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能力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2014-04-29 07:57:16贾红丽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年15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职业教育

贾红丽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大学生毕业后,具有良好的社会能力和基本的职业技能。在培养社会能力方面,高职院校有着巨大的优势,包括大学社团多、活动多、生源地域分布广泛、学生之间利害冲突少等;而在培养职业技能方面,企业则有着明显的优势,因为企业是用真实的设备操作真实的业务。因此,在当今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中,社会能力的培养应处于高职教育的核心地位,而职业技能的培养则应由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互补,共同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社会能力;核心地位;职业技能;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5- 0131- 03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1],所谓技能型人才,指的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有较好的职业技能,能够迅速操作岗位的具体业务,实现学生和员工的零距离对接;所谓高素质,指的是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包括良好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良好的责任心、较强的抗压能力、优秀的团队精神以及较好的信息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2]。社会能力的培养,需要优秀文化的灌输和渗透,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并需要大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团队活动,在活动中锻炼相应的社会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则需要大学生操作具体的或者模拟的业务流程,熟悉相关的业务环节和业务内容,并逐渐独立操作业务。因此,在当今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而双方在培养过程中,又各有侧重,需要分别发挥各自的优势。

1 职业技能培养应由企业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职业能力欠缺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有多方面原因。首先,一些高职院校虽然也加强了实践环节的教学,但观念上仍沿用本科教学的做法,强调知识的学术性、系统性,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其次,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高职院校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大力推进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之外,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技能培养上的优势。企业拥有大量的设备,可以让学生操作真实具体的业务流程,处理各种突发情况,能够充分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一方面,初步的职业技能主要是业务的操作流程,而操作流程基本上是统一的模式,大学生在学过了相关业务的基本知识后,在企业实习时对相关业务流程亲自操作几次,就可以较好地掌握。工艺类的业务流程,譬如切割模型、焊接器皿、安装设备等是如此,管理类的操作也是如此,譬如会计记账、业务交易凭证填制、物品清点等。根据大学生毕业后的反馈,大学生进入工作单位后,少则一两周,多则一两个月,他们的业务技能都能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甚至,有的学生在大学里的专业与工作后的技能要求根本不相符,他们也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为业务技能非常熟练的员工。另一方面,熟练的职业技能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磨练,大学教育对此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大学培养的职业技能只是初步的,如果想通过大学给用人单位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则是一种奢望。实践告诉我们,熟练的技术工人是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一生的时间,工作在相对单一的工作业务中实践、体会、反思、提高,才得以成就,大学教育短短的几年,是无法实现的[3]。世界上没有一所大学可以培养出工程师,正是这个道理。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提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大学生进行不少于半年时间的企业实习实践,那么,大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时间,很好地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由于在校期间已经学习了基本业务知识,进行了简单的业务模拟操作,这时,对于实习期间具体业务的操作,只要有企业员工的指导,经过很短的时间,学生就可以完全适应。至于要成为行家里手,那就是日后长期业务实践的事情了。

因此,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角色互补,共同发挥高职教育的效能,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

2 社会能力培养应处于高职教育的核心地位

与职业技能可以速成相比,社会能力需要一个相对较长时间的培养。

首先,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能力。社会能力中的责任心、合作意识等方面,从小学开始,甚至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家长就不断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大学生已经在潜意识里认识到这些能力的重要性,并在小学和中学的学习生活中得到了初步的锻炼养成;社会能力中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等,也在各种游戏活动中有初步的认识;抗压能力等则在考试和各种竞技比赛活动中有所体会。但是,这个时期,人的认识能力还是有限的,各种社会能力的体会还是感性的和偶然的,还难以形成一种社会能力的合力,难以独立地走上社会,进行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大学期间是社会能力的定型期。有了小学和中学时期基本知识的积累、初步认识能力的积累、初步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开始独立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独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社会实践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对社会的认识。这个时期,大学生就会从理性上认识到自己哪些社会能力较好、哪些社会能力不足,需要和哪些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合作,需要补充哪些课本以外的知识以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等。而各种社会能力的形成,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锻炼出来的;各种社会能力的形成,也不是短期形成的,是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而形成的。这些社会能力如果不能在大学期间得到较好的培养,那么,大学生毕业后,就要在工作过程中慢慢养成,而且,工作以后的社会能力的养成,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并将其置于核心地位[4]。大学期间的教学活动、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都应当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为中心,让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同时,就是合格的社会人。

另外,由于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学生们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知识结构,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大学教育就无需进行大量的知识传播,只要有教师的适当引导,大学生完全可以自我学习各种知识,自我探讨各种专业理论,自我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高职教育的核心,是在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讨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在指导学生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团队意识、抗压能力、对他人对团队的责任心等。如果大学教育还是用大量的时间传播知识,那么,就完全低估了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也就影响了大学生各种社会能力的培养。

3 大学期间是社会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

首先,大学时期是人生的思想成熟期,此时的社会能力培养可以得到固化。在大学之前,小学和中学也进行了各种社会能力的初步培养,但是,这个时期的学生思想不成熟,对于参加各种活动,基本上是抱着娱乐的态度、随意的态度进行的,很少认识到各种活动对于自身社会能力养成的作用。大学是人生的转折期,大学以后,学生就要进入社会,由学生变为社会人。大学生的思想基本上成熟,他们会认识到各种社会能力对于自己走上社会的重要性,他们会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各种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社会能力,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固化自己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能力[5]。大学教育重视社会能力的培养,将会为大学生一生的良好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其次,大学期间各种社团性活动丰富多彩,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能力。小学和中学时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积累基本知识,为以后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观察、独立解决问题打下基础。特别是现阶段,由于我国高考制度的存在,小学和中学的核心任务更是以学习为主,这一时期的核心目标就是,高考时取得好成绩,进入一所好大学。因此,小学和中学的社团数量较少,社团活动相对较少,学生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而进入大学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了基本的知识结构,能够独立地学习、观察、思考、解决问题,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社团活动。从生理学角度看,大学时期又是人生的叛逆期,他们急切地想改变旧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他们迫切希望成立更多的社团,参加更多的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中展示独特的自我。由于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加上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每个大学里都有数量颇多的社团,这些社团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各种社会能力非常有利[6]。社团活动中,会出现许多领袖级人物,他们身上的良好的社会能力,大学生们会真实地感受到,会吸引大学生们去欣赏、学习、借鉴、提高。

再次,大学生的生源地宽泛,多种地方文化的交融有利于社会能力的提高。小学时期,学生们的伙伴主要是本小区的人,中学时期,学生们的伙伴主要是本地人,因此,他们接触的最多的是本地文化,探讨最多的是他们见到的问题,这对于开阔视野、开阔心胸有一定的局限性。进入大学以后,情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大学生可以真实地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可以亲自参与到不同文化的讨论当中,视野开阔了,心胸也开阔了,思想深度也就有了。在欣赏不同文化的同时,还存在一个包容的问题,对于不同的习惯、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观点等现实问题,大学生们会发现,要求统一是不现实的,更多的是要学会宽容、和谐相处[7]。这一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大有裨益。

还有,大学生之间的利害关系较少,社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错误成本较小。毫无疑问,任何一种能力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高。工作以后,由于同事之间、客户之间、竞争对手之间,都存在着利害冲突,如果在处理相关问题上出现了失误,那么就有可能给自己和他人造成较大的损失,自己可能就要为失误付出较大的成本,会影响到今后的合作、发展、收益。但是,大学时期就不一样,大学生之间基本没有物质的利害冲突,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各种社团活动中,出现了失误,几乎没有成本,他们只要反思、改正、提高就可以。而且,由于短短的两三年,他们就要各自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此前的一些失误,不存在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发展、合作、收益的问题,只是给了他们一个锻炼改进的机会。

经过以上3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较强的社会能力。在这两种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利用其大量的设备,让学生参与实际的工作项目,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学校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为载体,配合班级活动、系部活动、社团组织、人文讲座、各种竞技比赛等活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社会能力培养应该处于高职教育中的核心地位[8]。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

[2]邵寿根.界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突出高职教育特色[J].华章,2010(36).

[3]沈时仁.基于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9).

[4]王同军.重视社会能力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0).

[5]张毅.德国职业院校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引发的思考[J].国际教育交流,2010(8).

[6]陈滨滨.高校社团组织在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7(8).

[7]林莉.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社会发展适应能力的提高[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5).

[8]王丽.高职学生职业社会能力培养教学探索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17).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职业教育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工会信息(2020年21期)2020-02-28 07:19:36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8:03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2:09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
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略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4:5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46:34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学习月刊(2016年14期)2016-07-11 01:54:48
职业技能竞赛推进高职教学改革研究
河南科技(2014年7期)2014-02-27 14: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