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特色生态环境建设理念的内涵研究

2014-04-29 12:57刘建锋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9期
关键词:内涵研究

(1.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 400031;2.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お

摘要 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理念的内涵进行了研究,指出该理念在价值转型、可持续发展和合作协调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生态环境建设理念;农村城镇化;研究;内涵

中图分类号 S-9B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9-06439-02お

Study on the Intens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de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Rural Urbanization

LIU Jian瞗eng(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AbstractThe connotation of eco瞖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dea in rural urbanization process was studied, the function of the idea in value transform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ordination cooperation was pointed out.

Key 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dea; Rural urbanization; Study; Intension

作者简介 刘建锋(1973-),男,重庆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哲学研究。

收稿日期 20140529

农村城镇化的水平高低和发展速度与生态环境建设密切相关,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极为重要影响。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受经济增长刺激和工业发展催化的人口集聚过程,在这个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利于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农村城镇化存在着“经济至上”的倾向,因而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不得不承受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代价,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等。因此,如何开展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如今,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城镇化水平的高低通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而生态环境建设的好坏则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生活质量的优劣。农村城镇化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生态环境的状况。因此,正确把握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特色生态环境建设理念的内涵,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环境,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发展”,要求“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2]。十八大首次单篇论述“生态环境”,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这“三个发展”、“三个空间”成为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行动指南。为更好地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好“三个发展”,构建好“三个空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明确,“建设生态环境,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3]。这些论述都明确指出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特色生态环境建设理念的内涵,与以往的生态环境建设理念有极大的不同,其“特色”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矫妗*

1 体现了价值转型的理念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政府和个人“唯经济至上”的价值理念,这导致了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单纯用行政命令保护环境及“经济发展至上”观念的恶果。要改变这些恶果需要我们向“生态与经济并重”的转型,及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同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及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树立价值转型的观念,一要树立生产生活的生态文明观念。要彻底改变过去对资源利用上的旧观念,摒弃在发展经济时不计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的行为, 使人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有较大的转变。二要树立消费行为的生态文明观念。人类最剧烈的活动莫过于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行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虽然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巨大,但毕竟是有限的,如果盲目地增加人口,盲目地发展生产和消费,必将导致资源的短缺和枯竭。每个人的消费都直接或间接地消耗各种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同时向大自然排放各种废弃物。然而,在我国不文明消费、奢侈浪费比比皆是。因此,转变消费观念、提倡勤俭节约,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4]。

采用这种价值转型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现代化过程经验教训,反思当代人类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直面工业文明发展困境的基础上,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社会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正确价值选择。

2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一部分人的发展不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的发展”[5]。它可以说是一种理想式诉求,而且理想诉求只有通过某种现实诉求的途径才能实现。庞元正认为,“人类享有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后世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得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6]。”比较而言,生态现代化则是其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的继承和实践,理性的操作实践体现了生态环境的现实诉求,并对我国生态环境语境具有特定的适应性。自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到现在,人类已经讨论了将近30年,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理论已经同趋成熟了,但纵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历史,它的发展带有历史的局限性,并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巨大。因此,只有通过对理论的不断实践,从实践的发展中探索出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选择方式。

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增长和社会是协调一致的,二者是可以和谐发展,共同进步,而生态现代化则试图通过生态化的生产与消费转型过程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共赢。同时,面对突入其来的各种生态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可持续性发展的远景诉求从长远的角度揭示了生态环境的核心价值观念,但却不同作为一种近景的实施手段。与可持续发展相比,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更强的现实性、目的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们需要从“可持续发展”逐渐过渡到“生态现代化”,寄希望于通过更现实的手段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生态环境建设更好的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是实现途径。

3 体现了合作协调的理念

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许多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局性的问题,并由此蔓延到各地。卡蓝默[7]认为,现代性治理存在明显的二元对立,表现为政治与行政的对立、国家与市场的对立、规则与契约的对立、有责任与无责任的对立等多个方面,特别有无责任的对立,使“共同的责任”难以理解。因此,完善生态环境建设方式,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全局化,就需要采取合作协调的理念,实现“全局”与“局部”的双赢。由于经济发展同趋一体化,任何一个地方不可能单独解决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建设也应该不分区域。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做出积极的努力,得不到其他地区的响应,甚至不配合,那么其他地区的努力都将付之一炬。而没有各参与主体共同责任的各自担当,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是难以想象的[8]。

构建应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应体现出合作协调理念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为治理区域化、政策协同化、关系伙伴化[8]。一是发达地区应一马当先,勇于承担责任,利用较为丰富的经验,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实现资源与经验共享,因为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一个地区或者几个地区所能解决的,作为全局性的问题更应该需要整个国家的共同协作与努力,这关系到整个国家未来的命运,所以必须要求在全国范围采取积极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得以实现“共赢”。二是要建立起系统化的生态环境政策体系,全面实现政策“绿化”,体现为战略明晰、政策介入广泛、政策资源配置合理、政策工具创新[8]。三是生态环境建设是良性互动的共治,是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多元参与的共治,它要求各方重视节约资源和有效利用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要求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民主协商,才能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公平。实施更加广泛的民主参与形式,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公平有序、绿色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这也是党实现执政兴国使命的一大责任。

4 小结プ苤,就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特色生态环境建设理念的内涵研究而言,需要结合实际做出相应转变,形成适于自身进步的理念,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009.

[2] 十八大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 李禄胜.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3(2):63-64,89.

[5] 孙津.可持续发展的真实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2):117-118.

[6] 秦旭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蕴[N].光明日报,2011-07-21.

[7] 皮埃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8-44.

[8] 朱芳芳.中国生态现代化能力建设与生态治理转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3):193-196.

猜你喜欢
内涵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内涵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