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合唱作品中的文学语言

2014-04-29 00:43傅珍凤
艺术评鉴 2014年10期
关键词:歌词文学语言吐字

傅珍凤

摘要:合唱是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体,在合唱艺术中文学语言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与舞蹈、美术等艺术语言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合唱中,歌词是最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而歌词则是文学语言的一种表现,它不仅表达出了作品的情感,而且还体现出了歌词中咬字吐字的重要性。合唱队员只有通过了长期的训练才能做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才能更大的体现合唱艺术之美。

关键词:合唱 文学语言 歌词 咬字 吐字

一、中国合唱作品中歌词的特点

这里所说的合唱语言一般是指构成合唱作品歌词的文学语言,通常表现了作品的情感、节奏、韵律等,它是指挥的“第二语言”。中国合唱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合唱作品中的歌词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也展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激发了许多有志青年保卫国家的激情;又如改革开放时期的《祖国颂》等,唱出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一首简单的歌曲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呢?追其原因,除了旋律的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歌词的作用。合唱作品的歌词是合唱作品文学本体构成的主要成分,而在整个文学体系中,歌词与诗的关系是最近的,从最早的《诗经》,到后来的唐诗、宋词等,很多的文学作品都能直接拿来就唱。

中国合唱作品的歌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古诗词为主的文学作品,另一类则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的民族作品。古诗词的特点主要是美在语言清新而平淡,凝练而含蓄,言尽而意无穷;而民歌则美在语言丰富且旋律独特。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合唱音乐是从学堂乐歌开始的,许多合唱作品都是引进外来曲调再加以填词,原创的合唱作品很少,再往后多是在原有的音乐作品上进行创编或改编,其中民歌创编占主要部分。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语言也不相同,因此,要完整的表达出作品的特色就必须了解该民族的语言特点。王誉声在《音乐源流学论纲》中就说道:“语言形式本身有很强的民族性”、“用何种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它的民族归宿就是何族”。同样的,在音乐作品中,如果作品是由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语言写成,那么该作品也就带有民族的特性。

中国合唱作品的歌词与独唱歌词没有很大的区别,都是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但是他们也有不同的地方:独唱是由一个人单独演唱的表演形式,情感表达比较直接,音区、力度、节奏、选材等都更加自由,通常是为了展示个人的专业技巧性,因此,独唱的歌词以自由体和多段体最常见;而合唱是以不同的声部演唱一首多声部歌曲的表演形式,它是一个团体的形式,它更多的要求是和谐性。在音色上通常分为男生、女生、童声或混声合唱;结构上分为大合唱、组歌等形式,同时还有轮唱、齐唱等形式。合唱作品的情绪变化则一般是运用不同的音区、音色、以及节奏等表现出来。总体来说,合唱作品的歌词更加大众化,容易被人理解,且适合口头传唱,题材广泛。

二、中国合唱作品中歌词的韵律、节奏特点

“韵律”是由两样或两样以上性质不同或分量各异的东西,有规则地作空间性或时间性的相间相重,产生对比作用而引起的。韵律的的特征指的是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之外的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变化。音长的变化可以构成“长短音”,音高的变化可构成“声调”,音强的变化则可以构成“轻重音”。诗歌和音乐的韵律在构成的元素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都是时间性的、都是通过声音来作传达的媒介。对于音乐来说,押韵了的作品更富于歌唱性。当合唱作品本身就是古诗词时,这种韵律就更加明显了,犹如古人所说,乐府就是可以直接跟着曲谱来唱的诗。王骥德在《曲律》中也曾说道:“唐之绝句,唐之曲也。”因此,在唱古诗词的合唱作品时,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作品的韵律。

韵律在音乐中最突出的体现就是节奏。“所谓节奏就是音响运动中由强弱、长短、缓急等作有规律的交替所形成的现象。其中强弱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形成节奏的骨架,而规定强弱作有规律的交替的手段就是节拍,节拍是指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的节奏关系的体系。”音乐的节奏、节拍总的可以分为自由性和匀整性俩大类。“节拍节奏的形成,除了自身的发展规律外还有音乐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和人们的语言、行为及长期艺术实践积累形成的心理因素和直接关系。”在音乐中,节拍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在合唱中,只有把握好作品的节奏才能唱整齐,唱清楚,否则很容易乱作一团。在民歌基础上改编的中国合唱作品通常节奏较为自由,有时还会加入一些衬词,如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内蒙民歌《牧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作品一开始由连续的长音“呣”哼唱出来,整首作品音乐悠长、音调开阔、节奏自由,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充满生机和诗情画意的草原放牧图。

三、中国合唱作品中咬字、吐字的特点

声乐家汤雷耕曾说过“我们唱歌时要使所有字都吐得正确而清晰,不但四声要准,‘开、齐、撮、合四呼要清,同时要将每个字分成字头、字身、字尾来处理,将每个字的过程毫不含糊地吐出来”。汉语语音主要由声母和韵母组成,我们把声母的发音过程称为“咬字”,不同的声母,发音部位和着力点也不相同;把韵母的发音过程称为“吐字”,通常,要做到正确的咬字、吐字就必须了解汉语语音的组成。

在合唱中,做到正确的发音,准确的咬字、吐字是非常重要的,是完整表达合唱作品的重要条件。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曾说道:“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这里的绝指的是唱歌的技巧,而将“字清”放在三绝之首,是中国歌唱语言的吐字要求,尤其是在合唱作品中,多声部演唱的形式对于歌曲的咬字、吐字要求更高。中国的合唱作品是以汉族语言为主的,是一套完整且复杂的发音系统。只有充分的掌握语言在歌唱时的规律和特点,才能完整的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内容。汉语发音的过程包括:出声—引腹—归韵三个环节。在我国汉语语音在歌唱中有一套独特的咬字、吐字方法——切音法。它的特点是在歌唱中将一个字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个部分来分别对照口语中的出声、引腹、归韵三个环节,最后再按照短——长——短的“切音”时值分别拼起来唱。其发音要领是:“字头要咬清、字腹要饱满、字尾要收稳。”

下面以冼星海创作的合唱作品《黄水谣》为例:

如上例所示,“奔”字有韵尾“n”,但不能直接归韵,应该先引腹唱“en”;“腾”也是如此,而“叫、啸”这两个字是三合韵母,则直接唱韵腹和韵尾的混合体“ao”;结尾的“虎”字是单韵母,所以演唱时应多加注意其发音。

综上所述,在中国合唱作品的文学语言中,不论是歌词、韵律、节奏还是咬字和吐字,都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只有全面的了解了这些特点,才能把合唱作品的本质内容和深远意境表达出来。而正确的咬字、吐字,是合唱演唱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完整的表达一首合唱作品不仅仅要求在音乐上表現完美,还必须充分理解合唱作品的文学语言,只有做到依字行腔、依韵行腔,这样才能更好、更完美的表达合唱作品的意境,使听众充分感受到多声部歌唱中合唱艺术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学新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孙从音.合唱艺术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陈国权.陈国权教合唱指挥[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4]何绍甲.汉语歌词规律初探[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5]周霞.论中国合唱艺术中的民族语言特质[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猜你喜欢
歌词文学语言吐字
现代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研究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用心吐字,为爱发声
“孩子吐字不清如何处理才好”
粤西北怀集桥头山歌述略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新材料作文“歌词”立意探析
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现状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