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洁 董一帆
[摘 要]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家庭养老和公办养老逐步向社会养老转变,民间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对民间养老机构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我国的民间养老机构总体供不应求,服务质量也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本文通过对“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和谐效应”的研究,力图完善民间养老服务,强化民间养老机构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保证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关键词]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和谐效应;养老保障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085-03
中国是世界上总人口最多和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会长项怀城在“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若干问题”中讲到根据人口普查及人口研究中心预测数据显示,2030年以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达到4.5亿,这意味着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我国人口总体已经在向“银发社会”进军。养老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
1 民间养老机构的社会和谐效应分析
民间养老行业经过长期发展,逐渐成为一门学科,一个专业,一项职业,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应对养老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帮助社会上的老弱者,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预防和解决养老不善引发的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和谐,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1 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养老服务环境
民间养老机构的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养老服务环境,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一是,通过社会上各个不同群体的工作者的加入,可以有效地加强老年群体与其他社会不同群体的沟通与联系,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与社会服务环境。二是,小组活动,个案服务等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有针对性地满足了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对于完善我国养老服务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大有裨益。
1.2 有利于缓解家庭矛盾
民间养老机构提供的寄养等服务方式,集中供养,集中居住,给予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子女的负担,还可以避免因生活习惯不同等问题而引发老人与子女的家庭矛盾。其次,这种养老方式实现集体成员养老资源的共济和共享,能够降低家庭养老成本,化解因高额养老支出带来的家庭负担与矛盾。
1.3 营造社会和谐氛围
老年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养老、敬老的氛围。民间养老机构正是为社会创造了这样的氛围,以机构为媒介使得老少和谐共处,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在构建和谐社会上的不足点
2.1 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调节家庭风险能力不足
老年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离退休后社会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精神、心理和环境上一时难以适应,渐渐远离了社会,他们仍然用过去的观念、凭过去的经验来审视现在的问题,年轻人与老年人难以沟通。另外,从老人自身角度来看,许多老人的个人修养和素质也有待提高,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老人利用各种方式倚老卖老,讹诈年轻人的现象。这些都是影响老人与年轻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不利因素,也是阻碍社会和谐发展的绊脚石。民间养老服务机构没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只做到了浅层次上的“照顾”,并没有与老人进行“心贴心”的精神沟通,在老年人与家庭成员沟通、协调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家庭矛盾协调能力不足。
2.2 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精神服务不足
随着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大多数老人都有了物质生活保障,老人们居有定所,食有鱼肉,但大多数老人内心感到孤独寂寞,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抚慰。特别是对于逐渐增加的独居老年人(空巢老人)来说,精神层面的慰藉应更为重视,他们没有子女,失去了子女的关爱,民间养老机构在解决他们生活保障问题的同时更应该帮助他们解决心灵上的孤独。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对精神赡养及其义务范围不太了解,服务重点是安排老人的日常起居生活,在老人的闲暇时间并没有文化娱乐活动等精神层面的服务。
2.3 民间养老机构鲜有老年文化教育
老年人思想理念容易与社会脱节,文化教育相对欠缺。社会上频频出现老年人讹诈年轻人的现象,部分老年人的素质修养问题也有待改善。这些都和老年人的文化教育有关。目前民间养老机构鲜有老年人专项文化教育,民间养老机构在解决老年人日常起居后很少将他们聚在一块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也很少提供“老年人学习班”等老年人再教育方式。老年人缺乏现代社会的教育熏陶,与社会逐渐脱节,慢慢淡离出社会整体,成为“老年孤岛”,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2.4 养老服务机构医疗资源不足
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将越来越大,对有医疗资质的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也将是越来越强。以南京市为例,截至2010年年底,南京市共有民间养老服务机构257家,经卫生部门批准的有医疗资质的只有23家,占机构总数不到百分之十。这23家带有医疗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中,也只有8家有能力进行比较完善的长期护理、医疗和康复服务,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求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匮乏和短缺。
老年人是需要医疗服务的主要人群,所以医学资源的合理配置至关重要。调查显示,南京市97%以上老人患有各种疾病,95%的人希望将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87%的人希望养老服务机构能够提供医疗服务。但是,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医院,民间养老机构缺乏专业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服务人员,其数量的配备与民间养老机构的发展不匹配。
2.5 城镇与农村民间养老机构发展差距大
随着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开展,城镇大部分地区都建立了各式养老服务机构,而农村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严重匮乏,有些镇下辖十几个村甚至几十个村却只在镇中心配备了一家养老服务机构,而且还是以政府公办投资为主。这些农村养老机构条件较差,如活动起居面积小,日常生活设施简陋等。在如今老龄化的背景下,农村留守老年人数量庞大,各村距镇中心较远,单一的政府投资养老服务机构远无法满足农村养老需求。另外,我国农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受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资金严重短缺。没有充足的资金就无法维持民间养老机构的正常运作。
3 加强民间养老机构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建议
3.1 发挥民间养老服务机构桥梁作用
创办民间养老服务机构,需要获得政策支持,政府也需要借助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解决养老社会问题。因此,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可以作为老年社会群体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一方面,政府应当给予政策优惠,如经常走访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减免税款、为养老服务机构添置新型医疗设备、下拨养老专项资金等;另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采取在机构内设置政府宣传栏等形式,让老人感受政府关爱,也可以设置政府邮箱或者专门的交流室,使老年人能够及时与政府沟通,及时反映各类养老问题。
3.2 举办多形式的文化活动
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应当定期有组织地开展老年人文化活动,比如棋牌室、KTV室;也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兴趣爱好,设立各种兴趣小组,如歌舞小组、集邮小组、花卉盆景小组、书画小组、电脑小组等,为老年人提供场所、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兴趣小组正常开展活动;可结合重大节日,党的生日、国庆节等,搞集邮展、花卉盆景展、书画展和电脑演示等,提高老年人成就感。服务机构还可以举办各类知识讲座,例如: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食品安全知识讲座等来丰富老年人知识。
养老服务机构通过举办各类活动,促进老年人之间、老年人与其他群体之间的交流,可以培养老年人融入人群、广交朋友、勤奋工作、乐于助人、处理压力、增强自信等良好品质。
3.3 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服务水平
提供精神服务是民间养老服务机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可以聘请应届毕业大学生来为老年人服务。大学生知识丰富,见识面开阔,思想先进,民间养老机构可以利用该点开办知识课堂,例如:写作、书法、美术乃至计算机操作等,让大学生参与老年人精神服务。另外,老年人人生阅历丰富,理解能力强,但是他们的记忆力远不如以前了,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也差了,大学生作为知识群体的代表,受利益影响少,能够做到热心、耐心、细心、诚恳,受到老人的欢迎和喜爱。
另一方面,机构也可以聘请下岗女工为老年人服务,下岗女工很多来自服务一线岗位,有着对工作的渴望和热情,能够提供更加热心、周到的服务。她们的服务能够做到对老年人的关爱不仅是衣食起居,更像对待自己亲生父母一样对待老人,老年人能够获得身心关怀。
民间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大学生、下岗女工等群体参与,能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精神服务水平,也让其他群体养成尊老爱老的良好品质,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4 完善民间养老机构医疗设备和服务设施
由于老年人发病率高,自行去医院看病存在较大困难。而养老机构的医护服务功能明显不足。老年人治疗护理康复时间久、护理周期长,如果能完善养老机构的医疗护理服务,实行医养结合,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与社区合作。民间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应当是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的家里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民间养老机构服务人员协同社区的医护人员提供上门服务;在社区医疗所或附近开辟托老所、老人日间照料室、老人营养助餐点等服务场所;与社区合作,定期开办临时医疗服务站点,定期为老年人做量血压、测血糖等常见医疗服务。这种形式特别适合于社区的一些空巢老人、住在高层建筑楼内的老人。
(2)政府政策倾斜。民间养老机构作为自筹资金开设的法人主体,资金来源有限,但是随着民间养老机构的发展,能够成为解决社会养老问题的主要力量,政府应当对其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和壮大,重点体现在医疗资源等的供给上。例如:民营养老机构在投入营业前可向政府申请购买医疗设备的财政补助;通过政府向大型医院申请资质高的医护人员来机构内对服务人员做免费培训;医疗专家下民间养老机构提供定点轮岗服务;在大中型医疗机构设置民间养老机构定点服务处,定时定点集中组织老人就医等。
3.5 城乡民间养老机构协调共发展
当前,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功能逐渐减弱,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面对农村人口向城市加快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应当充分利用民间养老机构力量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民间养老机构可以逐步尝试在乡镇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实现仪器、设备、管理方法城乡共享,如在市区设立的养老服务机构可调派一些具有丰富服务经验的工作人员下乡,大力开展乡镇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一方面,为选取乡镇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做准备也为乡镇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更为乡镇老年人提供了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乃至对促进城镇之间的和谐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元刚,谢金桃,刘波.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重庆个案[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百度文库.养老模式专题研究[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KBh0chTElZgGlqTqunjVO5u99o0NBeiOVzJFIdRPSBrMsDwO8C97JoX6A_KyEXX0hMcnTIUJQXXf99mZ13ATRFN5RBrrw6ToADiy6YVvQTO.
[3]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南京市统计局.南京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N].南京日报,20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