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香诗谜《花非花》

2014-04-29 08:30曾淑珍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香烟白居易

摘 要: 白居易的《花非花》应是咏物诗谜,谜底为夜香之烟。其主旨可有两解:一是以香烟喻人,喻女子命运;二是观香悟禅,以香为因缘,悟“诸相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禅理。

关键词: 白居易 《花非花》 诗谜 香烟 香喻美人 观香悟禅

一、谜底

白居易的诗向以通俗易懂著称,相传老妇能解,然而《花非花》一首却似义山无题诗:诗家总说好,无人作郑笺。杨慎在《词品》中赞其曰:“白乐天之词……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也。‘花非花,雾非雾虽《高唐》《洛神》,奇麗不及也。张之野衍之为《御街行》,亦有出蓝之色。”《花非花》诗中因有“春梦”“朝云”之词,后人常将其与《高唐赋》中楚襄王梦遇巫山神女联系起来,以为诗作写一女子。张先、欧阳修各有一首《御街行》,也似依照此意敷衍成词的。细忖《花非花》全诗,却觉另有所指,且句句切合所咏之物。“花非花”,形似花朵气似花香;“雾非雾”轻盈缥缈;“夜半来,天明去”,存在于夜间;“来如春梦不多时”,美好短暂;“去似朝云无觅处”,一去如云散,再不可寻。综合诗意,这岂不是一首咏夜香之烟的诗谜。

诗谜东汉已有,如始见于徐陵《玉台新咏》的《古绝句》:“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谜底为夫出月半当还。唐代出现了咏物诗谜,如佚名的《维扬空庄四怪联句》。而唐诗中许多咏物诗若隐去题目,就是极佳的谜语,比如刘象的《鹭鸶》、罗隐的《蜂》等。

《花非花》全诗无一句不在说夜香之烟,试逐一解之。

花非花

首先,香烟之形状如花。焚一炉香,香烟凭空幻形,仔细观想,那形态像什么呢?袅袅上时如一缕纱;回环停遏处又似云一,花数朵;弥散开的则雾罩烟笼。徐渭《香烟六首》其四“菊花香形不似, 菖蒲花似不如香” 就写香烟的香气如菊,形态似菖蒲花。

其次,香烟之气如花之香气。唐人常用的一种百和香,是由丁香、沉水等多种香料制成。元稹《人道短》写道:“人能拣得丁沉兰蕙,料理百和香。”百和香之香气就似百花香气,张仲素《春游曲三曲》其三:“行乐三春节,林花百和香。” 杜甫也有类似诗句:“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白居易本人也有“夏蕊浓焚百和香”之句。以上诗句写闻到花之香气而想起百和香香气。宋张抡《诉衷情》“闲中一篆百花香”则写篆香之气如百花香气。此外也多有写某一种花香类某一种香料之香的,如李远诗句:“香荷疑散麝,风铎似调琴。”写荷香如麝香。周紫芝《菩萨蛮》:“宝薰拂拂浓如雾。暗惊梅蕊初度。依约似前村,余香马上闻,画桥风雨暮,零落知无数,收拾小窗春,金炉檀柱深。”檀香极似梅花之香,几乎令词人产生了似在前村寻梅的幻觉。宋代陈敬的《陈氏香谱》记载了十数种模拟自然花香的香品,诸如:“肖梅香”“笑兰香”“百花香”“桂花香”“野花香” ……其香气或如“东风吹绽十枝梅”,或“一似百花迎晓风”。明代周嘉胄《香乘》载有“代梅香”,盖因此香香气极类梅香。《香乘》中还记载了一种“蝴蝶香”,言:“春月花园中焚之蝴蝶自至。”徐渭《香烟六首》写道:“缕臭知能惹蝶来。”白居易的时代未必有“肖梅香”“蝴蝶香”等香品,但檀香、丁香、沉水等合和成以上诸种香品的配料却是有的,香气如花气也是不变的。

尽管香燃之烟形如花、气如花,眼观似花,鼻观似花,究其实质,终不是花。是所谓“花非花”。

雾非雾

汉语中有“烟雾”“烟雾缭绕”等词,可见物燃之烟与雾相似。焚香之烟也似雾,诗词中多如此比拟——

张仲素《思君恩》:“紫禁香如雾,青天月似霜。”

刘禹锡《更衣曲》:“博山炯炯吐香雾。”

吴融《个人十三韵》:“博山凝雾重。”

徐昌图《木兰花》:“沉檀烟起盘红雾。”

陆游《如梦令》:“独倚博山炉小,翠雾满身飞绕。”

香之烟似雾,又非真正的雾,是所谓“雾非雾”。

夜半来 天明去

香有日用、夜用之分。夜用之香又称夜香,有熏香安息和计时之功用。《花非花》所咏应为夜香。“百和清夜吐,兰烟四面充”和“寒夜含暖,清宵吐雾”所写即夜晚焚香。此外李颀有“侍女新添午夜香”之诗;蒋捷有“印了夜香无事也”“心字夜香烧”之句;苏轼《西江月》也写道:“夜香知与阿谁烧。”

夜香夜晚烧,自然是“夜半来”。“夜半”应为夜晚的一种含混的说法,不应僵化理解为子夜时分。既名夜香,当是“天明去”。赵长卿《鹧鸪天》:“夜香烧尽更声远”即为夜香烧尽时,五更更声也渐远,天就要亮了。纳兰容若“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也是香尽天明。

来如春梦几多时

春梦,朦胧、虚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两句:“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薄雾笼罩之下,荷塘朦胧如梦。虽古今殊世,但人对事物的感受还当有相通之处。夜香之烟氤氲缥缈,既似雾又如梦。

春梦,短暂无凭。一盘或一线夜香只能烧短短的一段时间,若又值清夜,那真的是春梦未醒而香已成灰了。

白居易爱用“春梦”一词。《忆旧游》云:“李娟张态一春梦,周五殷三归夜台。”慨旧游亡去如春梦。《萧相公宅遇自远禅师有感》:“宦途堪笑不胜悲,昨日荣华今日衰。转似秋蓬无定处,长于春梦几多时。”感仕途荣华短似春梦。《对酒闲饮赠老者》:“人生七十稀,我年幸过之。远行将尽路,春梦欲觉时。” 诗人回首,人生也不过一场春梦。

咏物则情注于物。当诗人面对如花之芳美、如雾之朦胧、冉冉菲菲的夜香之烟,想到它的一现倏忽而灭。怎能不叹惋其短暂无凭如春梦。如梦如梦,烟寒无踪……

去似朝云无觅处

此处关键是“朝云”一词,“朝云”有两层含义:其一,早晨的云彩;其二,《高唐赋》中“暮雨朝云”之典。我以为白诗中两层意义并存。先说第一层,夜香天明时燃尽,轻烟好似朝云一样散去无踪。前文已讲“雾非雾”乃是把香之烟比作雾。这里的云亦是香之烟雾的比喻意象。烟和云形态类似,云被称作“非烟”,烟云也常连用,诸如“烟消云散”“过眼云烟”。将香烟比作云的诗句也极多。如——

梁元帝《香炉铭》:“苏合气氲,飞烟若云。”

韦应物《长安道》:“博山吐香五云散。”

温庭筠《博山》:“博山香重欲成云。”

李商英《木兰花慢》:“一缕龙香水麝,满堂如彩云飞。”

吴文英《风入松》:“画船帘密不藏香。飞作楚云狂。”

香烧时烟如云起云飞,香尽烟灭当如云去云归。如——

赵长卿《临江仙》:“古香烟断彩云归。”

宋无名氏《侍香金童》:“宝台蒙绣,瑞兽高三尺。玉殿无风烟自直。迤逦传杯盈绮席。苒苒菲菲,断处凝碧。是龙涎凤髓,恼人情意极。想韩寿、风流应暗识。去似彩云无处觅。惟有多情,袖中留得。”其中“去似彩云无处觅”意同“去似朝云无觅处”,应是化自白诗。

再说第二层意思。《高唐赋》中,巫山神女暮为行雨,朝为行云,不也是宋玉对神女行踪不定、缥缈虚幻、难遇易逝的一种浪漫比拟吗?彩云也罢,朝云也好,未必只能指神女美人。正如白居易《简简吟》言:“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李山甫《惜花》写道:“别艳哪堪赏,余香不忍闻。尊前恨无语,应解作朝云。”花美易落,诗人唯盼花化朝云。朝云彩云既可比花,比一切美好易逝之物,当然也可比同样美而易散、虚幻缥缈的夜香之烟。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花非花》应为咏物诗谜,谜底是夜香之烟。

二、寄托两解

杨慎言《花非花》是诗人因情生文。若如上文所解,此诗为咏物诗谜,谜底乃为夜香之烟,那又何情之有呢?这一点也不难解释。咏物未必无情,袁枚《随园诗话》有言:“咏物诗无寄托,便是儿童猜谜。”咏物诗贵在有寄托,所谓“楚雨含情皆有托”,《花非花》有怎样的寄托呢?我以为可有两解:一、香喻美人。二、觀香悟禅。前者是作为诗人的白居易以“香草美人”手法写的一首咏物诗。后者是自称“前生应是一诗僧”的香山居士作的开悟诗。此论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因为人的思想是复杂的,一首诗往往表达了多元的含义。就像“金鸭香消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如果读者不知道背景,所见不就是一首情诗吗?即便我们知此一段公案,谁又能说这仅是不包含作者圆悟克勤任何过往情感体验的纯粹禅诗呢?

香喻美人

翻开古书,大量的咏香作品足证文人对香的雅爱。在一些作品中,香是有生命可表情的。如徐凝的《杨叛儿》:“香死博山炉,烟生白门柳。”香燃尽,便是走完了其美丽短暂的一生。“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香则用以比人,与博山炉一起比相许的两人。陈傅《博山香炉赋》:“随风本胜千酿酒,散馥还如一硕人。”香馥比美人之香。古诗“从风入君怀,四坐莫不叹”,香岂不是一含情慕人女子的自况。“香风难久居,空令蕙草残”何尝不饱含叹惋怜惜之情呢!而《红楼梦》中的咏香诗谜“焦首煎心”的意象直可说是林黛玉命运的写照(脂砚斋批:此黛玉一生愁绪之意)。《花非花》想必也是有寄托的。将一首诗歌放在整个文学史的大背景中去观照,也许更能探知其讽咏之意。既然白居易之前和之后的文学作品都不乏以香比人,尤其比女子的例子,那么将《花非花》也作此解想也说得通。况且在《白氏长庆集》中,此诗编在《真娘墓》《长恨歌》《琵琶行》《简简吟》之后,归入感伤类。由此《花非花》可理解为是诗人以香为喻,对之前多位诗作女主人公命运的归纳,是美丽、轻盈、神秘、缥缈、虚幻、匆匆的生命之挽歌。

观香悟禅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经过魏晋南北朝与中华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至隋唐达到高峰。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文人比比皆是,白居易也是其中之一。据《新唐书》卷一一九,白居易“既失志,能顺势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暮年惑浮屠经尤甚,至经月不食荤,称香山居士”。可见白居易自政治上失意后,便于佛法中寻求寄托,晚年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信奉佛教的白居易写下了一些禅诗,如《八渐偈》《读禅经》等。

《花非花》一诗朦胧费解,古来即有持此诗为禅诗论者。但是何含义的禅诗,却无人一探究竟。我以为此诗可理解成以香为喻,观香悟禅的顿悟诗。

自晋宋之际竺道生首倡“阐提有性,顿悟成佛”,到唐代禅宗六祖慧能阐扬“明心见性,即心即佛”,顿悟成佛成了中国佛教修养学说的主流。而历代高僧大德的顿悟诗也构成了禅诗最具生命力的部分。这些顿悟者或看花明心,或顾影见性。正如灵云志勤看到桃树开花而悟道一样,白居易观香、闻香而悟禅理。香在佛教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与作用,常被用来作为供养佛菩萨的圣品,香也被用来比喻念佛的功德,佛教经典中也记载着与香有关的修持法门。其中最著名的是《楞严经》中的香严童子,以闻沈水香、观香气出入无常而悟入本心:“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沈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着,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香严童子与白居易同是因香开悟,开悟的法门相同,表述的形式有别:香严童子用的是平实的语言,明白地表述自己的心得;白居易则以诗歌的语言,做出了较含蓄的表达。言虽有别,意则极似。不妨将二者做一简单比较。香严童子言“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花非花》首句“花非花,雾非雾” 都是连用的否定句式,暗含“诸相非相”之意。香严童子言“……去无所着,来无所从”,《花非花》云“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春梦具有虚幻意,“来如春梦不多时”所言不正是香烟的“来无所从”吗?“去似朝云无觅处”,一去绝踪迹,正契合“去无所着”之意。《花非花》所写是诗人“以心中眼,观心外相”(白居易《八渐偈》)的结果,所见色相“从何而有?从何而丧?”因缘具足即有,因缘离散则丧。缘起性空,一切不过如幻,正似诗人《观幻》所言:“次第花生眼,须臾烛过风。更无寻觅处,鸟迹印空中。”一首《花非花》充分表现了白居易对佛理“诸相非相”“万法皆空”的深刻体悟。

白居易承继了前代文人对香的雅爱,以香喻人,又借鉴了佛教中观香悟禅的法门,创作了这首妙绝千古的《花非花》。《花非花》也体现了中国诗歌与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与禅理的绝佳融合。

参考文献:

[1] (明)杨慎.词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 (清)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3] 刘向阳.禅诗三百首[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

作 者:曾淑珍,文学硕士,河南省汝南幼儿师范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张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香烟白居易
早蝉(节选)
酷爱高档香烟的“土地爷”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赋得①古原草送别
“骆驼牌香烟没有奖券”
“骆驼牌香烟没有奖券”
Deep Feature Fusion Model for Sentence Semantic Matching
抽“香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