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歌《放风筝》的作品分析

2014-04-29 23:03曹闻心
北方音乐 2014年16期
关键词:放风筝民俗文化分析

【摘要】河北传统民俗文化中,最为突出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河北民歌,其汇聚了河北地区多元化的方言特点,融合了该地区地理环境元素,承载了悠久的发展历史。河北民歌的广泛发展为弘扬河北地区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称作是中华大地上的民间艺术瑰宝。文章以《放风筝》为例,从多种角度对河北民歌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我国民歌的研究提供参考作用。

【关键词】河北民歌;放风筝;分析;民俗文化

河北地区的民歌文化历史悠久,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与长久的岁月洗礼之后,仍然能够根植于整个华北地区,在广大河北人民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其较好地吸收了冀州大地的文化精髓,凝聚了河北人民的智慧结晶,传承了河北地区丰富的民族特色,是浓郁的地域色彩与当地丰富的文化艺术底蕴完美结合之下的产物。在众多河北民歌中,传播最为广泛、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曲目包括《放风筝》《茉莉花》《对对花》《小白菜》等。河北地区民歌文化发展繁荣,优越的地理条件是孕育河北民歌文化的摇篮,在此条件下,河北民歌如雨后春笋版纷纷涌现,其音乐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大量民歌不仅在该地区广泛流传更传唱于全国各地,融入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演变成新的民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河北民歌的发展。

一、河北民歌《放风筝》的音乐特点

以河北民歌《放风筝》为例,在广泛地传播中吸收了其他地区的文化特点,演变成了新的民歌文化形式,但仍然保留了其音乐共性,以下就该民歌的音乐特点做简要概述。

(一)歌曲旋法特点

从音乐的旋法来讲,该首民歌较好地保存了河北地区音乐旋法特点,在带变宫音调下进行低音sol、低音la、低音si的发音,充分展现出了华北地区民间音乐的独特韵味。

(二)歌曲唱词结构的特点

通常情况下,歌曲中的唱词结构主要是指在不同唱句顺序下,唱句中的唱词与该唱句字数之间所存在的结构联系。在《放风筝》中,连接在一起的四句唱词形成一个段落,并且该段落中的三、四两句往往形成重叠关系,也就是说在该歌曲中,一个段落的第四句是在重复第三句唱句的内容,而第一句与第二句大多数是七字形成一句,最后两句通常为五至六句。

(三)歌曲音阶调试的特点

在对歌曲进行音阶调试时,河北地区的特点是将传统音阶调试中的五声改变为突出变宫的第六声音阶,特殊情况下会转变成七声,通过在歌曲中运用清角以及变宫,有效增添了歌曲的色彩,并且形成了和谐的调试交替。

(四)歌曲的节拍特点

在河北民歌体系中,以小调为主要形式的《放风筝》在运用节拍方面,更凸显其多元化与综合化,在歌曲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节拍组合运用。另外,在歌曲的速度处理、节奏处理等方面,也充分显现出了该歌曲丰富多彩的处理手段。在整首歌曲中不乏清新质朴、柔情婉约的lento,还包括了曲调轻快、轻松愉悦的allegro,同时还有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moderato。河北民歌的节拍特点还受到该地区曲艺和戏曲,以及山歌文化发展的影响,因此在演唱时会散发出戏曲的韵味感,而且通常会选择竹板、三弦等乐器辅助表演,在节奏与音调方面突出了独特的风格。

二、河北民歌《放风筝》的艺术特点

放风筝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项传统游戏,该游戏起源于我国春秋时期,距今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风筝可以称之为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飞行器,其发明的典故也受到了广泛的传颂。据说在我国春秋时期,技艺精湛的木匠鲁班制作出了一只木制老鹰,将其放飞至空中后,可以长期保持飞行状态,因此而闻名。后来,人们为了传承鲁班的木制老鹰,用纸张代替木头制造了纸鸢。纸鸢文化发展至汉朝后,智慧的汉朝人民发现了纸鸢的独特作用,将其应用到传递信息与测量中。经过一番发展与传播,纸鸢逐渐演变成风筝的样式,在最为兴盛的唐朝传入相邻的日本和朝鲜等国家。到了隋唐五代,人们将纸鸢固定在竹子上,风吹动竹子,纸鸢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声音,因此正式而得“风筝”一名。风筝正式作为游戏而传播是在元朝年间,在此期间风筝文化繁荣发展,并且成功传入欧洲列国。

作为河北民歌的典型代表,《放风筝》广泛传播与祖国各地,歌词大意为,民间女子在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时节春游踏青,并沉浸在与风筝游戏的愉快氛围中的场景。歌曲词句间惟妙惟肖地表述出欢快的姑娘在大自然中尽情嬉戏,充分显现出歌曲的温婉基调,在质朴的曲风中又夹杂着婉转的音律。

风筝文化在我国发展已久并且完整的保存下来,在现代社会,人们还是会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呼朋唤友共同春游、放风筝。风筝游戏作为一种具有民俗特点、技艺特点较强的野外活动,实际上是对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良好继承。在长久的传播发展中,《放风筝》充分吸收了各地的文化特点,浓缩了各地区的艺术特色,展现出了多元化的曲风、曲调。在各地区广泛流传的不同版本中,河北地区的《放风筝》因其发展最早、曲风曲调更易于传唱,故而传播最广泛,形成的影响力也最大。同时,河北地区的《放风筝》更具有民族文化的代表性,且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易于模仿,通过演绎能够充分表达出歌曲中的欢快愉悦感。歌曲整体表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活跃的曲调,整首歌曲的旋律顺畅而和谐,对于歌词所描述的场景生动、形象,对于人物在游玩时的愉悦心情把握十分合理。

三、结束语

地区文化特点与民俗特色是在长期的发展与传承中,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以及各方面因素而逐渐形成的,河北地区的民歌文化正是在这种地区文化的熏陶下,通过长期的艺术累积而发展壮大。河北民歌来源于民间、传播与民间,并在民间的传颂和继承中获得完善,不断汇聚当地人民的智慧,从而成长为当下独具风格与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其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是无法衡量的。

参考文献

[1]常虹娜.地方民歌《放风筝》演唱共性与个性之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周晓丽.黑龙江(汉族)民歌衍变过程探析——对黑龙江、河北(汉族)民歌的比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邢洁.经典民歌的现代诠释——大型交响乐《民歌河北》观后[J].大舞台,2011,(7).

[4]苏华,柳静.笙独奏曲《放风筝》音乐形象分析[J].大舞台,2009,(6).

作者简介:曹闻心,本科,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儿童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放风筝民俗文化分析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放风筝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放风筝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