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竞相涌入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本文拟针对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展开实证研究,调查结果分析涵盖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机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和信仰特点分析,并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理论联系实际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优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环境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 信仰问题
【作者简介】 王楠,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12-0062-03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程中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和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是个特殊群体,他们渴望健康成长,又无法摆脱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人生的坐标,是有力的思想武器。当前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时期,新媒体迅猛发展,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不断侵蚀高校这方净土,各种思想文化加速融合,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思想活动和生活方式正经历着激烈动荡。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坚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发展。客观全面地了解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把握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机,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新时期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二、 实证研究
1. 调查方法与对象
考虑到样本选择的代表性和可获得性,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共在吉林省选取了5所高校,包括一所教育部直属院校东北师范大学,一所重点本科院校吉林大学,两所一般本科院校吉林师范大学和长春理工大学及一所高职院校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58份,问卷回收率为96.18%,调研对象涵盖文科、理科、工科、农学、医学和艺术等各个专业。深度访谈对象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共计102人,将所得数据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和数据相关性分析。(具体情况详见表1)
表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问卷调查样本分析
[年龄\&性别\&民族\&政治面貌\&学历\&所在院校\&20-30\&男\&女\&汉族\&少数民族\&团员\&党员\&群众\&本科\&硕士\&博士\&东北师大\&吉林大学\&吉林师范\&长春理工\&长春汽专\&105
8\&582\&556\&876\&182\&537\&406\&115\&802\&148\&108\&196\&207\&221\&235\&199\&]
2. 调查结果分析
(1)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机分析。近年来大学生饱受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总体来看,吉林省这几所高校并不存在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调查问卷中,对于“你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动机是什么”的问题,67%的大学生选择了A,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验证了的科学理论,19%的大学生选择了B,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的信仰,也有10%左右的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动机带有功利性色彩,认为有利于日后入党、晋升等。(如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动机调查
[动机\&人数\&比例\&A.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验证了的科学的理论\&709\&67%\&B.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的信仰\&201\&19%\&C.有利于入党、晋升\&105\&10%\&D.其他\&43\&4%\&]
(2)新时期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因素。问卷中“你认为影响你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设置为多项选择,调查对象均认为有多个原因,被选择最多的是“理论本身的影响”,座谈中有部分大学生表示亲自阅读过大部头的《资本论》。其次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影响”,其余的依次为“媒体的宣传”“社会实践的影响”和“其他”。调查还发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比例与学历成正相关关系,即学历越高,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越多,研究生层次的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比例约为64.2%,明显高于本科生的49.9%以及专科生的25.7%。
(3)从问卷调查看当代大学生信仰的特点。第一,时代特征明显。社会思潮的形成和演变通常取决于特定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社会思潮各异。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现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人生信仰也呈现出时代性特点。大学生仍对主流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时代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应该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仍对人生追求有着坚定的目标,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并主动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所说:“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知识信息已成为最主要的工业。这个工业向经济提供生产所需要的中心资源。”马克思认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认识到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要把意识形态的变革和物质的变革联系起来。”新时期大学生的信仰在当代社会思潮影响下所体现的时代性特征,正说明了当代经济发展对大学生信仰的科学选择起到了作用。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时代性较强的信仰,其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性特征正是大学生信仰选择的重要因素。
第二,多元共存。社会转型时期,当代社会思潮呈现出从依赖性到自主性,从封闭性到开放性,从主流为主导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特征。新时期大学生关注新鲜事物,渴望了解不同领域思想,容易接受、传播新思潮、新文化。在所有调查对象中,大学生信仰多元共存,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数最多,占56.7%,没有信仰的占35.8%,还有其他信仰法律、宗教、神灵等的。大学生信仰多元化趋势明显,一方面由于当代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独立性、创新性、宽容性得到认同,另一方面不同社会思潮冲破时空限制得以交流,大学生信仰表现出需求的多元化、个性的多元化、价值的多元化。
第三,不稳定性显现。由于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与认知结构的特殊时期,其信仰尚未完全成形,表现出多变性的特点。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信仰多变性的特点取决于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初步形成时期,未能全面了解自己,自我态度模糊,对自己已有的经验、感情、能力缺乏自我认识。第二,部分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没有准确的定位。即没有坚定的目标,不能坚持不懈地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坚定信仰。第三,大学生的人格不够完善,自律性不强。自律性要求个人独立于其所处的环境且能自我决断,但大学生的信仰因其自身因素体现出多变性的特点。
三、关于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思考
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联系
针对部分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动机不再出自真实的主观情感,不再是内心深处涌现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服,不是发自内心将其作为精神上的最高价值追求,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毕生精力,“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他们的谋利工具。对此,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主旋律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始终是社会主旋律、主导、支撑、灵魂和核心思想,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高校教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观点、方法来教育大学生,夯实大学生的理论基础,深化理解认识,认同并把马克思主义融入到日常生活,学以致用,增强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个人信仰。
信仰凝聚着理想和追求,引导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第一,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与大学生个人定位不清不无关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必将导致学无所用,面对就业一片茫然,这就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国家创造的多种就业机会。第二,搭建马克思主义教育平台。建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需要马列主义教材,更需要多样化的教育平台,以促进大学生学习马列主义、运用马列主义。例如,在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期间,可以组织青年学生观看大会实况转播,并结合大学生的学习、就业情况,进行大会精神解析,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改革中准确定位。
2. 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
要消除大学生的信仰困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任何脱离现实的信仰都是空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是我国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发展成果,它们一脉相承,核心思想都是为人民服务。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社会建设成绩斐然,要抓住实践契机引导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研究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前提,在大学生中开展解读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感。第一,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具体化。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容和方式与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实际搭建桥梁与纽带,采用大学生理解的话语、乐于接受的方式和身边鲜活的事例进行宣讲,让大学生感受到理论就在身边。第二,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特色化和多样化。要想实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广泛认同,就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逐渐大众化,即通过把枯燥的理论转变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把深刻的理论变成通俗的道理,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创业活动等形式,结合大学生本身的特点,釆用特色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熏陶,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3. 优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环境,融古纳今为我所用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要坚持融古纳今,为我所用。我们一方面积极倡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更鼓励大学生将社会道德建设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融合,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真正根植于中国肥沃的土壤。
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第一,高校要经常开展各项有益的文化活动,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和学风。定期举办党团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优秀党员来校座谈交流,用先进人物的实际行为现身说法。第二,充分利用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高校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文化平台播报、刊登文化精品,宣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第三,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创建高品质的校园网站。用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弘扬主旋律,崇尚科学真理,反对封建迷信,抵制社会不良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规范监督大众传媒的传播行为,不断引领大众传媒的正确导向。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纯净的环境,感染大学生、激励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
其次,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建设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基础直接决定政治发展状况。社会贫富悬殊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国家要加大力度保护合法收入,整治非法收入,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打击偷税漏税、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等各种违法行为。继续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主动学习雷锋、牛玉儒、沈浩等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始终牢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克己奉公,无私奉献。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党性修养,强化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01).
[2] 赵天睿,张富国.当代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要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9).
[3] 吴理财.当前大学生信教趋势透视[J].人民论坛,2011,(04).
责任编辑:刘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