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古代论述为官之道的一种文献,官箴含有丰富的德治思想,主要是官员首先应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其次应注重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我们现在搞以德治国,仍可以从中汲取精华为现代所用。
关键词:官箴;德治;道德教化
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官箴书作为一种对为官者规诫劝勉、论述为官之道和从政之法的一种文献,也深深烙上了儒家思想。德治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也体现在官箴书中,本文仅就古代官箴书中所体现的德治思想进行论述,以期对我国的社会治理起到借鉴作用。
一、德治思想
德治是儒家法律思想中的核心内容,其认为人类秩序是道德秩序,基本的社会关系都由体现道德原则的礼来调整,法的作用是辅助礼的实现。概括的说就是德礼优于政刑,德礼为主,刑罚为辅。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主张行教化,实行“以理服人”,反对横征暴敛、严刑峻法。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有耻且格。”为做到为政以德,执政者应该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道德品质,励操守,克己修身。实行教化,首先要使人民富裕,即减轻对人民的剥削,使人民安居乐业,然后再对人民实行教化,反对“不教而诛”。总结性概括就是“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二、官箴中的德治思想
官箴作为一种描述为官之道的文献,其作者有皇帝,但更多的是州县官员及其幕僚,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官员,其所作的官箴也深刻体现了儒家的德治思想,官箴中的德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官员应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儒家德治思想要求各级统治者首先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样才有资格去教化民众。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官员应该修身正己,才能“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官箴书受儒家思想影响,特别强调各级官员个人素质,特别是道德修养,只有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才能较好的进行社会治理。如田文镜认为:“亲民之官,得其人则百废兴;不得其人则百弊兴,所谓人存政举,有治人无治法也。”“牧令为亲民之官,一人之贤否,关系百姓之休戚。”谢金銮认为:“县令者,一邑之主也。一县令坏,则一邑之民心去矣,众县令坏,则众邑之人心去矣,其祸将谁归哉!”可见,官箴认为,各级统治者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的道德修养高低对去所管辖的区域意义重大,各州县的主要官员如果道德素质高,将会对其所管辖的区域的道德风气起到积极的影响。为提高自身道德品质,官员应加强个人操守,操守是从政的根基,只有严于操守,才能根基扎实,才能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否则大本先拔,虽有枝叶向荣,徒供斤斧摧折耳。”把官员个人操守视为“根底”、“大本”,只要操守严格,即能“利益分明,尽认得正,则世间之纷华靡丽,方不足以摇其志。” 如何励操守,官箴书也给出了一些方法,如官员到任之后,首先应严于律己,一言一行都应该谨慎,“身任地方,而欲澄清吏治者,其于众人之关防,固不可不严;而于己身之关防,尤不可不切也。”否则,“则内外交驰,情伪百出矣。”其次,官员还应该对家人及亲属进行关防。
(二)官员施政应以教化为先。儒家提倡“有教无类”,反对“不教而杀”。认为应当不分贫富贵贱,对庶民也应进行礼教,反对统治者不教而杀。官箴认为,治理社会,应以教化为先,严于法令只能禁于一时,而对百姓进行教化,提高其道德素质,则可维持长治久安。如康熙皇帝所说:“善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将法令,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务末也。”刚毅认为:“从来治民之道,教化为先,国家抚有黎庶,设群有司畀以司牧之任,所以迪牖斯民,俾日兴于善,非第催科断狱即可称为良有司也。”行教化,应做到“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为尽人所当知当行,凡在四民,舍此无以为人,地方有司,舍此无以为教。”故要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解决民众不道德的行为,官员要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以正民心。如刚毅认为:“致治之道在正人心,人心正直,则嚣竞自息。而庶绩允釐,人心偏私,则诈伪日生,而习俗滋弊。”
(三)道德教化的措施,官箴主要记载了以下几种情况:
1.对那些违反道德秩序行为进行处理。对日常的道德伦理纲常,应注重维护。特别是对那些违反伦理纲常的行为,应进行处理,唯有如此,方能使人们更好的遵守道德秩序。如张养浩在牧民忠告中所载:“欲先教化,去其斁教悖化者,则善类兴矣。近年子叛其父,妻离其夫,妇姑勃蹊,昆弟侮阋,奴不受主命,冠屦倒置者,比比皆然。凡若此者,不必其来告,当风乡长,恒纠其尤甚者,谕众而严决之,则自悚然改行矣。”
2.兴学校。官箴认为,学校是风化之本。官员如能发挥好学校的道德教化作用,则道德礼仪风俗可兴。如张养浩认为:“学校乃风化之本,俗吏多忽焉不以为务,是不知天秩民彝,一切治道,胥此焉出。暇则率僚寀以观讲习,或生徒有未济,廪饩有未充,祭物有未完,教养有未至,激劝有未周,皆敦笃以成之。久则弦诵之声作,而礼仪之俗可兴矣。”
3.对道德品行及学行卓著者,进行表彰。官员应对其治下的道德品行高尚的人进行表彰、宣传,能对其他人起到较好的劝导作用。如张养浩认为:“诸民有旌表及学行异众者,时加存慰,为劝必多。”
4.对那些放刁把滥之徒严加治理。各地都有一些放刁把滥之徒,这些人大都是奸民猾吏,心怀不仁,专门挑唆诉讼。对这种人,官员到任之初,应对其严加治理,以防为其所制。如汪天锡认为:“为政者到任之初,必须严立纪纲。或体察得出,或因事发露,痛行科决,迁发禁锢,则民讼简息,风俗淳美矣。”
5.对地方权豪势要之家进行抑制。州县地方,大多有些权豪大户,这些人或者是前朝官吏,或者是当地的霸户,多是些有权有势之人,这些借势勾结官府,欺压普通民众,做些伤风败俗、欺公罔法之事。对待这些人,官员应慎交,并进行抑制。汪天锡认为:“官员到任之初,此辈巧寻门路,以求一见,稍与交接,则小民受抑无伸。为政者,当抑强扶弱为先。”
(四)如何教化百姓?官箴认为,官员要将“亲”字做实做透,经常下基层接触民众,下基层时要轻车简从,询问民众的生产生活情况,询问孩子的读书情况,当说则说,当劝则劝,下基层时要与百姓同吃住,如谢金銮所说:“遇食则山蔬脱粟皆可食,遇坐则土茎芦席皆可坐,”14拉近与百姓的距离,百姓方能把官员当成贴心人,道德教化才有效果。同时,官员应利用司法过程对民众进行教化。特别是诉讼内容与伦常日用有关时,官员更应该通过断讼来申明孝友睦姻之义,以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如叶镇说:“留心教化者,随事随人皆可劝导,如审理事件,就案内人,依傍本案,推广言之,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行,俱堪触发。”因为官员在大堂听讼时,大堂下往往伫立数百人,“只判一事,而事之相类者为是为非,皆可引申而旁达焉。未讼者可戒,已讼者可息。”
三、官箴中德治思想的价值评析
诚然,官箴中的德治思想多是带有理想期待的道德说教,缺少制度保证,其发挥的功用是有限的。且古代官箴的作者多是皇帝或朝廷官员,其著书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所以古代官箴文化受制于专制皇权,具有阶级局限性。
但是,官箴作为一种论述古代为官之道的文献,是传统的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德治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治理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首先,强调官员的个人道德修养。古代把官员称为父母官,作为父母,应该做子女的榜样,所以官箴特别强调官员的修身自律,以提高个人道德品质。其实,在现代社会,官员的道德修养高低对社会的风气影响也比较大,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如果其严于律己,且善治其家,严禁家属借其公权谋私利,那么他们的这种行为将会给其下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影响一方的社会风气。相反,如果高级官员不善自修,素质低下,自律意识差,那么他的这种行为将会带坏其管辖的区域内的风气。其次,官员施政过程中应注重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官箴中在讲到为政之道时多强调对百姓进行教化的重要性,认为治民之道,当以教化为先。这其实和党中央所提出的以德治国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我国目前所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背离社会道德行为,也说明了我国坚持以德治国,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的必要性。
因此,我认为官箴中的德治思想值得我们去研究,并从中汲取精华为我们的现代社会治理所用。
【参考文献】
[1]郭成伟、关志国:《清代官箴理念对州县司法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0页。
[2]孔子:《论语·为政》。
[3]《唐律疏议》。
[4]孔子:《论语·子路》。
[5]孔子:《论语·宪问》。
[6]田文镜、李卫:《州县事宜》原跋。
[7]田文镜、李卫:《州县事宜》序。
[8]谢金銮:《居官致用》见徐栋辑:《牧令书》卷一。
[9]田文镜:《钦颁州县事宜》。
[10]《清圣祖实录》卷三十四,康熙九年冬十月初一日上谕。
[11]刚毅:《居官镜·治道》。
[12]张养浩:《牧民忠告》。
[13]汪天锡:《官箴集要》。
[14]谢金銮:《居官致用》,见徐栋辑《牧令书》卷一。
[15]叶镇:《作吏要言》,见徐栋辑:《牧令书》卷十六。
[16]汪辉祖:《学治臆说》卷上《亲民在听讼》。
作者简介:韩新,山东师范大学2013级法制史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