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围城》中通感修辞的功能

2014-04-29 05:49黄璐
大观 2014年11期
关键词:通感围城功能

黄璐

摘要:《围城》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小说,就语言特色来说,整部小说妙语连珠,字字珠玑。中外典故层出不穷。所用语言无一不是精雕细琢,千锤百炼;就修辞技巧来讲,双关、比喻、夸张、通感等随处可见。本文从文本细读出发,研究小说中通感修辞的功能。

关键词:通感;围城;功能

通感出自希腊语Synaesthesia,直译为“一起或同时感觉”,又称为“通觉”。美学家费肖尔在谈到人的感官在审美活动中的联系时说:“各个感官本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感官的分枝,多少能够相互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引起了共鸣。”①《围城》的作者钱钟书是我国正式引进通感研究的第一人。在其《七缀集》中,他是这样描述通感的,“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部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②通感,简单来说,就是移觉,就是打通眼鼻耳等各感官之间的界限,用一种感觉或者多种感觉来描绘另一种感觉,达到一种审美效果。

1.通感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功能

在《围城》中,钱钟书运用大量的通感修辞手法描写人物、事物,这些形象是立体的,真实的,多元的,有的化无声为有声,有的化无形为有形,如《围城》中一位女歌手歌唱时的声音“娇柔尖锐里含着浑浊,一大半从鼻子里哼出来,又腻又粘,又软懒无力...”③“ 娇声”本来是听觉形象,此刻又加入了“尖锐”、“粘”的触感,还有“腻”的味觉。有了听觉、触觉、视觉、味觉的综合感知,这样的声音就立体化了,虽然我们没有真正听到这段声音,但它却仿佛就在耳边,这一抽象的听觉形象也变得可触、可视、可尝的具体事物。方鸿渐一群人在去三闾大学任职的路上遇到了一位寡妇和她的仆人阿福,当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那寡妇有事叫阿福,声音滴的像蜜糖。”④声音只能通过听觉器官来辨识,而文中作者把声音说成滴着的蜜糖,声音有了蜜糖的特征———软、腻、浓。仅这一句话,打通了听觉和视觉,把叫声刻画地具体生动,勾勒出寡妇那矫揉造作,媚态丛生的形象。在方鸿渐第一次看到苏文纨后来的丈夫曹元朗时说道,“看着他那个四喜丸子的脸,人就饱了。”⑤这里也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视觉转移到味觉上。通过“人就饱了”这一移觉,把曹元朗既胖又圆还冒着油花,让人看了就不由生出厌恶的脸刻画地淋漓尽致,与他一向标榜的“诗人”形象大相径庭。

文章中方鸿渐描写自己心仪的唐晓芙时也使用了通感修辞,使得这姑娘可爱的模样跃然纸上。“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的这么甜,但他们笑容只是面部肌肉柔软操…”⑥“不笑”这是视觉的画面,“余音”是听觉上的感受,而“甜”是味觉上的感知,描写唐小姐的余笑,笑中有音,笑中有味。在描写唐晓芙脸蛋时,方鸿渐说到“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⑦描写脸蛋时,用味觉形象来写视觉形象。写出了唐晓年轻貌美,天生丽质,清水出芙蓉。在描写唐晓芙眼睛时,用听觉形象写视觉形象,形象得用许多女人缺乏感情与内容的大眼睛比不上唐小姐那温柔灵活眼睛的魅力动人。由于刻画形象时大量使用通感修辞手法,所以读者可以多角度多侧面的感受和理解各类形象的内涵,也使得《围城》的各类形象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2.通感在增加文本容量上的功能

《围城》叙述了一小部分知识分子的生活,其主要场景都发生在知识分子之间,因此就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来说的确不够广阔。但钱钟书能够娴熟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知识分子的狭隘圈子扩大化,使文章内容描写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生活。作者运用通感手法,将古今中外文史哲等各种知识融会其中而不显生硬。例如在方鸿渐与董斜川、褚慎明等名流的一次聚会上,董、褚二人夸夸其谈,或卖弄学识见地,或卖弄圈中“密友”,在这两人的自我炫耀中,也不乏零星的百科知识,如文学家陈散元、逻辑学家罗素、古巴哈瓦那雪茄烟等。类似的还有,“苏曼殊诗里的日本味儿,浓得就像日本女人头发上的油气”⑧⑨,这些都是在运用通感手法的过程中增加了文本的内容。既然内容不限于知识圈子,那么读者自然也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分子。钱钟书往往能够运用通感,将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勾连在一起,化雅为俗,使不同的知识层面的受众特别是一般读者也能在阅读中收获审美趣味。在讽刺那位喜欢在中国话取夹杂无谓的英文单词的买办张先生时,钱钟书进行了通感化的处理,“所以他说话里镶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镶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听觉上的刺耳难耐引发心理上的厌恶,接着联想到牙缝里的残渣肉屑。普通读者可能并没遇到过话语甩夹杂无谓英文单词的人,也并不一定会对这种令人厌恶的行为有切肤之痛,但是一个残渣肉屑的比喻,却让人瞬间对这种行为有了直观的印象,所以读者并不会因为知识层面或生活体验的缺陷而产生审美缺失的遗憾。

结语: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围城》无疑是一座语言艺术的宝库。《围城》的语灵动机智,雅俗共赏,冷隽而不失幽默,睿智而显辛辣,深受人们喜爱,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语言生动活泼,风趣幽默。钱钟书作为一位修辞大师将其通感理论运用于《围城》小说创作中,不仅帮助成功塑造一个个立体、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增加了文本容量,给读者不一样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年5月第一版.

[2]季进.钱钟书与现代西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龚刚.钱钟书:爱智者的逍遥[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5.

[4]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五版.

[5]钱钟书.七缀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注释】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年5月第一版,236页.

②钱钟书.七缀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③3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五版,121页.

④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五版,168页.

⑤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五版,79页.

⑥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五版,49页.

⑦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五版,48页.

⑧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五版,91页.

⑨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五版,41页

猜你喜欢
通感围城功能
说通感
也谈诗的“功能”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围城”内外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围城”之战
《谜城》:走出自我的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