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丽
摘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时代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本文在分析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提出了自己的点滴看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阅读;生活;实践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的输出和运用,更应关注写作实践中学生心理的成长、情感的丰润、意志的坚定、人格的完善,达到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境界。本文就如何指导中学生进行写作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引导学生最近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将作文训练融入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理解中,在作文教学中引出生活的源头活水。对生活的观察中选取材料。中学生写作感觉无话可说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缺乏生活经验的积累。罗丹说:“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如何才能使中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呢?首先是观察兴趣的培养。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总是那些他们比较熟悉,比较喜爱的对象。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连续多年领着学生开荒种地,然后在地上种上自己最喜爱的作物,有花、有草、有菜,学生们观察自己最喜爱的作物,并且是自己亲手种的作物,真是一种特有的乐趣。其次是观察生活的方法。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正是抓住月夜荷塘独有的宁静朦胧的特征,才带给读者那一份美的享受。李健吾也正是以他那独特的审美眼光,捕捉了雨中泰山特有的神韵,才描绘出一幅令人难忘的雨中泰山图。因此,把握观察对象的特征,是观察事物的一个重要要求。还有观察习惯的养成,也是提高观察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我把观察日记作为练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并且请几位同学把观察到的最感兴趣的景物、人物、事件或生活现象介绍给大家,这样既丰富了生活材料的积累,又能帮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应遵循文章创作的内在规律,有机地和生活现象融合起来,而不是脱离生活的纯理性的逻辑活动。学生文章中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更不能是空洞的政治说教。思维的创新,表现在能敏锐地洞穿生活现象,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疑问,形成自己的生活见解,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横向与纵向,侧向与逆向结合起来,拓展广阔的思维空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教学最广阔的课堂,最有益的教材和最好的老师,走进生活,这是摆脱作文教学贫弱状态的根本途径。如果仅仅限于作文课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我们除了要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外,还要指导学生带着思考去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它深刻的本质。
二、发挥阅读优势,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将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即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写作特点等,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习态度为主动地学习吸收,获得更多的写作知识,以促进写作。首先,要利用解题,指导学生审题。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要想写作好作文,其次,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段意、概括中心等来理解作必须审好题。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题目的意思,分析作者怎样立意、怎样紧扣题目来写的,通过分析解题,得出结论;审题时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学会了解题目,并从中学习审题的方法。了解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更加深入细致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写作技巧。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段落关系以及开头、结尾的写法和方法的运用等,从中学习表达的技巧。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学生对阅读课熟读精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从而不断地提高作文能力。张志公 先生指出:“掌握丰富的语言材料(通过阅读教学)是写作的根本。”写作必须依靠阅读,然而阅读能力强,写作能力未必强;而阅读能力不强,写作能力却肯定不会强。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观察笔记的习惯,让学生多积累语言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本是学生学好写作的最好老师,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扩大阅读要重视向课外扩展,鼓励学生主动热情地阅读图书、报刊、杂志,不断扩充学生的知识内容。多读文章其实与写文章这两条路子的线索是一样的,只是走向不同而已。
三、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鼓励学生点滴进步
朱绍禹 先生明确指出:指导作文有两种截然不周途径:“一是关起门来让学生冥思苦想,一是同其它领域联结,寻求写作依据”。哪种正确呢?显然是后者是正确的有效的。这种方式实际就是作文中的关联指导,它是作文指导的唯一正确的途径。途径对了指导就成功了一半。因此要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分析的能力,因此教师除了要能见微知著,发现作文中有价值的地方,还要坚持实践在前,指导在后,即老师按观察的重点和顺序先行一步,做到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再具体地指导学生。做到观前提示,观中点拨,观后总结,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和能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我们在一次作文前,要根据必须和可能,引导学生观察事物,体验生活,去掉事物表象而留下本质以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比如以《春天》为题的作文,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春天到来后的景象:天空、阳光、风雨、山光、水色、花草树木和昆虫鸟雀,以及人们的生活情景的特征,那么,学生就会发现曾经无数次接触过却未注意过的东西。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使春天变得如此美好,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是春天的生命力”。最后得出春天就是生命的象征,生机勃勃的象征。这样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观察为基础,学生有了初步的分析事物的能力,再加上富有耐心的鼓励,由此形成了链式反应。我们就不怕学生没兴趣写作文了;不怕学生的作文写不好了。
总之,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积累、感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任何的偷懒和投机取巧都是要不得的,没有深厚的生活和学习积累,没有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真切体验,是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的。作为教师更要把握好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指导学生写作,才能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作者单位: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 06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