果处理由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参与,自主完成。另外,结合新疆特殊的气候条件,将环境监测及实验的开设时间适当调整,便于学院和实习单位实现“双赢”,既解决了实习单位人手不足的问题,同时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就业打下基础。

2.3 狠抓基础知识

我院环境专业实行文理兼招,建议从大一开始就有意加强基础课,如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可适当增加课时,根据各科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有针对性地加以强化,并突出课程的实践和更新性[5]。

2.4 完善实验室管理和监测实验课程考核制度

良好实验室条件是顺利实施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的保障。我院环境监测理论课和实验课,从理论教学到实验准备再到实验指导仅有一名老师。这虽然在进度上容易协调,但也存在如前所述的诸多弊端。所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要分开,并且实验室至少配一名准备实验教师。

为加强实验管理,严格环境监测实验成绩考核,注重规范操作和认真态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建议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成绩分成四部分:一是,实验预习占20%,以预习报告为根据给分;二是,实验技能掌握情况,占30%,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认真监督记录;三是,出勤率,占10%;四是,实验报告单,占40%。

【参考文献】

[1]陈逸,陈勇,等.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2).

[2]王黎瑾.高職环境

[3]刘光虹,刘欢,等.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

[4]刘琼玉,刘君侠.环境监测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9,(6).

[责任编辑:刘帅]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