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双友 刘帮庆
摘 要:新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将原有的九个单元整合为八个单元,八个单元又分成中外历史相互对照编排的四大模块,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的相关史实,便于师生探究历史规律和学生对某一领域的知识进行全面了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依然存在不足之处。
关键词:历史教材;新旧对比;内容分析;改进问题
新版教材从古代开始,转而进入近代、现代的社会政治的变革,最后以当代世界的政治史收尾,这种教材体系,体现了人文性和科学性,不仅能提高专题史讲解效果,还促使学生重构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利于高中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新版教材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改进:
一、教材表述仍需要改进
1.第三课对唐三省及其职能做如下表述
“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如上所述,怎么能加强皇权?实际上,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中书省负责定旨,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
2.第九课1875年宪法对于行政权的规定是这样表述的
“宪法规定国家的行政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但是,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列举总统权力后,紧接着一项是——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副署。很明显,部长对总统的命令或国家政策负有责任,所以,内阁可以利用这条规定架空总统、掌握行政实权,使总统的巨大权力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参加协约国最高会议的,英国是掌握实权的首相,美国是掌握最高权力的总统,按照国际会议对等的原则,法国也应该派一个掌握最高实权的人物,他就是总理克里孟梭,而不是法国总统。所以,在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下,内阁总理掌握行政实权,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拥有形式上的巨大权力。
3.第二十四课,“新时期的外交建树”中丝毫没有提到“一国两制”和港澳的回归,而这两项内容虽然在前面的“祖国统一大业”一课阐述过,但却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突出成就,理应在此处提及。
4.第二十五课对柏林墙的表述也是有问题的
一方面,教材只是单方面地将民主德国政府作为“柏林墙”的筑建者,而回避苏联在其中的作用,显然不妥当;另一方面,教材表述“柏林墙是被人沿着西柏林四周筑起的”也有違事实,历史上是“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的”。教材应将对“柏林墙”的描述改为“1961年,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沿着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在东柏林境内修筑起一道‘柏林墙”这样表述更为恰当。
二、教材的知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新教材的专题教学让多数高中学生根本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发展体系(即通史),某个历史时期的所有的知识点几乎都是四分五裂,特别是缺少一些重要的知识。如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缺少对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三民主义、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相关史实的叙述,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
三、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评价不够全面,不利于学生客观、全面地学习历史知识
1.对隋唐时期创立的“三省六部制”
教材在评价时只看到了积极的一面,即三省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事实上,在唐代,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很多问题上官员争论不休,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政效率。
2.对于明朝的内阁制
教材仍然认为强化了君主专制,理由是内阁不能对君主产生制约作用。笔者认为这值得商榷,理由是:(1)明朝的内阁自明宣宗时起,权利和地位逐步上升,对皇权起到了制约作用,内阁首辅实际上拥有了宰相的权利。为制约内阁,明宣宗开始提高太监的地位,让太监制约内阁,后来才有了太监乱政。(2)在明朝历史中,内阁制约皇帝的史实可以说举不胜举,比如:徐阶不同意隆庆帝动用国库为后宫嫔妃打首饰;万历皇帝在立太子问题上与内阁斗争二十多年还是败下阵来等等。(3)在明朝中后期,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如果专制真的强化了,又怎么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且有所发展?
3.对于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材仍然只强调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忽略了对中国社会矛盾、革命任务的影响。同时,鸦片战争在促进中国封建制度的瓦解,推进世界文明在中国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具体表现为:促进中国城乡商品商业的发展,促使经世致用社会思潮逐步形成。
4.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影响
教材只强调了积极影响,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没有说明它的消极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临时约法其实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但是,约法没有明确规定总统和总理的职责与分工,为后来的“府院之争”埋下隐患。
5.对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教材将失败的主观原因归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对于共产国际在其中的影响避而不谈。笔者通过研究认为,苏联共产党、共产国际及其驻华代表应负一定责任。连当时的远东局主席维经斯基后来也承认:“对中国共产党所犯错误,我要承担很大的责任,要承担比中国共产党更大的责任。”按照共产国际章程的规定,共产国际对各国共产党实行高度集中的领导,陈独秀当时的主张必须和共产国际的精神相一致。
6.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中,教材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和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的评价片面
只讲成功回避局限,就会使学生产生错觉,觉得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所做没有任何不足。实际上,受美苏冷战的影响,所取得的成果作用有限。美国作为解决重大国际问题的关键因素,并没有在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定上签字。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中国所希望的东南亚地区的和平并没有实现。
以上是笔者作为一线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研读以及相关成果的查阅而得出的一点个人看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完善新人教版教材尽一丝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维经斯基.关于中国共产党在1925年—l927年革命中的错误问题,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宋晓琴.日内瓦会议:新中国多边外交的初步尝试[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11).
[3]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金波北路宁夏育才中学勤行学区)
编辑 代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