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媒体”
根据艾瑞咨询的研究数据显示,目前京东已经跻身为国内第二大B2C网站,占据了23.3%的市场份额,仅次于占比50.6%的天猫。而在直营类B2C网站中,京东更是占据了46.5%的份额,这也让京东和阿里巴巴(以下简称“阿里”)得以成为规模最大的两个网购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平台不仅充当了联系用户和商品发售方的中介者角色,更能让平台本身创造无限商机。如淘宝仅靠在线广告收入,每年就能获得数额不菲的人民币,而京东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挖掘自己的平台优势。
我们知道,京东依靠“平进平出”的低价策略和大量的广告,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扩大了自己的销售规模,而这也使自己在采购谈判上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从而使自己公司开始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之中。而京东在市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自己就能化身为一个巨大的广告平台,公司可以因此反客为主,从上游供货商中获得相当的广告费以及市场调研费用。
而对于那些为京东提供了大量广告收入的厂商来说,与京东的合作也并非没有好处。
在媒体渠道泛滥的今天,厂商在传统媒体上投放广告的话,短期内效益并不明显。而在新媒体平台上,媒体的数量多如牛毛,面对的用户群也千差万别,想要在其中投放广告,不仅难以得到应有效果,反而会造成大量的成本浪费。在这时,像BAT这样的巨大平台就会显得格外有吸引力。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厂商发现,在拥有庞大用户群的京东投放广告,同样也能获得不逊于BAT的广告效果。拥有大量相关数据的京东,能够利用这些数据,将自己的广告有效投放到最有可能购买自己产品的人群之中,从而将自己的潜在用户转化为真正的“金主”。虽然成本不低,但回报率也不俗。另外,获得了主导权的京东也通过自己强大的活动策划能力,积极与厂商进行联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向厂商收取佣金和提成,变相收入了厂商的大量广告投放费用。
以巨大的用户群为依托,配合精准的广告投放能力和活动策划能力,京东正在利用自己这个平台,迅速成为国内互联网市场上的一线媒体。
智能家居主导厂商
在收入大量广告投放的同时,京东也并不满足于赚现在的钱,它很快将自己的目光转移到了正在日益蓬勃发展起来的智能家居市场之中。
早在2014年2月时,京东就推出了京东JD+计划,联合创客社区、众筹平台、生产制造商、技术服务商、内容服务商与渠道商等形成智能硬件产业联盟,搭建创新智能产品开放平台。这也让外界开始纷纷猜测,京东是否即将进入智能家居领域大展身手。
2014年6月26日,京东携手数十家合作伙伴举办了智能硬件云领袖峰会。京东宣布自己的智能云将涵盖家居云、健康云、车载云和个人云四个领域,为合作伙伴提供五大支持:物联网技术支持、大数据分析能力、多方位云服务支持、构建开放平台生态以及京东超级APP。这些也将用于打造全产业链的智能硬件、全兼容芯片级物联网及全维度的个人健康聚合开放平台。而这也意味着,之前多方猜测的京东酝酿已久的智能家居计划,终于得以展现于人们的面前。
在智能家居计划浮上水面之后,京东的步伐也越迈越大。8月15日,京东在2014智能家居世界大会上宣布,未来所有在京东销售的商品都将要接入京东智能云超级APP中,实现跨品牌智能设备互联互通。
在电商领域,京东和主要对手阿里不一样,在智能家居领域中,京东所面临的对手则是像美的、海尔这样的老牌家电硬件生产商。身处业内的它们,作为局中人自然明白一直雷声大雨点小的智能家居在最近终于因为技术、市场的成熟而可以开始担负起未来家居市场的重任,也因此这些厂商也开始构筑自己的智能家居云平台。
然而,由于国内的家电、家居品牌多如牛毛,而这些老品牌也无法放下身段,只能各自为战。虽然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作为后台,但却只能将自己的产品收入自己的云平台下。而京东云则可以破除这种门户之见,兼容云平台,让不同品牌的不同设备互联互通。
为此,京东云平台智能硬件事业部总监邓正平曾经举例:“当某品牌空气监测产品发现室内有害气体超标的时候,可以自动触发家中另一品牌的空气净化设备。”而想要实现这一“美好生活”的前提就是,用户需要在京东这一平台购买京东与其合作伙伴的产品。
可以看出,京东和美的、海尔等厂商间的关系并非纯粹竞争关系,反而更接近于合作关系。对于久经商场的老手而言,在互相联通,实现共赢和各自为政,封闭经营之间,哪条路更能为自己带来利益,并不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在过去,想要实现这种兼容,厂商之间就要一家家进行谈判,耗时长、成本高,但却未必能立竿见影。而现在由京东为媒,打通这一渠道,显然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支出。很显然,在一连串的布局之后,京东正在成为互联网上智能家居的主导厂商。
互联网金融的排头兵
如果说京东的电商平台和阿里的关系,更像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而它的智能家居计划暂时也没有直接和阿里旗下的业务硬碰硬,那么它的互联网金融计划,则看起来野心勃勃—似乎要从一个捡肉者,变成直接参与瓜分市场的抢肉者了。
很早以前,阿里就确定了“平台、金融、大数据”三个未来发展策略,而京东也随之确定了“自营电商、开放服务和数据金融”三个未来发展规划。虽然各自表述不同,但很明显双方都在觊觎互联网金融这块大蛋糕。
在京东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后不久,其内部业务也开始了一系列大震荡。在在线零售领域打下了一片江山之后,刘强东也随之成立了电商集团和金融集团,外加子公司拍拍和海外事业部组成了整个京东集团,而其中金融集团的CEO更是可以直接向刘强东本人汇报。这也意味着京东将正式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而其金融业务将成为未来的发展主方向。
京东插足互联网金融,其实是京东发展计划中的必然之举。作为互联网电商,京东的在线零售业务为京东带来了大量的现金流。而根据自身客户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也是在自己用户群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水到渠成的事情。但为了能把这“渠”挖通,为自己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京东也下了不少力气。
从收购网银在线,到兼顾供应链金融,从京东白条、京保贝,到基金销售等互联网金融平台业务,京东针对不同用户群提供了不同的产品。京东白条这一类似于虚拟信用卡的业务,意外被有关部门予以放行。要知道,虚拟信用卡的先行者腾讯和阿里却因风险控制还未得到解决而被有关部门叫停,这让京东白条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时间。而为了进一步降低自己的风险,京东白条也雇佣了大量在传统银行有相当经验的银行界人士,不求速度只求质量。
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上,京东则是一边联合银行向供应商提供贷款需求,一边又推出京保贝这样可实现快速贷款的产品。由于京东拥有全国最大的自建物流体系,对于供应链的基础数据掌握较为全面,它可以通过开发技术系统,对供应链数据进行快速处理,从而大幅度降低自己的风险,并完成自动化审批。
相对于阿里更注重于将消费者的钱引到它的池子中去,京东则是将消费者和供应商两大群体的钱包都系到了自己的腰上。虽然为了风险控制,它的发展速度并不快,但谁又能断言,在余额宝的用户群逐渐饱和的今天,京东不会后来者居上呢?
京东思维: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BAT三巨头发展至今,早就已经进入了“不差钱”的境界,庞大的现金流允许他们能够随时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领域进行布局,并在短时间内通过用钱铺路方式来获得快速增长。
而自2013年年末到2014年年初的打车大战,正是腾讯和阿里两大巨头在打车软件这一陌生领域互“别苗头”、使劲烧钱开路的最佳证明。对于这些不差钱的巨头来说,一个新业务能不能赚钱是其次,关键在于能不能先把位子给占了,帮助集团打开某个市场,把摊子铺大,把通道打开,不要使其错失先机,这才是最重要的。但是相对于BAT这样的巨头,还稍显稚嫩的京东就不能这么大张旗鼓地做散财童子了。
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从今年开始,京东就趁着上市之际开始一系列动作,对不同领域伸手试水,但这些领域无不是以自己的发家原点电商为轴心进行运作—京东庞大的电商平台,为其带来了大量厂商的广告订单,而这些广告以及相关厂商合作活动也使京东的电商业务进一步铺大;入驻智能家居系统看起来是给各大智能家居生产厂商做“媒人”,但京东的超级APP却只会为从京东商城卖出去的家电保驾护航。
也就是说,用户如果想要将自己的智能家居设备的功能发挥到极限,就要让自己成为京东的死忠消费者。而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京东并没有将重心放在“如何吸引新用户”这件事上,而是着重于“如何将老用户和供货商的钱放到自己篮子里去”。
从这三点来看,京东对于涉足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相当谨慎,宁愿小步走,降低风险,紧紧围绕自己的根基电商平台向外辐射,而在这些领域的得益最终也将为电商平台进行输血。这种做法虽然无法让自己的摊子在短时间内铺到最大,却降低了自己的风险,这或许也是京东的投资人们所乐于见到的。
虽然作为一个上市公司,京东的业务已经不能仅限于电商一个池子之中,但它的业务却并没有完全剥离自己的电商平台。这就能保证不同的业务之间能够在保证自己独立性的同时,互相串联,从而提高自己在这些领域中的生存能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京东这种偏向于保守的战略,也许能帮助自己比别人想象中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