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体性 教学模式是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以新的课程改革为背景,从思维上、教学上及课堂授课模式上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以适应未来教育学课程改革及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主体性教学
教育学的发展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有许多不足,而对教育学教育者来说,如何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尝试中,实现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一直是当前教学模式探讨的主要话题。国家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对教育学的改革注入了指导,也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机会。基于此,针对教育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将从教育学的主体性上来进行阐述,以期对同行有所帮助。
一、主体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从人的本质属性来看,主体性是显著特征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强调“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对于受教育者应该由自己来教育自己,由此得出了引领教育科学发展的新的课题。主动性就是对自我学习的职责的承担,从自我认识上来实现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可见,对于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只是 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对于课堂知识的传递取决于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从自我学习中获取有益的方法,并从学习中探究和创造。教育学在教育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多与学生的主动性有关,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忽视了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自主性的启发。传统的知识传授将重心放在课程知识的展示上,而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过程,而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参与性的激发是改进教学方式,增进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从教育学的教学实施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并能够从教学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从自主学习中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心理学表明,对于心理发展是一个人的自我建构过程,教学活动就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关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各位教育学者关注的焦点。如布鲁纳、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人,都倡导从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的主体性。杜威强调学生主体经验的积极改造;布鲁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区概括和获取知识;布鲁姆强调人人都是学习者等。由此可知,对于教育活动,学生作为学生主体应从自身的学习、体验及自主合作中来分享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学生在课堂氛围的激活上,应该成为课堂活力的主体,教育学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学科,加大对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性的引导,能够从教与学的构架中促进教学目标的转化,帮助学生个体意识和自觉行为的养成。
二、主体性在教育学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及实践
教育学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以主体性来改善教学程序,从激发学生的感性体验来上升为原理的理解,能够从理论的形成和观念的运用中增进课堂效率。
(一)注重学习动机的激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动机是行为的主因,对于学习实践活动来说,学习动机是体现学习欲望和积极性的关键,也对学习效果至关重要。为此,在主动性教学模式下,要善于从学习动机的把握和激发上,结合课堂学习来灵活运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学者萨奇曼就孩子的求知欲进行过探索,并从孩子的兴趣上激发对自然的探索精神,从而增进学习动机。可见,对于动机的激发需要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正如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强调“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把学习动机激发起来。也就是说,要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他们成为实际上起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从而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来解决当前的任务,并使已形成了的学习动机不断地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机的激发,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力,还能够从学习主动性上转变自主意识,为课程教学创造良好的心理开端。对于如何激发学习动机,主动性的激发是为了参与到教学中。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上,应该从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思维上发现其主体需求。以教育学为例,在了解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及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基本实际上,从内心期许上来激发动机,如对某一教育现象的质疑,对某一社会问题的启发,对学生某一愿望的达成,都可以作为诱因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从而增进课堂学习动机,确保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
(二)结合校园生活来增进学生的体验与教育实践
理论来源于实践,对于学生教育活动,更需要从学校的生活体验中来增进实践信心。教育学是建立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其经验的获得、内化与激活,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因此,从课堂教学模式上,积极为学生营造体验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从自我的想象、体悟、移情、慎思中激发心理的碰撞与交融,从而对经验获得再发现。主体体验是伴随着主体感性认识来展开的,对于课程教学中的个体体验,需要从知识架构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归纳中来探究事物的本质与归属。可见,对于体验性学习是建立充分的实践体验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促进新课程的改革,才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以教育学教学中的感性体验为例,对于一般性的实验材料或教学案例,这些材料能够代表教育领域中的典型形象,也能够符合学生的心理、思维习惯,而对于呈现方式来说,应该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教育学知识结构的展示策略,以动态性、趣味性以及直观性的方式来增进学生的参与意识,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三)注重对概念及原理的探讨,树立科学价值观
对于教学中的知识点及重点,多于相关学科的概念及原理有关,而对于抽象的理论,在理解上都不能立杆见影,而需要从逐步深化与感知中形成对本质的把握。引导学生的感性体验,还需要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来上升理性思维,从理解到动机激发,再到体验,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实际上,在教育学理论学习中,空洞的说教往往难以引发学生的思辨,更难以获得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从“理解”中来树立教学趣味,需要做到:一是注重感性体验,尤其是激活学生的主动思维,为创造性教学创造条件;二是注重理性分析,结合思维流程,师生要从探讨、归纳及提炼中来阐明原理,增强认识的深刻性,如借助大量材料的分析、对比与综合,让学生从探究中活跃思维;三是注重思辨力的提升,尤其是对于教育观念的引导上,要从教育思想的变革中来强化对教育实践与实际工作的联系,让学生能够从自我辨析中澄清概念,樹立正确观念。
(四)注重理論与实践的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在于应用,对于理论也应该体现在应用目标上。学习的本意是对知识的致用,也只有从知识应用中才能不断的激发学习者的热情,增强对学科的认知,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学教学应用上,重在对教育理论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索,如何阐明教育理论知识,如对现实教育热点话题的探讨,从中来引入教育理论来转变空洞的讲授,增强对理论实践性的分析。具体来看,联系生活实际及教育教学需要,从现实教育课题及事件中,通过理论阐述与对比,将学生与教师的认识进行综合并提炼,指导学生从中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对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应用。
(五)注重课堂总结,以体现知识的系统化
总结是对知识梳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把书读薄”的有效措施。在对学生知识的理解上,知识的系统化是构建知识内在结构的基础,赫尔巴特强调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莱因强调从教学总结中提炼课堂教学经验,古代教育家孟子主张“由博反约”,从课堂改革中将知识建立结构化、综合性体现,以实现对知识点的有效组合。事实上,在教育学主体性教学实践中,学生在知识的驾驭上缺乏系统的掌握,也难以从知识点的理解上把握整体构建,因此需要从师生的共同探讨中,优势互补,促进学生主动思维,养成积极参与的习惯。
三、结语
教育学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从主体性上来改进教学策略,并从传统教学反思中树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因此在知识建构上,应该注重知识向学生的转变,将学生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并能够从生活实际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在教材资料的节选上,适当增删相关内容,并从相应理论的剖析中引入新的知识点,以延伸知识体系,增进学生的求知欲,改善积极参与教学的局面。再者,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探讨上,强调“以学论教”,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尤其是在教学中的交流与互动,分组与合作上,多一些引导,少一些讲解,多一些情感少一些灌输,将学生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主体,让学生能够从教学体验中感知教育学的主体性精神,联系实际,促进学生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莫华善,张传月,何光耀,邓玉英.关于教育学教学若干问题的反思与改革[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2]张奇勇.高师教育学课程的价值反思与重构[J].现代教育科学.2008(01)
[3]郭翠菊.教育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正当性[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1)
作者简介:张璠(1980-),女,河南郑州人,汉族,本科学历,硕士学位,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