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敏
摘要:同性恋在中国的存在已是不可争议的事实,同性恋者应有的权利也应该得到普遍的承认。那么,对于这样一个已经存在多年的社会现象,从法学的角度对同性恋及对同性婚姻的研究就非常必要了。中国作为一个呼吁保护人权的大国,同样应该关注同性恋人群,必要的情況下也应该立法,以保护同性恋者的合法权利,完善我们国家的法律体系,使我们国家真正实现和谐发展。
关键词:同性恋 婚姻 合法 人权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性恋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在中国古书上也有断袖之癖的记载。但是,这些现象因为与传统的社会习俗相悖,直到今天,同性恋群体依然是一个被极其边缘化的群体,经常视作异类,不被我们强权社会所接纳,而在当代以自由、公平和正义为价值理念的法律世界中,我们应当为他们做些什么。
▲▲一、同性恋在欧洲的法律地位
20中世纪时,由于教会的影响,西方社会对同性恋采取了十分严厉的甚至是迫害的态度。直到近代法国大革命后的《拿破仑法典》方开始转向相对宽容——对成人之间不伤害社会风化的私下同性恋行为不再视为犯罪。二十世纪末,一些欧洲国家的法律逐步开始认可同性恋者以夫妻名义同居。最早对同性伴侣关系的法律认可和法律调整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调整非正式同居关系的模式可以有多种分类。05年的7月19日,加拿大允许该国的同性恋者申请结婚。从这一天起,加拿大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前三个国家分别是比利时、荷兰、西班牙。英国05年允许同性通过法律程序、注册成为具有民事关系的伴侣。英国成为第5个在法律上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
▲▲二、同性恋在中国的社会地位
同性恋在中国存之已久,但同性恋者几乎完全没有余地来名正言顺地谈论他们的社会境遇和法律保障。然而人类社会的共性决定了中国迟早也要面对这样的问题。今天在欧洲发生的,明天或后天必然也要在中国发生。所以,知其于未然之时乃是学者与立法者的明智态度。
中国卫生部门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大约有500万至1000万男性同性恋者,而处于性活跃期的中国男性同性恋者艾滋病感染率约达1.35%。长期以来,我国的同性恋者都应该算是一个被有意识忽视和被边缘化的群体,是一个相对的“禁区”,在传统的家庭观和伦理道德观中受到不少歧视,被认为是对人类正统家庭观念和世俗价值取向的颠覆。
▲▲三、通过法律途径保护同性恋者的婚姻权利是必要的
我国同性恋者数量约在4000万人左右。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的状态如何对整个社会都将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四千万人的群体正当利益得不到保证,这显然不应该是一个法制社会所应该出现的现象。社会观念不会止步不前,我们更加不能因为旧的社会观念的存在而刻意忽略——大多数人的喜好和性取向不能作为个人权利的唯一立法依据。同性恋者的存在是个人喜好所无法避免的事实,因此立法必须跟上社会需要,来保护这一既存群体的合法利益——“善良”法律正是为了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而存续的。
▲▲四、同性恋者的人身权利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同性婚姻是社会非常关注的话题,据网易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约有60%以上的网友支持同性婚姻,当然也有很多人对此持反对态度。讨论最热烈的问题是:在中国应该推进同性恋婚姻,还是推进“家庭伴侣关系”。后者是一种介于同居与婚姻之间的关系,它对组成家庭的双方界定比较模糊,但又明确了相关的权利与义务。民政部门是我国法定的婚姻登记机关,他们对待这种事情的看法当然只能是依法办事。目前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婚姻形式就是一夫一妻的男女组合。所以他们就算是同情也只能是爱莫能助了。
▲▲五、总结
我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制定立法措施:(1)明确同性恋者享有人格不受歧视权;(2)明确同性恋者享有个人隐私权;(3)明确界定同性恋者的违法行为;(4)明确同性婚姻的法律地位。这样,才能使同性恋者在和普通人群享有同等权利的同时,也履行相应的义务,这样才能使同性恋者的人身权利更加完整.
虽然我国的实际现状不一定能够马上接纳这种社会现象,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人身自主权利的保护更加完善,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文精神也得到更广泛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张北川.同性爱[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4
[2]张伯源.陈仲庚变态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3]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i998
[4]何兆熊.同性恋在中国的可接受性[J].道德与文明,1989;6
[5]宇广华.性病艾滋病在身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6]马艾华,马瑞华,陈俊玲.性病艾滋病[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l997
[7]潘绥名.中国性现状[N]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
[8]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9]刘达临.中国当代性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1992
[10]凯查多利.人类性行为基础[M].CBS学院出版社,1985
[11]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12]成都同志关爱小组同心.2004
[13](美)阿.索伯.性哲学[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
[14]Kinsey Pomeroy Martin 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M].New York:Saunders.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