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感下中学议论文语言准确性的规范训练

2014-04-29 00:44:03丁娟娟
考试周刊 2014年101期
关键词:议论文准确性规范

丁娟娟

摘 要: 保证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议论文语言训练的有效途径之一。主要从概念的准确使用、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使用、用词有分寸感、论据的准确使用等四个方面规范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关键词: 文体感 议论文 语言 准确性 规范

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议论文教学又是作文教学中重点训练的文体之一。一直以来大多数学生怕写议论文,语文教师也怕教议论文。怕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还是难于议论文的语言表达。因此,议论文语言规范教学与训练尤为迫切。

一、中学议论文语言表达“痛苦”的现状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是:“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1]6-7而其中“表达力求准确”,“不说假话、空话”都是对语言准确性提出的要求。但目前中学作文中却普遍存在表达不清、表达不出、表达有错、表达无情等“语言痛苦”现象,而这种语言方面的“痛苦”在议论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很少,文章的语言味同嚼蜡。千篇一律的空话、套话、假话,东拉西扯,随便堆砌词汇,前言不搭后语,没有任何章法可言。另一方面,议论文要阐明观点,重在说理,以理服人。在议论过程中,为使论点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阐明事理要严密,表述语言必须准确、严密、丝丝入扣,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很多文章只注重形式上的雕琢,一味地追求语言的新奇与绮丽,致使文章成为艳丽词语的集锦,尽管满篇华丽的辞藻、整齐的句式,但形式的热闹却难以掩盖内容的苍白贫弱,貌似文气十足的背后却是空洞无物的内容,充满无病呻吟的无任何针对性的痛苦语言。

二、中学议论文语言表达“痛苦”的原因

造成中学议论文语言表达痛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由于文体感的薄弱造成语言不规范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这归咎于议论文语言规范化训练不够,尤其是文体意识规范化训练不够。就如倪文锦在《语文教育展望》中说的:“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小说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概念,事实上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诗歌除感知、背诵之外,只有体裁(如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几种词牌名称)、押韵等屈指可数且极为表面的知识;散文只有‘形散而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似知识又似套话的几句话,以不变应万变;戏剧除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套路简介,再不见像模像样的知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语文教学就在这么几小点的知识里来回倒腾。”[2]99他揭示了中学语文教学中文体知识贫乏的现状。作文语言的规范必须先从文体教学入手,这是由文学自身的规律决定的,因为文体与语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曹丕在我国最早的文体论《典论·论文》中就谈道:“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3]60他针对各种文体的特点对其语言提出了要求,奏章的语言要雅致,政论文要充满理性光芒,铭诔要朴实,诗歌和赋的语言要绮丽。此外,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从学习角度强调初学者入门要正,“童子雕琢,必先雅制”[4]107,必然要有一个“摩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的过程,才能把握大体的体裁规范。没有一定文体规范的制约,没有较好的文体意识和特定的文体感,表情达意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对于初学写议论文的中学生而言,文体规则的遵守、文体感的习得和文体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作文训练要在明辨文体之后注重文字修养,这样才能做到内容的实质性和表达方式的有效性,要在一定规则范围内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很多作文四不像,结构上像议论文,内容又是记叙文,而语言又是纯抒情的。正是文体意识淡漠,使得文章缺乏应有的章法,在文体上模棱两可,从而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在文体的规范下进行作文语言的训练很必要,也是议论文语言规范训练的捷径。

一般文章的语言都应当是准确的,指行文时极力使语言表达具有最大限度的准确性,决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张冠李戴。因文体不同,对语言准确性的要求也不一样。记叙文中的准确是要求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叙述事件经过。注意修饰词、限制词的选择。说明文以传授知识、阐明事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种类、使用方法、来源和演变过程等。对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的表示都要求准确无误。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恰当而准确地使用科学术语。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被子植物、花被、花萼、授精、蜜腺、异花传粉等植物学的术语;光线折射、波长等物理学的术语很多。《景泰蓝的制作》中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和镀金等科学术语,它们是按照制作工序的先后介绍的。说明文语言的周到严密还体现在恰当地使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修饰和限制词语。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四段举例说明白花细胞液里花青素含量的变化会引起花色由白变红,“有些”限制“白花”,表示不是所有白花都会变色;“特殊”修饰“例子”,表示添色木芙蓉是极个别的;“一般”修饰“花”,表示特殊情况除外。“萎谢之前”、“早晨初开的时候”、“中午”、“初开时”都在时间上做了限制;“少量的”是数量上的限制;“微”、“淡”、“深”、“渐渐”是对程度的限制。这些修饰和限制性词语的恰当运用,准确而严密地说明了事理。

议论文是摆事实、讲道理,对于议论文来说,要将道理讲清楚,准确性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语言不准确、混乱,没有缜密的逻辑思辨性,怎么能让人信服?文章的论证也不会深入透彻。因此,我们要在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上根据其文体特点,从概念使用准确、推理合乎逻辑、论据的正确性等方面着手对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有针对性地加以规范训练。

三、议论文语言准确性规范的技巧

(一)准确地使用概念

议论文在阐述道理时,有时要使用概念,概念必须解释清楚,要选择能够揭示概念本质内涵的最恰当的词语。如梁启超先生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解释什么是“敬”的时候说:“凡做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在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这句话准确揭示出“敬”的内涵。概念的准确性还体现为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把握都要准确。如金开诚先生在《漫话清高》一文中对“清高”一词的解释。他首先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样一个介词短语界定“清高”一词作为褒义词的时间外延,因为在当代,“清高”长期被作为贬义词用。随后他用很简洁的语言分别解释“清”和“高”,“清”无非是“为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高”“总要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后面的论述中作者通过一些例子继续形象而明确地将“清高”一词的内涵进一步丰富起来。首先,清高的名声总是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头上。其次,清高是与富贵无缘的具有才艺专长,甚至为人有点怪癖的著名的清高之人。

(二)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使用

很多好的议论文无不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等中心语的使用,进而使它能准确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意思,明白无误地阐述要说的道理。而要想使语言更准确,还要在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上多加锤炼。

我让学生以“苦难与人生”为话题写了一篇议论文,用词不准确现象比比皆是:“苦难造就人生美好,没有苦难的一生都是平淡无奇的”;“苦难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唯有经历苦难,人生才完美”;“生活总是从苦难开始的,美丽人生是苦难建造的”。这里“都是”、“唯有”、“总是”这些太过绝对的修饰词显然不够准确。

在《漫话清高》中作者谈到清高与富贵无缘时说:“即凡是显贵的人是不大可能得到清高之名的。”这里用“不大可能”一词修饰与限定后面的“得到”一词,说明此种不是绝对的,也可能有例外,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周先慎先生在《简笔与繁笔》一文中谈到当前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时,认为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欠洗练是不容忽视的一条。这里通过“首先”和“但”将作者对作品写得过长的原因有层次地清楚表达出来。

(三)注意用词有分寸感

用词的有分寸感就是要求遣词造句能够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现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不夸大、不缩小,语言有逻辑性。

顾颉刚在《怀疑与学问》一文中说:“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这段话中的三个动词“怀疑”、“思索”、“辨别”体现作者的思维过程,一步比一步深入。它们之间的顺序是不能调换的。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建立在前者基础上。只有怀疑,才会思考,思考之后才会辨别。只有这样,才符合人们的逻辑认识规律。

学生在论述“自卑与自信”时,用了刘邦与项羽作为论据,用“一介山野俗民”形容刘邦,“山野俗民”带有贬义,并不能很准确地概括刘邦;而用“风度翩翩”来形容项羽,虽是个褒义词,但没有任何依据。有个学生在论述自信时用了“自信好比一汪清澈的泉水,给人们力量以前行”这样一个比喻句,这里将自信比做一汪清澈的泉水,二者没有任何相似点,根本不能构成比喻,更谈不上恰当。

(四)论据的准确性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依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为了很好地证明论点,保证论证的有效性,论据一定要真实可靠。因此,要保证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还要确保论据使用的准确性。

首先,引用的名人名言及典故不能张冠李戴,引用的数据要经过查证。学生在论述“苦难与人生”时引用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两句诗,没经过查证,就张冠李戴,说是李白的诗句。这是很显而易见的错误,反映出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需要学生通过日常广泛阅读和积累,才能彻底改变这种状况。

其次,引用诗句或名人名言时意思要妥帖,要能够准确而恰当地证明论点。在论述“苦难与人生”时,有个学生引用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词句阐述的内容与苦难无关。有个学生引用了李大钊的一句话“世间一切光明都是从寂寞中发现出来的”来论述自卑,这句话和自卑没有一点关系,不能有效证明论点,因而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妥帖的。学生对于引用的材料要理解,而不能为了用而用,要提高材料使用的有效性。

总之,写作者应具有敏锐的文体意识,善于根据议论文文体的表达需要选择恰当的语言,在文体的规范下,策略性地使用语言,力求语言准确、严密、得法、合体。

参考文献:

[1]王俊明.“三股文”的兴起与作文教学的导向[J].中学语文教学,2010,(1):6-7.

[2]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9.

[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60.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6

猜你喜欢
议论文准确性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议论文阅读专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安装工程预算的准确性
来稿规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学生天地(2020年28期)2020-06-01 02:19:04
简谈“议论文”写作
美剧翻译中的“神翻译”:准确性和趣味性的平衡
论股票价格准确性的社会效益
管理现代化(2016年5期)2016-01-23 0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