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上海读大学的时候,我的一个小学同学也来到了上海——他“顶替”其父亲的岗位,进了上海某国有企业。周日我去找他,与他见面的时候,他正站在柜台里,不时地接待着顾客。那个时候,他刚满十八岁,他父亲为了让他早日“顶替”,提前退休了。记得那时倒并没有羡慕他的感觉,因为那个时期就业相对容易,大学生毕业以后,还是包分配的,倒是觉得他小小年纪,就只身来到百里外的上海,一个人生活,还挺不容易的。不过,他并没有把这种岗位的接力延续下去,十几年后,他回到了家乡,在小镇上也做出了一番事业。我没有问他,究竟是觉得顶替得来的岗位不能满足他对事业的要求,还是这个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不足以让他等到他子女长大,需要工作的那一天。
顶替,在有的地方也叫接班,不过我总觉得“顶替”一词更能够形象地概括这样一个制度的特征:一是基于亲属关系,甚至主要是指血缘关系;二是只能维持一个岗位,即前人必须让出岗位,后人才能上岗;三是这个岗位一般来讲应该是同一个岗位。这样的一个制度其实还有一个历史更加悠久,名头更加响亮的名称——世袭。在封建社会,世袭是一种公开地合法获得某种职业、头衔、封邑的制度,王公贵族的王位爵位,特别功臣、特殊人物的官位、封号等,都可因世袭获得。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以为这样的制度只存在于君主立宪国家的制度中,只存在于那些代表皇室的城堡中——直到我看到大庆油田关于油田职工子女包分配的新闻。
不过说实话,大庆油田子女包分配的做法,不能说是一种世袭,和之前的“顶替”也还是有区别的,它并不需要家庭成员有人退休才能名正言顺地取代他的位置,而是只要是油田职工子女,就有资格在油田就业。当然过程中可能还会需要一些形式要件,比如考试、培训等。因为招工考试的介入,作为油田人个体来讲,他在油田的就业预期并不是那么肯定的,但对于群体而言,则无疑是确定的。这样的就业现象,在当下中国就业难的现实下,大庆油田简直就是一种桃花源式的存在。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离开桃花源的时候,里面的人都叮嘱他“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桃花源是脆弱的,被他人知晓,就意味着将产生变革。变革意味着原有的利益格局将被打破,所以变革也往往是博弈的过程。近期,大庆油田出台招工新政:老职工的子女如毕业于“二本”非石油专业或“三本”将无法直接“接班”,而要通过考试,这个新政招致部分职工及其子女上千人的抗议。而从外界的目光来看,即使是所谓的新政,依然不排斥接班的就业方式,只是门槛略微提高了点。
而这种在各个行业,子女接替长辈或借助长辈影响,直接入职成为“职二代”接班方式在国企并不鲜见。2010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的高松成现在是一名钻井工程师,对于石油行业存在“职二代”的现象,他毫不讳言。“我运气比较好,大学所学专业对口,又是油田委培生,应聘时没遇到什么阻力。而对于非对口专业的人就不一样了,招聘没那么公开透明。”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79.7%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职二代”,89.6%的受访者认为“职二代”普遍存在伤害了就业公平性,而86.5%的受访者认为“职二代”现象在国企中最为普遍。
国企子弟包分配曾经一度出现在计划经济时期,现在若依然延续此现象,显然与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原则相违背。而中石油及其下属的大庆油田已经是一家上市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使地下有产不完的石油,落后的管理,落后的经营理念,依旧会让企业走下坡路,甚至步入困境,到时候就会发现,以前以为坚不可摧的华屋也会轰然倒塌,覆巢之下,谁都无法幸免。
人都会有一种惰性,企图以不变应万变,企图永远保有眼前的利益,企图永远生活在桃花源里,但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这样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以积极的心态改变自身,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永立潮头,不被时代发展的浪潮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