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2014-04-29 00:43郑皓杨和平
艺术评鉴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诗经诗歌音乐

郑皓 杨和平

摘要:《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历年来对它无论是文学、音乐、历史等的研究在数量上实在是不胜枚举,甚至有些“写烂了”。本文旨在通过对《诗经》中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分析其相似与互补的部分,并对当代音乐与诗歌的现状作出比较,希望能在这个方面作出一点创新,为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诗经》 诗歌 音乐 发展

一、《诗经》中诗歌与音乐的存在方式

原始音乐与原始诗歌如并蒂莲一般总是共同相生,这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基本存在方式。在我国,最早的“诗”的概念就是指《诗经》,它在当时是可以配上音乐歌唱或演奏的,虽然在文化交替的过程中那些曲调没有保存下来而渐渐亡佚了,但在史料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关于《诗经》歌唱内容的描述,如《史记·孔子世家》就记载了“古者《诗》三千余篇……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诗经》中无论是其中歌颂的爱情、描述的社会生活,或是感情的抒发、甚至是对奴隶主的不满,都通过乐曲的形式演绎、通过诗歌的形式记载。《诗经》共分为风、雅、颂三个篇章,其中《风》共160篇,大多是记录了各国的民间音乐,面积遍布15国,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大多表達爱情,直接而热烈,即使现在仅仅看着文字都能感到浓浓的情感气息扑面而来;《雅》分大雅与小雅,共105篇,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其中大多是出自贵族关于政治的作品,也有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和少数的民歌;《颂》可以称作“宗庙之音”,内容多是周王室在宗庙祭祀时的舞曲歌辞,在赞美功德、祭祀鬼神的同时要配以舞蹈,在古代音乐中,舞蹈也经常是和音乐“绑定”在一起的,歌而舞是当时的主流。在历史流传的过程中我们很遗憾没有聆听到《诗经》中的曲调,但我们依旧可以从《诗经》中的部分诗歌中暗自揣摩它的旋律,比如耳熟能详的《蒹葭》、《关雎》等,正所谓“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即当时早期音乐的旋律经常和他文字的音调有关,这样工整对称的诗歌,配乐应当也是如此朗朗上口、婉转而优美。诗歌的音节音律本身听起来就像是不太明显的音乐,两者同样通过声音表达,也许就是与早期的音乐相辅相成的原因。在诗歌中多用叠词、排比、反复等手法不仅仅是使语势更强,也为歌唱的节奏感添彩。

二、诗歌与音乐的相生关系

虽然语言文字和纯音乐的单独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但诗歌和音乐还是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诗歌可以将意识和内心所想变成让人接受和让人表现的形式,它丰富而没有拘束,但在感性的表达方面却是弱势,诗歌并不像音乐一般可以如此直白地抒情,甚至在感性者的眼中,唯音乐才是比其他任何表达方式都更自由和伟大的表达方式,他们的互补为音乐增添了文艺性,也让诗歌更为热烈直接。郭沫若曾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便不是好诗。”两者在交融发展中互相得到了补全,诗歌的节奏型、押韵等区别于别的文体的特点,许多都是从音乐中学习借鉴而来;而音乐的歌词,也从早期民歌歌词的不加修饰变得越来越充满诗意和文艺,还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诗是音乐的内容,音乐是诗的表达,没有诗意的音乐苍白而没有力量,但诗歌少了音乐却也少了些艺术感,便是两者相生相伴的原因,也是他们促成的结果。

除去两者互补的因素以外,他们也有很多共同之处:1.他们都以抒情为主,讲究节奏、韵律、音调等因素。许多大师都是两方面的集大成者,音乐能冲击他们的精神世界,而诗歌能让他们更精致地留下思想和情感。2.诗歌与音乐的记载方式也有许多的类似的方面:诗歌的分行分句就像音乐中的小节线和休止符,用于停顿和增强节奏感,反复就像是回旋曲,排比就像是变奏曲,呼应主题的句子是音乐中的再现部,而整首抑扬顿挫的诗可能就像是整个奏鸣套曲。3.两者的还有相同的表达方——声音,乐曲的学习中直接听该乐曲的演奏是最直观的体会方式,真正通过耳朵去体会乐曲得到的美感,和视觉上的欣赏大不相同,诗歌亦然,诗歌的美感在听觉上给予人的冲击同样比视觉上的更直接。4.感情在两者的风格上都会起决定性的作用,高亢兴奋的情绪多写作一些传达激昂、积极的感情的诗歌,类似于乐曲中的大调,明亮欢快,而悲伤低沉的情绪写作的诗歌也多是消极,类似于乐曲中的小调,阴暗或温柔。5.两者在审美上也是有共通之点的,他们都是时间结构下抒情的艺术,都依靠节奏和韵律来体现美感,节奏是时间的节点和划分,而韵律是在时间流动中的一种表达,最初的诗就是歌词,或者说最初的歌就是诗的吟诵,直到现在他们依旧是两种相生相成的艺术形式。

三、当代诗歌与音乐关系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发展,更多的元素加入改变了诗歌和音乐的关系,苏珊·朗格曾说:“歌词配上音乐之后,就被曲子给吞并了,不再是诗歌的本身了,而是音乐的一部分”,虽并不是现在主流的思想,但现在两者的独立性确实愈发明显了,虽然有许多优秀的歌词依旧是偏向于诗的体裁,但不可否认许多运用其他体裁的歌词也非常出彩。像配乐诗朗诵等新颖的合作方式虽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却依旧改变不了在文化发展的如今综合性的文化比单一性的文化更有优势的局面。节奏和韵律不再是区分音乐性的唯一标尺,分行分段也不是诗歌才有的专利,现代的诗歌在发展中在于节奏、韵律的注意力更少了,有了新的发展,它的美感更多体现在文字的精致等方面,而歌词也发展得更自由,现在的歌词更多是在抒发情绪和表达个人的思想,以引起共鸣。

两者关系的演变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白话文的引入,诗歌不再是口语化、大众参与的交流方式。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西方的思维模式愈来愈影响我国的诗歌创作,原先诗歌创作中的形象思维被西方社会习惯的逻辑思维替代,更多的诗歌摒弃了我国自古以来诗歌多用“比”、“兴”手法的传统,新诗运用音乐性的韵律和节奏感越来越少,而现在诗歌被边缘化也越来越严重,在缺少了音乐性之后,它的传唱变得干涩和坚硬,举步维艰。同时期的音乐的发展变得五花八门起来,多元化发展的音乐不再局限于原先的韵律,包括摇滚等新音乐的引入后受欢迎程度让人意想不到,虽然现在仍有许多运用比兴手法作词的民歌和通俗歌曲受到大众欢迎,但大多作品还是加入了更多符合现代大众审美和传播需要的元素。但对于上文提及音乐的发展的热闹如果认为都是积极作用那也不尽然,缺少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的音乐使现在符合大众审美的歌曲愈发庸俗,很多音乐只是片面追求低级廉价的娱乐价值,完全悖逆了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评价标准,文艺作品的精神目的越来越低端,虽然其中不乏优秀的、积极的音乐出现,但更多的作品仍是面向艺术审美水平不高的人群,为了迎合这些人群的需要,在作品的把关、推广方面都缺乏严谨性,而对于人文、美学、艺术等高雅因素反而少了些关注。对于歌手的选拔大众的目光仅仅是在于长相是否俊朗、音色是否醒目,而歌手对于演唱的音乐也是只把目光放在看重旋律是否动人、节奏是否动感,即使是优秀的作品和优秀的歌手,对作品的诠释也是良莠不齐,很多时候仅仅是将字用音调“读”出来,却根本不了解歌曲的内涵,让人颇有种看到“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无奈,这样的离开了诗歌的音乐,也是陷入了尴尬。

不得不说,虽然当代诗歌和当代音乐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两者的发展却都陷入了窘境,在当今无限度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优化音乐和诗歌的表达方式,将更贴近大众审美但“高于生活”的音乐和诗歌展现在大众面前,适度重拾起两者的联系,建立一个高雅与娱乐结合的音乐体系、诗歌体系,让真正能美化心灵的作品得到重视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曲丹.《诗经》的音乐性审美[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杨田盛.诗歌音乐性浅析[J].甘肃高师月报,2006,(01).

[3]罗平冠.通俗不可沦为庸俗[J].艺术教育,2010,(09).

[4]杨雨.略论比兴与通篇比兴及其在当代诗歌中的缺失[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05).

作者简介:

杨和平,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诗经诗歌音乐
诗歌不除外
诗经
现代诗经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现代诗经
诗歌岛·八面来风
音乐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音乐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