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适应数学课改的步伐

2014-04-29 02:24俞晓春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16期
关键词:适应步伐

俞晓春

【摘要】 和其他一线的教师一样,我们经历着课改的“大动作”. 从前年开始,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又做了改版.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如何“用”活新教材,如何组织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如何评价学生等,成了一线教师谈论和思考最多的问题. 现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验和感悟、思考与困惑和老师们交流探讨.

【关键词】 数学课改;适应;步伐

一、要认识到新教材的新特色

新教材虽然还有些粗糙,有些编排上不到位或让人难以操作,尚欠合理性,但是新教材克服了旧教材繁、难、偏、旧,教学方式单一的现象. 新教材让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当你进银行存取钱,打开报纸、电视看金融信息,当你与同伴玩24点,折纸游戏,当你看天气预报……我们都会感到其浓厚的数学背景,新教材使数学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课本在“有理数乘方”一节的“读一读”中安排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棋盘上的学问”,以往把这方面知识介绍给学生时,反应平平,应者无几. 而新教材使用时,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讨论,性急地宣布找到了答案,随即又遭否定,陷入新一轮的冥思苦想之中. 课堂上我没宣布答案,只是说:“大家课后想想办法吧. ”谁知第二天我一到校,一群学生围上来,要我看他们的成果——有“原始”的演算,写了几张纸,当然是半途而废,有人查资料、用电脑算、翻阅《少儿百科全书》……粗略地估计出来了,更精确的结果出来了. 学生们为自己的发现而兴奋,使我明显地感觉到新教材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们,使他们比以前的学生更乐于学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当教材的复印者,不把教材当作圣经念,要结合本地实际活用好教材,要对教材取舍重组. 例如:在七年级数学上册“因式分解”这节中,课本是三课时,而我们将它分为4~5课时讲,补充、探讨了十字相乘法,目的是为了八年级分式约分奠定基础.

二、要转变教师的角色

旧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说学生听,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说清楚,教师充当的是传教士,而现在教师应当是学生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意见,尽量给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

如在“展开与折叠”一节的“做一做”:“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开一个平面图形”的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然后由部分小组的代表把他们的“成果”粘贴到黑板上接受全班的检阅,允许其他同学增补不同的展开图形或删掉雷同的展开图,一时间,课堂气氛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热烈和活泼,争论的、反思的、上下黑板的,所有同学的身心都融入到这一探究活动中来.

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数学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 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创造力,把课堂的空间交给学生,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学生.

三、要探索新的教法

我们必须学会更好地理解教材并有所创新,必须学会等待,学会延迟判断,学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倾向,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

例如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课本安排了许多的实际问题,如种树、日历、打折销售、买可乐等,这与以往的安排完全不同,这部分编得相当精彩. 如果教师多琢磨,必定有很好的创意,但如果教师不做较多思考,按多年养成的习惯和经验滔滔不绝地讲完则罢,教师自己当然省心,但新教材的理念得不到体现,教改的目的没有达到,确为憾事. 可见即使有了全新理念的课本,如果没有全新理念的教师,采用全新理念的教法,课改仍然是一句空话.

在“角的度量与表示” 一节教学时,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星期天的早晨,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斜斜地射在地板上. 我抬头看了看对面墙上的石英钟,呀!已是六点半钟了,我立刻打开电视,观看德甲足球联赛的精彩射门镜头. 起床后我看了看窗外,一群南飞的大雁闯入了我的视野,我的视线随着大雁越过镇中学那尖尖的楼顶,越过村庄、田野……”请在上述文字中找出不少于3处反映“角”的形象的句子.

这样设计符合新教材教学理念,源于教材,活于教材,有浓厚的生活基础,有学生探索的时空,学生乐于接受.

四、要改革评价的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加重了学生的课业和心理负担,也加重了教师的身心负担. 社会、学校、家长过分依赖“一张试卷”来评判教师和学生,可以说,评价方式制约着一线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制约着学生的发展.

让我们感到困惑的是,传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仍然在起决定作用. 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亟须改革,但至今仍未见到曙光. 我们呼唤着新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尽快走进课堂,让“减轻学生的负担” 不再是一句空话.

“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行. ” 我们适应课程改革的节奏和步伐,只要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思想,探索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就一定会取得教学的成功!

猜你喜欢
适应步伐
成长的步伐
环保大道上的中国步伐
轻快漫舞
让故事化解孩子们的爱恨情仇
科技期刊转型期编辑的适应与发展
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
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
以酒道引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萌你一脸
底线抽击得手后上网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