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编钟文化的属性影响及其意义

2014-04-29 06:20胥甲军
大观 2014年11期
关键词:历史意义楚文化

胥甲军

摘要:1978年发掘于中国湖北随州的曾侯乙编钟,以其高度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成为三十余年来中外学者,以及广大的研究家们借此专研中国(华)文化历史的一个重要参照和引用对象。但是,对于其文化所包涵的深意、历史究竟的价值,乃至当下时代的合理开发,运用等都亟需有一个适度的理性认知。

关键词:曾侯乙编钟;楚文化;历史意义;创新文明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我们研究编钟文化就要清楚“楚”文化的渊源。楚文化理所当然是归结在中华文化的大思维论之中去探讨才是合理的,也是较为合适的。当下,已经不再存有所谓的“曾”-“隋”有别之论。也可以毫不夸张的下一个初步结论,那就是——楚律皆属周(编钟文化即是楚文化的物理象征,而“曾-隋”附楚为楚,但其罕有的器物——‘编钟恰恰是周礼典范下的‘乐之佳显)。在这样的认识体验中,我们也自然秉承了中华文明的主干精神实质。所以,编钟文化要阐述的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真实的文化历史、科学的历史,艺术的、政治高度的文明历史等,借以展开对由此而产生的直接的、间接的有形或无形的影响力的垂范。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切实保护好编钟及编钟文化,合理利用好编钟文化资源,做好这种优质文明影响下的多样性伟大工程。

一、编钟文化的历史溯源

借考古发掘及历史文献参阅所知,编钟(这里特指曾侯乙编钟)文化并不是单就楚文明而言。“曾隋‘一家之论”今已有定论,作为“乐礼器用”的编钟则恰好为既受楚,更关键的是在当时历史大环境下的周文化的气场统领下形成了这种独尚的文化特色。因此,曾侯乙编钟只好是遵循着周(西周)业已形成的编钟“礼乐”制式规律而发展,它应当是归结在周文化的审视领域来看待更为合理。当然,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涵盖性亦适如的说明了编钟文化能够代表着楚文明(也即曾隋文明)的历史关键,其核心就是:“曾侯乙编钟”符号演变下的历史地域本性。历史的本性也便成就了编钟文明的诞生。

当然,这样逆回溯源的本意并不是一味的一厢情愿,但愿是真正的认识到历史的真相,能够借鉴并理性的正确利用资源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编钟文化的历史影响

作为被誉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古代人类遗产文明,曾侯乙编钟在出土三十余年来,曾被多学科的技术研究和文化探索,尤其是其音乐(礼乐文明)文化方面的独绝魅力让人折服。具体探究其历史影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解。

(一)学术层面的研究及运用

学术层面的研究着重是对编钟本体的对象认知,并加以适当的探研和利用。其实际意义不能一下子就凸显的出来,可是随着对考古成因辨析,古乐律学、古文学、音乐学以及冶金铸造等方面的渗入,尤其是涉及到楚文明(曾隋文化)方面,可以有效的模拟、复原,并借用这种高度的艺术和科技启示效应来进一步拓展和延续编钟文化的学术素养。直接推动当下的多样化革新与发展。

固然,要做好这样的掘新任务是一项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牺牲奉献精神的艰辛工作。而且,这项工作的难度只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年增加。编钟文化的潜在力表象会随着人们的重视程度而有所改变。

(二)实用主义的效用解析

1.“显现效用”

首先是其音乐价值的文化属性运用。比如:音乐(器乐)思路、思维的观念改变,对音乐的审美理论体系建立和修复,技术工艺的基础性工程提炼的拿捏、取舍。

其次,便是专业概念上的“考古性复原实践”,充分沿用曾侯乙编钟文化的历史归属和地域审美来展开这项极具影响力价值的工作。并借以实际指导而产生此种效用能量的最大化可能。

2.“掘新价值”

显现的成功案例可以知道有《1997:天-地-人》——谭盾的音乐艺术实践;还有借用了编钟所指向的“音乐物器”的直接模仿以及其文化元素的改编应用。这里需要说明的鲜明一些,那便是“乐器论”与“文化价值”的实际实践化运用。一方面,是在模仿中理解它和掌控它;另一方面便是在相对的理解认识高度中进行适宜改变的模拟化艺术演出的技艺处理。这些也更是编钟文化在新时代的一个亮点体现。

三、编钟文化的开发应用

(一)编钟文化的开发利用原则

1.以点带面。做到依托湖北,定位随州,着力塑造以编钟音乐之乡的魅力内涵建设,牢固树立尤以“炎帝神农故里”的核心,尽可能做到‘聚点至局面的褶褶生辉。

2.观念突破,科技创新。尤其是随州本土的地缘性观念要有突破,抓住时代的脉搏,试以新科技的力量做到让编钟文化在新时期的新生命绽放。

(二)编钟文化的继承理念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曾侯乙编钟作为了编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性格因素,这种物象的显现,既是历史的真理积淀,亦是时代的精神标杆。它是中华文明的集中别证,也是一脉相传的历史化了的基因传续。

(三)编钟文化的时代警示

一个时代的缩影,留给世界的不仅仅是模糊的片段,某些时候,集合起来的发掘、发现都会瞬间发生在历史的节点上。编钟文化的保护不能仅仅只是包含在口头上,口号上的宣传也不是纯粹的“文明化”的刻意包装,应当就是需要切合实际的夯实原则,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服务,提升地域文明的文化品位和内涵素质。既要能够通力合作,又要能够化整为零;既要突破传统,又要能够劈浪前行。

编钟文化是属于中国的,中华民族的瑰宝(历史财富),亦是属于世界的、人类共同的精神囤积。随州人民需要以放开的心态、更宽广的胸怀广纳天下“音律”,而达“曾隋为一家,楚律本周属”的大同心怀,也许会是更为光明显卓的文明之路。

【参考文献】

[1]俞伟超,楚文化考古大事记-序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历史意义楚文化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荆楚文化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楚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第二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
《水浒传》中招安的历史意义及结局的必然性
毛泽东学生时代的农民观及其历史意义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延安整风”的背景及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