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品
针对公共政策和工程项目的某一环节或整个体系进行评估时,评估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几十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数理方法、经济分析模型等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运用,推动了评估方法的改进和发展。评估方法多种多样,每种评估方法各有特点,评估者要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和评估的目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节将评估方法划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的评估方法用以评估公共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在整体上对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的影响,主要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果分析法和成本-效用分析法;微观的评估方法是指通过随机抽取典型样本,分析公共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对样本人群的平均影响,进而推断对整体社会的影响,本节简要介绍结构方程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
一、宏观评估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cost-benefit analysis; CEA)
也称成本-收益分析法。最早用于评价水灾控制和水资源分析,具有较长的应用历史。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政府兴建许多大型公共投资项目,对耗资巨大的项目进行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引起了决策者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里根签署12291号总统令规定了大型的管制政策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此后,布什、克林顿等美国前总统都颁布总统令要求对公共领域立法管制进行经济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使用货币单位来衡量公共政策和工程项目的成本和收益,其基本原理是当某一公共政策或项目所带来的效益超过其投入成本时,将会增进社会福利。这里的效益和成本除了直接的、有形的、能以货币价值计算的以外,还包括由于政策或项目的实施给外部或第三方带来的间接的、无形的、不能用市场价值衡量的效益与成本。其典型的例子是外部性问题,例如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实施的疫苗接种项目,除了提高接种人群的健康水平以外,由于人群中携带病菌的人数减少,疾病的传播范围减小,其他未接种人群的患病几率就会因此降低,这部分人健康水平的提高就是接种项目所带来的正外部性。尽管这部分效益与成本计算困难,但它是在计算成本、效益时是不可忽视的方面。下面介绍成本收益分析的两种方法:净现值法和净现值率法。
1、净现值法(Net Present Value,NPV)
净现值法也称B-C法。设B为收益现值总额,C为成本现值总额,r利率,n为时间,净现值的计算公式为:。当净现值大于0时,说明政策或项目是值得做的,可以获利;反之就不值得做。由公式可以看出,净现值取决于贴现率的大小,评估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贴现率。选择不同的贴现率可能会得出完全相反的评估结论。例如“帕萨马库迪”潮汐能源工程是美国、加拿大合资的 公共工程,但根据1959年进行的成本-效益分析,由于美加两国政策分析者使用不同的贴现率计算出完全相反的结果,美国使用2.5%的贴现率,计算出正现值,而加拿大使用4.125%的贴现率计算出负现值,尽管他们都使用相同的利润成本数字,由于计算结果的差异最终导致项目的搁浅。
然而如何选择合适的贴现率并非易事,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很大争议。当前多数经济学家使用市场利率作为贴现率。用市场利率作为贴现率适用于企业的评估项目,并不适用于公共政策和项目评估。因为市场利率反应的是企业利用某种资源的机会成本,因此企业计算收益时要考虑与机会成本相对应的市场利率作为贴现率;另外,对企业项目进行评估时,用市场利率作为贴现率容易使评估专家达成共识。但对于公共项目而言不能选择市场利率作为贴现率。首先,由于市场利率代表私人的机会成本,它没有考虑到外部性造成的社会成本。第二,一项公共政策或公共项目往往涉及到几代人的利益,代与代之间是叠代关系,公共政策或公共项目会涉及到在场的人(当代人)和不在场的人(后代人)的利益之争,政府在做决策时往往更重视当代人的利益而忽视后代人的利益。市场贴现率只涉及到一代人的生命周期,如果要将多代人的利益考虑进来,那么贴现率就需要调整。第三,选择市场利率作为贴现率进行评估的困难在于公平与正义。由于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的时间偏好不同,而公共项目选择统一的贴现率将会使一部分人受益而使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选择多个贴现率显然又是不现实的,因此有人会感到不公平。总之,尽管目前市场利率被广泛地用作社会贴现率,然而在今后关于贴现率的选择仍然会存在很多理论上的争论。
2、净现值率法(Benefit Cost Rate,BCR)
也称“收益/成本法”,即B/C法。在若干项目中选择一种时,通常是通过效益与成本的比率(B/C)来对所有项目进行排序,计算公式为BCR=收益现值总额/成本现值总额。B/C>1时,政策或项目可以实施。高的净现值率意味着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该项目会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
上述两种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表达形式不同。成本-效益分析通常采用以上两种方法:通过B-C法判断某政策或项目是否可行,只有当净现值大于0时政策或项目才可以实施;通过B/C法选择最优政策或项目。然而成本-效益分析在很多方面存在质疑:它要求用货币单位量化评估对象,在现实生活中如生命健康、愉悦感受等难以用货币来量化,计算起来就很困难;由于公共政策和公共项目的外部性问题而产生的成本和收益很难界定;最后,如何选择合适的贴现率也存在难题。
(二)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
成本-效果分析主要运用于政策方案和项目目标在一开始时就被接受和确定,评估的目的是寻找最好、最有效率的方法以实现该目标。通过比较成本和达到目标的有效性程度来选择最优方法,它不要求政策效果货币化。在成本-效果分析中,比较一定数量产出成本的最合适的方法是用增加的成本除以增长的产量得到比值。计算公式为:成本-效果比=。其中,C1-C0是社会成本的变化,E1-E0是产出的增长,所有被考虑项目的成本采用货币计量單位,收益采用非货币的同一计量单位。
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之前可以先用成本-效果分析,在成本-效果分析进展顺利的情况下再决定能否扩展为下一阶段的成本-效益分析。如果成本-效果分析遇到困难,那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可能性就很小。要注意成本-效果分析的前提条件是在政策实施了较长时间、并且政策效果发挥出来之后。
(三)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 analysis,CUA)
成本效用分析主要应用于卫生经济学领域,它引入了评估对象的效用,并根据效用的大小对公共政策或项目的效果进行加权平均。其基本原理是使用质量调整生命年豍(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 QALY)这个变量,通过比较公共卫生项目每增加一个质量调整生命年而增加的成本,就可以对每个项目进行评估。(Garber and Phelps,1997)
成本-效益分析法和成本-效果分析法是与项目的效率评估密切关联的方法,这类评估关注的典型问题包括:相对于付出的成本而言,项目是否产生了足够的收益?项目创造的收益是否比其他致力于相同目标的干预或服务所消耗的单位成本要低?效率评估对于确定项目资源的分配、在经费一定的情况下选择获得最大收益的项目、确定给某个项目的政治支持程度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微观分析方法
以上所介绍的宏观层面的评估方法在评估中面临收益和成本难以计算的问题。另外,由于公共政策和工程项目的“公共性”和“外部性”,决定了成本-收益评估的最大缺陷在于没有市场作为定价参考,很难计算其成本和收益,尤其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更是难以量化。下面将从微观层面上简要介绍几种典型的评估方法。
(一)结构方程法
结构方程通过一些可以直接观察的变量(社会系统要素)来反应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潜变量(社会稳定风险状况),从而建立起潜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公开或调查的数据,拟合出个人的偏好参数和技术参数,进而模拟在不同政策环境下,政策的动态变化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
(二)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最早是由Hotelling提出的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多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不存在线性关系的综合变量,进而对样本进行综合评估与排序的统计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由于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估时用到多项指标,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提取出诸多指标中相互独立的主要成分,构造简单的评估指标来代替原指标体系,并利用方差贡献率这种客观的赋权法对其赋权,使得出的结论相对客观、科学。
(三)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属于统计学上的数据分析方法,主要用于探讨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回归分析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加以外推预测因变量未来的变化趋势,该方法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预测方法。这里主要介绍回归分析方法中的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双倍差分法。
1、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
评估工程项目时要对获得的大量数据和误差进行适当处理,观察测量的实际值是否与理论值接近,常用最小二乘法。它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参数估计方法,属于一种数学优化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求残差(误差项的估计值)平方和最小确定回归参数估计值。
2、双倍差分法
通过对不同时期未受到政策干预的个体和受到政策干预的个体进行比较,来消除不可观察的因素对个体的影响,进而证实评估政策干预对个体福利和社会稳定状况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用宏观层面的评估方法还是微观层面的评估方法,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都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指标体系的构建。社会稳定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决定系统,这决定了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价时,选取指标不可能面面俱到,指标必须具备多维性和代表性,盡可能反映社会稳定风险的内涵。因此,必须关注典型地区、典型群体最需要、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分阶段、分区域地排出优先指标次序,最终选取关键指标来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包括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风险类别、程度,居民目前的应对手段,政府提供的保障的有效性、合意性如何,以及居民对政府的满意度等信息。
第二,指标体系的赋权。在构建社会稳定风险指数过程中,涉及多个指标,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关于指标权重的确定。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主观赋权法,由专家根据经验主观判断得到权数,如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二是客观赋权法,根据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各指标之间的变异系数来确定权数,如灰色关联度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主观赋权法中,层次分析法最为常见。其基本原理是将各个指标通过划分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其分解为若干个有序层次,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每个层次中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而建立判断矩阵,然后计算每个层次的判断矩阵中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数,再和各层次相对重要性权数进行组合,得到全部指标相对于目标的重要程度权数,最后通过各评价指标的加权求和计算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价值。模糊综合评价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运用模糊数学中综合评估的思想,对影响评估对象的各个因素进行考察,在统一的数学模型下采取计算的形式综合出评估结果。可以利用此方法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社会稳定风险指标进行分析,求出各地区从属于各个等级的隶属分布,然后按照隶属度最大的原则,确定各地的社会稳定风险等级。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方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社会稳定风险存在不确定性,评估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评估方法。
注释:
质量调整生命年是指不仅考虑人的寿命长短,而且考虑生存的质量,计算时要对实际生存年数进行赋权。
参考文献:
[1]舍曼·富兰德,艾伦·C·古德曼,迈伦·斯坦诺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典文.公共项目绩效评估的方法运用[D].厦门大学行政管理,2008.
[3]埃贡·古贝,伊冯娜·林肯.第四代评估[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24-30.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