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 抢位车联网

2014-04-29 00:44花生牛奶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14年18期
关键词:无人联网汽车

花生牛奶

近段时间,汽车突然成为了互联网圈子内的一个大热点。除了百度公布了无人汽车计划外,阿里巴巴也宣布牵手上汽集团图谋汽车电商,而腾讯的路宝盒子则早已完成了一轮抢购,就连乐视也发话有意造汽车……。看起来,互联网企业往汽车行业渗透,已成为一种风潮。现象的背后,其实是车联网大幕将启的背景下的抢位运动。

科技企业爱上汽车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与汽车也产生了化学反应—无人汽车、互联网汽车,乃至厚积薄发的车联网。面对这个新兴的大市场,国内巨头显然不会无动于衷,纷纷做出举动,欲占先机。

7月下旬,阿里巴巴(以下简称“阿里”)便与上汽集团(以下简称“上汽”)联手签署了“互联网”战略合作协议—阿里为上汽提供《高德地图》、大数据和YunOS等资源,并筹谋汽车电商。

在4月份的智能硬件峰会上,百度推出了车联网系统—CarNet,百度推CarNet的用意更偏向于制作出一套完善的车载系统。其实,百度旗下的《百度魔图》和《百度翻译》等产品已拥有视觉、听觉等识别技术,都有可能被无人汽车系统所消化。

无独有偶,今年1月腾讯也发布了导航APP《腾讯路宝》,还以11.73亿元收购了四维图新11.28%的股份补充实力。紧接着,腾讯在今年的GMIC上发布了一款OBD(车载诊断系统)智能硬件—路宝盒子。该盒子利用蓝牙与手机相连接,通过配备统一的OBD接口来实现,方便用户接收到手机反馈的信息。APP与盒子的组合,让OBD硬件可以获取更精准的用户使用场景及习惯数据。此外,盒子还能给APP 带来更多O2O拓展空间。

无论是无人汽车,还是互联网汽车和OBD硬件,国内互联网厂商都正剑指车联网。相比国内,国外的车联网发展水平则要胜人一筹。

前不久,谷歌也兑现诺言,发布了一款无人驾驶原型车。车的顶部安装了新型的激光传感器和摄像头装置,用于检测道路状况,为车载电脑提供数据保障。车内则仅有启动和停止两个按键,已无方向盘,车辆行驶与道路选择等均由车载电脑解决。

在此之前,谷歌已推出了Android Auto。用户使用Android智能手机,便可通过汽车自身的显示屏幕进行操控。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也许是今后谷歌进军车联网和智能家具等领域的一贯思路—手机是支撑起所有载体的核心设备。

苹果也在日内瓦车展上带来了CarPlay,旨在融合iOS设备和外部车载信息娱乐平台。用户通过将iPhone接入到安装了CarPlay系统的汽车中,CarPlay应用便可实现iPhone的所有功能,如导航、打电话、听音乐和分析交通状况等。此外,用户可以使用Siri进行语音控制,还能借助多功能方向盘上的按钮对一些常用功能进行快捷操作。

事实上,除了谷歌目前已实现了真正的无人汽车外。其余大多数科技和汽车厂商也都是采用了类似于苹果CarPlay般的车载系统,实现人与设备、设备与车的完美结合。一个大的趋势已经显露无疑,互联网企业已经在往汽车领域渗透,而且这种渗透的力度已经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快。

车联网离我们还有多远

虽然国内外的各大科技巨头和汽车厂商们,都已经在无人汽车等领域跃跃欲试。而且经过数年的研究,车联网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这是否意味着车联网即将走入人们的生活,产品快要全面落地呢?其实不然。

技术还远未成熟

车联网是一项非常具象和系统的工程。目前,在技术方面也还存在诸多的难题有待解决,短期内车联网还难以完全落地。比如,语音识别技术现今在手机上的应用都还不够广泛,在汽车上显然也只能停留在很初级的层面。此外,遍布车身的传感器,是否已经可以满足车联网的需要,都是值得讨论的话题。

就拿发展得最成熟的谷歌无人汽车来说,目前也还存在多个方面的技术问题。现阶段的谷歌无人汽车甚至还不能独自通过美国的驾照考试,在遭遇恶劣天气(暴雨、暴雪),坑洼路段,以及随时都会冒出来的行人时,还不具备完善的应对措施。

更要命的还是数据库的搭建。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行,完全依赖于事先搜集好的、关于路况的超级详细的信息集合,工作量庞大。这导致目前谷歌无人汽车数据库的扩充进展缓慢,不能投入商用。

产品落地需要时间

即便是相关技术已经成熟,车联网也还八字没一撇。因为技术还只是先决条件,要转化成真正落地的产品同样还有一个周期。

对于从事车联网行业软件和服务方向的创业者而言,除了要开发出高质量的APP,还需要和这一产业中的各个涉及环节进行衔接,创造和丰富APP的使用场景。然而,在整个产业链都还没有成型的情况下,要打通和整合各个环节,难度非常大。几乎都要一家家去面谈,确认各种细节。难度不亚于当时的团购网站,需要时间积累。

除开软件和服务,汽车本身的设计和制造周期就更长了。一辆汽车从研发到最终上市,需要经历多个环节,各种测试和验证。一般来讲,这个周期大约在5~7年不等,这也导致最新的技术和理念难以在第一时间应用到汽车上。更何况,车联网还牵扯到一大堆标准,需要在政府、行业协会和汽车企业共同协商,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此外,消费者也同样处于观望阶段。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相对于其他数码产品,汽车的购置要谨慎很多。安全问题和实用性有待验证,公众对于车联网和智能汽车的接受程度,也还是个未知数。

千亿元大市场如何突破

尽管还没有到爆发之日,但作为物联网的一部分,车联网势在必行,且前景可观。早在去年,易观智库就曾预测,2015年我国汽车产量规划达2 500万辆,车联网服务渗透率或接近10%的临界点,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 500亿元人民币。还有业界人士认为,国内车联网市场规模将在未来近10年达到2 000亿元人民币,相关产品带来的利润总额约为200亿元人民币。而对于车联网创业者来说,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突破。

统一标准

车联网的蛋糕看起来很诱人,但这一市场还远未进入成熟阶段:缺乏明确的商业模式,产业链上的成员各自为政,没有明确的分工模式,更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与制度,行业不够规范。现阶段的当务之急,便是要统一行业的标准。

不同于其他行业,车联网涉及到交通安全等诸多重大问题,必须有统一标准才能运行。有观点认为,这个标准的牵头者或者制定者应该是政府,由他们制定国家标准。只有在标准制定之后,整个行业才有可能有一个大的发展。

丰富应用场景

在前期,而这些应用场景必须围绕汽车和车主的核心刚需出发。比如,对于汽车厂家来说,能否从不同的车辆安全场景,开发新的车联网交通安全应用。此外,将车辆的实时状态和4S店,乃至保险公司的服务进行对接。这些和车主密切相关的内容,才能击中用户,使其接受车联网服务。

而对于互联网厂商而言,如何将自己的服务和车主的核心刚需紧密结合,提供对应的车联网服务,同样考验智慧。目前看来,车与车之间的SNS,以及汽车电商等,都是可以发展的方向。而国内以BAT三巨头为首的科技企业正加速往汽车领域的渗透,事实上也都与此有关。

一种曲线救国的思路

汽车的售价和成本,决定了用户的更换周期要长于绝大多数生活产品,而这又完全跟不上车联网技术和产品的迭代速度。也就是说,即便是一款全新的“车联网”系统,即使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也极有可能在尚未完成整车匹配之前,便已经成为了毫无竞争力的淘汰品。由此,还可能会引发出后期升级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

在此之前,智能电视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而且已经有一个比较理想的折中方案—智能电视盒。通过一种曲线的方式,创业者可以尝试先做一个车联网的后装配件,培养市场的同时加快技术和数据的迭代。

事实上,目前汽车的前装和后装市场已经非常成熟,渠道十分完善,用户的消费习惯也已经养成。只要创业者的产品有新意,价格有竞争力,也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市场。从一个类似智能电视盒的汽车配件,将自己的服务逐渐渗透到汽车上,是一条值得互联网厂商考虑的路。

猜你喜欢
无人联网汽车
“身联网”等五则
无人战士无人车
反击无人机
抢占物联网
汽车的“出卖”
诗到无人爱处工
无人超市会流行起来吗?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可再生能源与物联网
3D 打印汽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