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用,探寻言意双盈的“交切点”

2014-04-29 00:44:03王益红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言语语境习作

2011版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确,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不仅仅是某个道理的举例,它是一个语文全息图。[1]转型中的语文教学,“变化中的不变”就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因此,“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始终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言意双盈”始终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语文课堂的核力就应该聚焦语用,追求言意双盈。如何聚焦语用,找到言意双盈的“交切点”,值得我们深思。

一、聚焦语用,让内容分析走向语言习得

语文中的“语用”教学,不是讲授系统的概念与理论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在课文语境中,感悟它们的特点与运用规律,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特征。[2]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学习别人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怎样指导在言语中学言语呢?其基本过程是循文解意,因意悟文。那种以理解内容为依归的阅读,只完成了“循文解意”这一步,还未引导学生从言语本身去推敲玩味,致使学生大脑存储的是观念图式,而不是鲜活的言语图式。

1.引领学生品味文字——习得语言

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它给予学生的是全方位的语言熏陶。田若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很精辟:用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去规范学生不够规范的语言,用课文中丰富的语言去丰富学生不够丰富的语言。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走进言语的深处,品析言语中所蕴含的丰富味道,实现语言习得的过程。

薛法根老师上的《爱如茉莉》,就如茉莉花一样虽朴实无华,却历久弥香。薛老师整堂课的主旨就是通过课文言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亲情,又在此基础上,分析揣摩,最终让学生言语习得。“我们今天的学习,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到文章中去,去感受精美的语言,在朗读的过程当中,我们要从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者是一个段落当中,去体会淡淡的茉莉花香一样的真爱。”“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薛老师的话犹在耳边。面对这篇抒情色彩极浓的美文,薛老师大刀阔斧,摒弃了按部就班的程式和繁琐的分析,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语言是为了表达思想、表达情感、创造意境而讲的。最后薛老师让孩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表达感情——爱如玫瑰,轰轰烈烈;爱如明灯,照亮人心;爱如阳光,温馨暖暖;爱如大海,宽广无边……他教会了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有意发掘有生命力的字词,进行有趣有效的言语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2.引领学生表达文字——运用语言

从语言学习的过程看,理解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过程。语文课程的内容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因重在“运用”,故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3]吕叔湘先生告诉我们:“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不断地模仿和反复实践才能养成。”如果我们教师能在语文课堂上常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是我们言意双盈的最高境界。请看苏教版二年级教材《美丽的丹顶鹤》教学片断实录。

教学句子:“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

师:(出示丹顶鹤活动系列图)瞧,丹顶鹤都在干嘛呢?(学生仔细观察后随意交流)

师:说的都不错,这么美的姿态,如果你也能像书上“引吭高歌、展翅飞翔”一样用四个字的词语来说就更美了?

生1:丹顶鹤在捕鱼觅食。

生2:丹顶鹤在追逐嬉戏。

……

师:说得多好呀!你也能用这样的句式来描写这些高雅的姿势吗?

出示:“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 ,还是在天上 ,都显得那么高雅。”

这样的言语实践不仅巩固了学生对言语的理解,还发展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首次提出,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语文课程包含着广泛的内容: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教材蕴含的、即兴生成的言语实践契机,创设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思想、情感、言语的共同提升。

二、聚焦语用,让习作生成链接阅读存在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三个方面: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不能仅止于关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阅读教学应立足“阅读本位”,指向“写作”,既要关注言语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

1.让习作生成指向阅读存在——集中链接

如今的阅读教学很难在阅读教学的课堂目标中找到习作目标,只关注阅读层面的知识与方法、过程与方法,对习作目标“边缘化”甚至毫无意识。这既是教参编者的意识,更是语文教学的导向问题。“聚焦语用”的阅读教学呼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度确定习作目标,使阅读教学转化为习作实践,让习作生成指向阅读存在。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文讲述的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以及他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课文通过对爱因斯坦的外貌、语言、动作方面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是学生利用文本学习写人方法的好范例。因此,在教学时我力求从“写”的角度理解教材,找到“读”和“写”的结合点。因为是中年段教材,中年级学生侧重习作片断训练,因此教学时我有所侧重,第一课时侧重人物的外貌描写,第二课时抓住人物的对话描写。以下是第一课时的一个教学片断:

文中有两处写到了爱因斯坦的外貌,请你找到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爱因斯坦?

交流出示句子: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教师小结说:这是对爱因斯坦的穿着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衣衫不整的爱因斯坦。

文中还有描写他长相的句子呢,出示句子: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我们一般写人的长相都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写的,在这儿,你发现了吗?作者从胡子——眼睛——头发,是按照从下而上的顺序来的,你知道是为什么?

随后教师小结道:原来描写人物的外貌,不仅要抓住特点,还得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2.让习作生成串起阅读存在——有序链接

苏教版语文教材编排体例是以道为本,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而一个单元内的文章缺乏一个核心习作训练目标,更缺乏对习作实践循序渐进的系统要求。鉴于这种情况,我觉得我们应该突破教材,重组教材,让习作串起阅读教学。如苏教版第十二册第六单元围绕“咏物抒情”这一主题安排了3篇精读课文——《广玉兰》《夹竹桃》和《古诗两首》。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让学生学习咏物抒情的写法,但是本单元的习作安排却是写一个调查报告。鉴于此,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在这一单元,专门对学生进行了“咏物抒情”的作文训练。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扎实掌握,一个单元三篇课文,我是各有侧重,逐个击破,把习作生成有序链接阅读存在:

链接1《广玉兰》:这是一篇散文,作者准确的把握了广玉兰的特点,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广玉兰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对广玉兰花的颜色、质感、形态的描写更是精致独特。在教学中,我就侧重引导学生从花的颜色、质感、形态来学习描写一种花卉。

链接2《夹竹桃》:季羡林的这篇大作,处处都体现着作者的匠心独运,尤其是第三小节的侧面烘托更是点睛传神。课上我和学生合作,重新组合教材,将其它花与夹竹桃对应起来读,让学生深刻感受这种强烈的烘托对比带来的震撼。

链接3《古诗两首》:“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两首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诗,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明白作者言何志,更要让学生如何言志,明白诗歌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

在此基础上,再来一个成篇的习作训练。以上教学围绕“咏物抒情”有意识地串起了一系列的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有语言的积累铺垫,有观察方法的学习,有正面的花卉描写,有侧面的烘托对比,有优秀诗文的积累,在这样充分的阅读铺垫下,学生的习作就水到渠成了,让习作串起了阅读教学。

三、聚焦语用,让凭虚御空转为语境培植

1.言语是活性的,语境也是活性的

语境是伴随着交际活动展开而出现的言语交际环境,刘焕辉说:“一切有可能成为语境的主客观因素,若失去了言语交际的联系,便失去充当语境的条件。”在生活中,人们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语境,而是自觉地利用语境,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表达技能,我想,这就是语境意识。笔者觉得,如果教师把这种语境意识自觉运用到语文课堂,那学生定会焕发出活性的言语。

在课堂中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创设适当的语境,让学生“吸纳”和“情动”之后,有“辞发”的冲动,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比如《学会查“无字词典”》,文中的爸爸是这样来理解“骄阳似火”的: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如此对“骄阳似火”的理解,孩子们一点不会陌生,因为今年夏天的酷热,孩子们都经历了。理解句子后此时老师看似无意却有意地创设一个语境来个语言训练:同学们,今年夏天热吗?说说看,怎么个热?这下,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诉说起夏日里的炎热:“我天天躲在空调间里,一出门,就感觉有一股热热的浪涌过来,让我都喘不过气来。连我家的小狗都不肯出门了。”“马路上滚烫滚烫的,看见电视里都在马路上煎起荷包蛋呢!”“每天的气温都达到了40多度呢,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遇到这么热的夏天,真是百年难遇啊!”……这时再进行课内小练笔:根据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以“这天气真热啊!”为总起句写一段话。这样的语境是活性的,是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的,因此学生的言语也是活性的。

2.言语是动态的,语境也是动态的

“语境”是在语文学习中,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交流,发展语言的学习环境。言语是会不断变化的,新的言语就一定会带来新的语境,而新的语境又带来新的言语,如此循环,在言语与语境不断相互作用又相互转换的过程中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由此可见,言语是动态的,语境也是动态的。以下是苏教版第五册教材《北大荒的秋天》第4自然段教学实录:

师:此时此刻,北大荒的原野热闹非凡,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地方是热闹非凡的呢?

生:大街上,集市里,赛场上……

师:这些热闹非凡的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人多、声音大,那么原野到底热闹在哪呢?你们听到声音了吗?看谁的耳朵真灵,能从课文中“听“到声音?

生1:成片的大豆哗啦啦地笑。

生2:高粱乐呵呵地演唱。

师:同学们,成片的大豆会哗啦啦地笑吗?高粱会乐呵呵地演唱吗?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喜悦的季节,看见这些果实,你似乎听到了谁在笑,谁在唱呀?

生3:与其说是大豆在笑,不如说是人在笑。

生4:是人们面对丰收的喜悦。

生5:是人们的心像火一样热烈奔放。

师:是啊,风儿吹过,大豆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好像在欢笑。风儿吹过,颗粒饱满的高粱摇晃着身子,好像在唱丰收的赞歌。我听到人们在说话,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6: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真是个丰收年啊!

生7:我们的生活又可以改善了,可以买一台我儿子梦寐以求的大电视机啦!

生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啊,有播种,就有丰收;有付出,就有回报。

生9:我们的“北大荒”终于不荒了,成了“北大仓”了!

选入语文课本的教材都有着优美的意境,意境就是作家描绘的饱含深意的艺术形象,“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但在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篇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学生都能读懂,表达的感情也能如贴标签般说出,但并未引起他们内心的激动。这是因为学生的阅读仅停留在浅层,未能与作品的语言进行心与心的对话。此时我们教师就要营造一个又一个语境,让学生去触摸言语的温度,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言语实践,真正与作者共鸣的同时,也升华自己的情感,发展自己的语言。

新的语文定位,催化语文教师新的思考。语文教师应是一个沟通者,把整堂课看作是一次又一次的语言实践,探寻一个又一个言意双盈的“交切点”。语文教师应是一个文化使者,在自然得体的语言运用中,把握语言应用的规律,创造鲜活的“语用语文”。

参考文献:

[1]干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

[2]鲍道宏.小学语文教学新探索[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140-148.

[3]王鹏伟.和名师一起读语文新课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5.

(王益红,江阴市璜塘实验小学,214407)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言语语境习作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都市(2022年12期)2022-03-04 09:11:46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跟踪导练(三)2
习作展示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关于冬天
中国诗歌(2013年3期)2013-08-15 00:54:22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
外语学刊(2011年6期)2011-01-22 05: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