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公共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

2014-04-29 02:20:29关宇辰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传统文化融合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随着当代人们逐渐重视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本文试图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公共艺术的关系,从一个角度上说是对弘扬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民族文脉起到积极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上则是对当今社会的文化氛围、审美观的标准、构建和谐社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 公共艺术 融合

随着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出现,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人们逐渐重视这门新兴的学科。我们了解的公共艺术是以公共空间为载体,由公众自由参与并产生共鸣的艺术创作作品。通过它能集中反映文化历史传统和对现实的诉求。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鲜明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演变。它既是时代的象征,又是我们连接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桥梁。将公共艺术的艺术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相结合,在发挥艺术家的创造力的同时又做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既提高了公共环境空间的艺术美感又增加了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及归属感。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概说

传统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传统是内在的精髓,文化是外在的表象。中华文明历史久远,因为中国独特的传统与精神缔造了其自身无限的生命力,自然而言的也就形成了随着历史变迁而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它们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是其他国家、民族的艺术形式难以取代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多样,如甲骨文、汉字、书法篆刻、文房四宝、传统装饰图案、刺绣、瓷器、陶器、漆器、筷子、民间剪纸、传统建筑、传统服饰等等。将这些传统元素运用于艺术创作中将会是美轮美奂、精美绝伦的。

二、公共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公共艺术的主要功能是以服务大众为主要的目的,它存在于人类历史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当中。如原始社会中出现的图腾标志符号及岩画、奴隶及封建社会祭祀场所的富有象征寓意的装饰品、雕刻及宗教艺术,这些都应该属于公共艺术的范畴之内。

现代公共艺术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中国,由于当时国内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盲目的城市规划建设,导致了很多只能称为“装饰快餐”的“艺术作品”的出现。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逐渐意识到公共艺术重要性的国人才逐渐对公共艺术的认识有了较深层次的了解。

在21世纪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都将面临着不同种族与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流、矛盾与协调的问题。具有地域特色的当代文化艺术正受到人们的追捧,这正是建立在不同文化、不同民族背景下的独特艺术体验和感受的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当代公共艺术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千百年来传承的儒家、佛教、道教思想造就了中华文明鲜明多样的文化艺术特征。即便身处在这个信息全球化时代,现代中国人的脑海里都有着各自偏爱、深入骨髓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象。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建立在身后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在这个基础上体现出我们国家不同文化时代的特征及艺术语言。

三、公共艺术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儒、释、道这种传承思维下形成了一种平和、有序、稳定的思维模式流传至今。这些悠久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广泛的应用,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与现代社会生活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了极具吸引力中国式审美。在现代的中国,人们面对全球一体化的逐步推进,社会文化趋势向着更加特色化、地域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发现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将起到的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文化是健全现代社会文化体系的总要因素,从某种角度上将、它可以超越实用而存在,是营造现代中国社会文明的重要精神支柱。

公共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门类,是艺术与社会、环境、民众之间的桥梁,它的社会效应将高于其自身的艺术效果。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在美化环境功能的基础上最重要的还要反映出其自身表达的社会意义,在空间环境中与公众进行交流及互动。公共艺术并不是特定的艺术形式、流派或风格,而是要使公共艺术作品能够与社会公众产生在当代文化、情感的意义上的关联,并体现以人为本的态度与精神。在公共艺术中传统文化的回归并不是照搬照抄历史的痕迹,而是要在传统文化审美之上进行改良、创新。它的目的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现今物质化、快节奏的社会逐渐回归理性,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得以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同时让当代人们更多的体会和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及传统文化,在构件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吕胜中与“小红人”

剪纸艺术在中国流传已久,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之一,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寄托。就是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艺术在吕胜中老师的手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他使用最传统的形象及手法,其中蕴含着来自传统的精神力量。当我们快节奏的生活却渐渐对一些传统民间文化忽略的时候,吕胜中老师却不断的挖掘传统文化并把这种传统文化创作成为前卫的艺术作品。他以“小红人”为基本符号,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依然能表现出的旺盛的生命力,并将这种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推向全世界。西方评论界这样评论吕胜中老师的作品:“对传统文化和语言表达的兴趣,使它能够创作出一个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表达形式。他的作品既充满幻想又宁静肃穆,展览气氛既像表演场地,又像神圣空间。”我们从吕胜中老师通过其作品“小红人”对传统文化的分析、解构,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希望和契机。

(二)艾未未的“一亿颗陶瓷瓜子”

艺术家艾未未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但如果单从他的艺术作品的素材来看,陶瓷、永久牌自行车、古木器……,这些都是有着明显中国烙印的文化元素。

2010年艾未未的当代艺术作品《葵花籽》在英国正式展出。作品是一亿由颗陶瓷烧制,颜色与花纹都极其相似却又独一无二的仿真葵花籽构成。为了这个作品,艾未未准备了6年,在景德镇动用了1600多名烧瓷工人,历时2年,30道传统手工制作而成。

我们不去评论这件作品深层次的含义,单从作品的表象层面开说,构成这件艺术作品的单体元素——葵花籽,是中国传统零食,具有很强烈的中国元素符号;艺术作品的材质——陶瓷,是中国从古至今最畅销海外的贸易物品,中国的英文“China”同时也是瓷器的英文含义,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最有力的诠释;1600名烧瓷工人是中国传统手工业工匠的代表,给了他们充分展示传统技能的机会。这三者联系在一起,使其艺术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三)“汉秀”剧场及演出

万达集团与美国弗兰克公司联手打造的武汉“汉秀”是全球水准最高的舞台艺术。“汉秀”取意汉族、出汗、武汉文化精髓之意。“汉秀”剧场建筑外形灵感取自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代表——红灯笼,这座极具震撼、体量巨大的中国元素符号立刻就成为了武汉这座城市的地标性景观建筑。虽然主持“汉秀”项目的是两位国外大师,但却向世界展示了一场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的“秀”。当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世界顶级舞台上出现的时候,每个国人都会为之自豪,以科技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表演方式,激活了流淌于华夏子孙血脉中的民族情怀。

(四)展望与“不锈钢假山石”

太湖石,也可称为假山石,是石灰岩遭到长时间腐蚀后自然形成的,多用于中国江南古代园林的装饰,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之一。通常作为庭院陈设,具有较好的观赏性,人们通过这种天然的石材的组合来满足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遐想。

展望的雕塑作品——假山石,其使用的具有现代感的不锈钢为材料,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假山石的意境是对立、矛盾的,这就使他的作品在弘扬了传统文化的同时获得了多重的现代意义,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品“假山石”用工业感极强的不锈钢材质来替换石材,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视觉体验上的创新,用传统文化元素来表达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的进程以及人们对固有事物的重新认知。“假山石”不光是一件雕塑作品,而是一个观念化、能给人予思考及互动的对象。

四、传统文化元素对公共艺术的启示与展望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置入公共艺术作品中,可以体现艺术的文化传承性,公共艺术设计则需要通过继承这些传统文化来显示其独特性。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应该能反映出该地域的传统文化特色,使作品充满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能起到良好的交流与传播的作用,带动民众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

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还可是人们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人们提升民族自豪感及对国家的认同感是大有益处的。

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视和投入,中国的文化事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在这种大趋势下,我们的文化产业建设一直在马不停蹄的向前发展,过分的运用“拿来主义”,盲目的借鉴和照搬国外成功的经验。在这种盲目的借鉴、抄袭中,我们似乎应该放缓脚步回头审视下我们自己国家、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历史。鲁迅先生曾经提到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见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正因为这种重要,我们应该更系统、深刻的了解我们国家悠久的传统文化,把这种理念更好的融入到艺术设计创作中,为现代公共艺术设计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在传承中不断的发展、创新,向世人展示中国公共艺术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融合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4] 李厚泽.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关宇辰,大连大学美术学院教师,2012级设计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传统文化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8:36:39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论环艺设计中材料性质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58:16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8:22:05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