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思维”视界下的文本解读

2014-04-29 00:44:03杨敏芬林宣龙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鲈鱼花园言语

杨敏芬 林宣龙

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解读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对此,语文教师大抵没有什么异议。但是解读文本须围绕哪些内容展开,每项内容应达到哪些要求——对此,很多语文教师其实从未很好地思考过,一直是跟着潮流走,处于不停的摇摆之中:课改前工具性强调过火时,我们就拼命咬文嚼字,解读文本变为纯粹的讲解语文知识和分析语言技巧;课改中人文性呼声高涨时,我们就强调多元开放,把解读文本变为语言内涵的过度挖掘和文字思想的随意生发。诸如此类的阅读教学,都意味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缺失自我,缺乏主见,诚如王尚文先生所批评的患上了“丧魂失魄症”。

那么,“文本解读”究竟应该解读什么?怎样解读?笔者以为,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理论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窗。意象思维,是借助某种具体的形象来把握某种抽象的意义的思维活动,它有符号意象思维、玄想意象思维和审美意象思维三种类型,以言、象、意作为支撑概念,架构认识事物的基本过程。意象思维论者认为:因“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故“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因“言生于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观照审美意象思维,这些论述恰好跟文学创作及文学欣赏两种心理过程相吻合。阅读,虽然不能与文学欣赏完全相提并论,但从其文本解读的心理机制看,两者应该是相通的,都应该经历“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这样的心理活动过程。

以意象思维的“目光”审视阅读与阅读教学,笔者觉得文本解读心理过程及相应的导读过程大致有以下四个基本环节:

一、知“言”——破译文字环节

文本,是言语的书面符号;但是,人感知和理解言语,是建立在言语的声音表象基础上的。因此,从理论上说,以字符呈现的言语文本对读者来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言语,读者“目睹”文本时还须在大脑中进行“口诵”转换为规则有序的声符材料,方能逾越抽象符号的屏障,真正进入触及言语内容的解读过程。曾记得古代孩童读书吗?面对完全陌生完全不解的文本,师长既不创设情境,也不作出解说,只是令其反复吟诵,几近能够脱口背诵时,才引经据典,说文解字,阐释其种种意义。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了帮助孩童将字符言语转换为声符言语以便正确解读文本的缘故。由此可见,多读熟诵是解读文本的首要环节,有了这个环节,才能顺利实现文本字码向声码的转换,形成完整的言语表象。

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笔者的理解是:课文依次从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等四个场所描述西沙群岛的优美风景和丰富物产,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不无蕴含珍惜土地、珍爱地球的生态伦理。按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无疑只要稍作浏览,课文的结构框架、叙述条理以及基本内容便能立刻了然于心;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在粗略过目之后便进入内容理解,未免操之过急,此时学生的言语认知准备状态显然严重不足,情感与思维显然还不能进入课文“场景”,从容自如地展开体验和感悟活动——这就是言语感知尚无厚实铺垫的缘故。

以笔者之见,教学本文的起始环节,可以提出这样三轮初读要求:第一轮,逐句轻声地读,直至读得正确、流畅,没有错读、漏读、多读、重读;第二轮,快速轻声地读,留意重要词句,看看课文围绕哪句话写,写了哪些地方的景物;第三轮,细心无声地读,留意每处地方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三个轮次的初读,我们通常称其为整体感知,所不同的是:第三轮读书已经在引导学生关注每个段落所写的具体内容,以我们惯常的眼光看,这似乎意味着已进入理解课文、参悟语言文字内在意蕴的环节了,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看就是进入“明象”的心理过程了。其实,这是我们习以为常了的误解。在我看来,这三个轮次的读书,不过是完成了对文本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悉这样一个言语知觉过程而已,纵使凭借成人的阅读经验,我们熟读文本之后感觉到的主要效果,也只是加深文面印象。

二、明“象”——知觉形象环节

“象”,是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在中国文化研究史上,古今已有很多哲人学人深入探讨过它的涵义和特征,仅从文学或艺术审美的视角看,人们给予的“称谓”就有“物象”“形象”“气象”“兴象”等多种说法,各家之说各有其趣,且有人特别对不同说法进行异同之比较。总之,学界的研究很深入,同时也颇多“玄妙”,这里不作引述。若以语文教师的立场借鉴其有益元素的话,则我的理解是:“象”,就是“意象”(偏正词组),即蕴含“意义”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物的形象,在课文中,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所选择的人物、事件、景观、物件等,“拔”到文学高度来理解,这些人、事、景、物是经作者“艺术加工”“塑造”出来的“形象”;知觉“形象”,是读者生成体验获取意义的必经之路,是文本解读的题中之义。

试以《巨人的花园》为例略作说明: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哲理童话,“花园”是其核心意象,这一意象从两个侧面以对立的两种形态表达作者寄托的象征意义:一是鲜花盛开、喜气洋溢的花园与活泼快乐的孩子相融,象征和悦友善淳朴美好;一是寒风凛冽、漫天飞雪的花园与孤僻冷漠的巨人合一,象征刻薄无情寂寞痛苦。两种截然相反的“象”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地凸显“快乐源于宽容与分享”的深刻意蕴。这样的深意,如若没有让学生“如临其境”,就很难让学生“感同身受”,正如叶圣陶所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为此,教学本文,在熟读文本、对言语内容有了清晰感知后,就须着重引导学生去知觉文中的事件及相应场景,将言语所述的一连串画面重现于脑海,得以“还原”作者“表意之象”,并借此“身”临其境。知觉场景,将言语转换为画面,主要需要联想和想象。可以按这样的思路引导:1.快速浏览课文,关注童话先后几次描写花园景象;2.仔细默读课文,找出每次描写花园景象的重要语句;3.轻声诵读每次描写花园的语句,边读边想象你脑海里浮现的画面;4.这些画面每次都有变化,但你能否发现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5.请再想象一下:你走进这两种景象截然不同的花园,分别会有怎样的表现。这里的导读紧紧围绕明“象”展开:首先提示学生将阅读聚焦于花园景象;接着引导学生驱遣想象“看到”花园景象,如果学生生活经验缺乏,这里可穿插媒体辅助,帮助学生“看到”花园;然后启发学生鉴别两种趣致截然相反的花园景象;最后点拨学生在创造想象中“走进”不同花园感受不同景象。整个过程让学生逐步贴近“象”,融入“象”,为逼近“象”中之“意”奠定厚实的心理基础。

三、会“意”——领会意义环节

在符号意象思维中,“意”是指符号所象征的神秘自然法则;在玄想意象思维中,“意”是指符号所象征的事物本质或本源;在审美意象思维中,“意”是指艺术形象所蕴含的人生情志、社会意义等。指涉对象虽然不同,本质却是相通的。课文中的“意”,即是作者借助题材所要表达的思想,所要揭示的道理。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课文蕴含的“意”,应该包含“情”与“理”两个层面。尽管,很多时候很多课文,“情”与“理”总是相互渗透难以截然分开,且在作者看来也常常并不执着于一端,然而事实上“情”与“理”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在产生感性情境表象的当下直接生成的,明显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后者则是对感性情境表象进行思维加工的“成果”,相对具有客观认识的价值。会“意”,就是体验情趣,体悟理趣——这是文本解读的重点所在。

拿《钓鱼的启示》一文来说,讲述的是34年前的一个晚上,我与父亲在湖中小岛钓到一条大鲈鱼,可因为未到开放捕捞时间,父亲便不容置疑地说服我放掉鲈鱼。笔者以为构成本文“意象”的是两个重要场景:一是我与父亲钓到大鲈鱼的经过,着力描写的是钓鱼的兴奋和得鱼的惊喜;二是父亲要我放掉大鲈鱼的讨论,着力表现的是父亲说服的果断和我放鱼的痛苦。两个场景形成强烈的情感“色差”,从而突现“道德信念只有在从小的严格教育中才能牢固确立”这一深刻的主题。

这一主题对小学生而言,领悟起来还是颇有难度的,对于本文的教学,笔者的设想是:在启发学生对两个重要场景展开了具体想象,并引导他们通过角色换位——作为文中的“我”设身处地先后融入这两个场景之后,便应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沿着以下思路进行情感体验和意义领悟:1.在钓到大鲈鱼过程中“你”心情怎样?从哪些文字上表现出来?2.父亲说服“你”放掉鲈鱼时有哪些复杂心情?从哪些文字上表现出来?3.“你”由不想放到最终放掉鲈鱼心情怎样变化?从哪些文字上表现出来?4.钓鱼放鱼那件事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影响?“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这四个导读提示,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在体味当下情感基础上领悟人生至理:先让学生感受钓鱼过程趣味盎然、钓到鲈鱼欣喜若狂的情绪氛围;再让学生体验父亲说服放鱼郑重严肃、儿子不忍放鱼沮丧低落的情绪氛围;然后在截然相反的两种情感比照中导出作者三十四年后的感言,冷却情绪,沉淀思想,进而参悟课文的深意。

四、赏“言”——品味言语环节

相对于文本解读初始环节来说,这里所谓的“言”,在对象上没有变化,也是教者指导学生阅读中的课文,但是在阅读进程上已是完全不同的阶段,已经进入了对言语表达方式、表现艺术的品评、欣赏过程,初始环节对言语的认知只是对言语进行“转码”,目的只是对文本形成整体的表象,为“摄取”文本叙述的具体“形象”做好心理铺垫。近若干年来,语文界很多学人、教学专家对阅读及阅读教学都提出了“言意兼得”的价值诉求;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将语用教学提到重要位置,根本宗旨就在于矫治课改以来阅读教学强调“得意”有过关注“得言”不足的弊病。于是,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逐步接受了这样的教学理念,逐步开始自觉实践这样的教学理念。由此可见,品评赏析语言文字,是意象思维的内在之义,是阅读教学的应然之旨,也是文本解读的终极归宿。

看《走遍天下书为侣》的教学吧:该文据说是尤安·艾肯在某读书节开幕式上的讲话,这篇讲话的不同平常,在于它一改同类文章大发宏论的习惯,也拒绝了故作深邃的玄乎,代之以抛出“环球旅行以何为侣”的选择假设,由此展开平和质朴的聊天式说理,丝丝入扣地道出“以书为侣,其乐无穷”的独特见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人轻松愉悦的享受,更给人意味深长、茅塞顿开的深刻启迪。细细揣摩这样的精悍之作,不难发现它得以让人开窍让人喜爱的独特魅力正是言语表达的匠心。

如何让学生体味这种独特的言语魅力呢?笔者以为,在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段、重点词句的深入研读,领悟了课文中心思想之后,应巧妙地转向对言语表达的追问和赏析:1.读了本文,你由衷地感到与书为伴其乐无穷,请问:你觉得作者的话能够打动人的奥妙在哪里吗?2.请你再次细读全文,琢磨作者在话题的提出、话题的讨论、话题的归结等方面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方式;3.刚刚研读课文时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言语表达的特殊感染力,请你选择喜欢的语段进行朗读欣赏,传达作者那种感染力;4.请你以自己擅长的言语方式朗读欣赏全文,细细体味整篇讲话稿的言语表达给你什么感觉。这些导读提示,先是激活学生探究言语表达形式的内在兴趣,接着是借助兴趣驱动指点学生依文本叙述顺序研究作者所用的“设问排除(表明自己的选择)”“隐喻描述(想象得遇故知、重返家园的情景)”“举例开导(指点精读深究、常读常新的奥秘”“点题回应(强化书如老友、书是故地的主题)”等独特的言语方式,然后是带领学生以欣赏的情感去诵读品味,在声音直观中,既加深体验文字评析时领会到的言语特色,也感受整篇文章贯穿始终的娓娓道来令人耳愉心悦的聊天式言语方式的魅力。

经过这样四个步骤,解读文本完成了“意”的领悟与“言”的品味,体现了“言意兼得”的阅读诉求,长期坚持这样的阅读指导,必将有助于实现“语涵语用”齐头并进的语文教学目标。

(杨敏芬、林宣龙,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214206)

责任编辑:颜莹

猜你喜欢
鲈鱼花园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都市(2022年12期)2022-03-04 09:11:46
舌尖上的四鳃鲈鱼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26
一叶舟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爱护小花园
童话世界(2016年26期)2016-08-22 12:17:52
冬季9种必吃的食物
健康必读(2014年1期)2014-06-23 14:51:43
关于冬天
中国诗歌(2013年3期)2013-08-15 00:54:22
超高压处理对海鲈鱼鱼肉凝胶形成作用
食品科学(2013年19期)2013-03-11 18:2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