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珍
【摘要】本文论述了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训项目建设所存在的困难,并结合实际进行探索分析,提出了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训项目建设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 工商管理 校外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30-02
工商管理专业在整个教育教学和培训过程中,必须做到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而校外实训项目建设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和核心,也是高职院校完善和创新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一、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根据北海职业学院对2010-2013年连续三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分析,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多以中小私营企业为主,一般以企业基层岗位为主,岗位划分不明确,从事的大多是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性工作。
因此,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重点针对企业需要的技术层面,以满足基层岗位要求作为学生能力及素质培养的目标,即所培养的从业人员应当拥有相关企业管理,尤其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综合知识,能够辅助战略和战术层面的管理者制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以及进行各种协调工作。
二、校外实训项目建设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校外实训项目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及其职业技能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平台。只有学生通过在生企业一线的工作和学习实践,在特定的企业文化、企业规范等企业环境熏陶与磨练之下,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在此过程当中逐步养成和适应所学专业发展所必须的团队合作、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为将来步入社实现角色的转换做必要的准备,“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工作适应期”。
(二)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
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更新,使得企业的发展及其产品更新换代日趋多样化与科技化,这在客观上要求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材与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以便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应用性人才。为此,学校必须合理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实训方案,适度前移核心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块,使学生紧跟所学专业技术发展的步伐,掌握所学专业的核心技术与技能,使其能够跟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员工所需的技术与技能直接接轨,进而提升学生参与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岗位实训的工作能力。而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加强校企的交流与合作,强化校外实训项目对学习教学与实践内容的规导性作用。
(三)建立高职院校与社会机构沟通的桥梁
要大力发展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机制,合作办学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可以有效节省投资资金,使其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实现高起点建设、低成本管理和高效率运营,有利于共建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投资建设实训基地,密切了高职院校与对口企业的联络,为学生获得了充足的稳定的实习、实训场地提供了保障;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过程中使用企业生产产品的同时,对企业产品也进行了宣传推广。
三、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训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单一企业能容纳的实训学生数量较少
单一企业能容纳的实训学生数量较少,对实训基地的数量要求较高。基于工商管理专业方向工作的性质特点,每个企业所需要的工商管理类岗位,诸如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并不多,特别是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其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可能只有二、三个人。在业务规模不大、人员数量不多的情况下,企业不可能大量接收顶岗实训的学生,每个企业在正常情况下最多只能容纳三到四名学生实训。按一个教学班50人计算,安排学生同时去校外实训,至少要有10个以上的实习企业。如果是采用轮训的方式,也至少需要五个以上的实习企业,而这在目前很难做到。
(二)企业参与实训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在与企业接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部分企业不愿接纳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去相关部门实习,一是担心泄漏企业机密,二是担心影响企业的日常工作。企业觉得学生在企业实习,虽然一方面解决了企业用人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学校利用了企业的场地、设施以及企业专业人员给学生提供训练,也必然会给企业增加负担,从而不愿意让没有经验的学生接触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即使有个别企业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但也会提诸多限制性要求,“走马观花”可以,但是想参与实质性工作则不行,致使学生的实训过程多半流于形式。比如,本学院也曾和北海工业园区内的某企业就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赴企业实训达成协议,但是对方不会让学生了解核心业务并进行操作,再加上实训的时间很短,只有几天时间,这样的实训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靠个人关系建立的校外实训项目缺乏稳定性
由于资源有限,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项目多为靠私人关系而建立。经过追踪调查,发现这样的合作关系必然存在一定风险。因为在建立初期,企业方碍于个人情面,会重视校企合作,但由于校企合作双方没有相应国家政策支持及互惠利益机制,随着时间推移及市场经济的利益冲突,这样的合作方式必然进入“休眠”状态。另外,仅靠个人关系建立的校外实训项目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实习、技能培训会存在短期行为,不可能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势必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健康有序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四、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校外实训项目建设的建议
(一)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项目
在校外实训项目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要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校外实训项目建设应选择在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水平高、具有一定规模、并对职业教育比较热心的企事业单位,经过校企双方充分沟通与协商,签订长期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以保证学生能在校外实训基地里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为毕业后顺利进入就业市场、适应岗位需要打下坚实基础。校外实训项目的建设不能靠“个人”关系,对于那些靠“个人”关系建立起来的校外实训项目,校方应根据实训学生的人数和时间的长短,支付适当的费用,利于校企双方能够持续稳定的合作。
(二)拓展“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校外实训项目能否做大做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其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在鼓励专业教师继续深造提高理论修养的同时,更要提供更多的下企业实践、锻炼机会来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应用能力。如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确定实习课题,到企业去了解企业现代生产、管理的全过程,体验企业生产氛围,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完成实践锻炼任务,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三)以校企联合导师制和以学生项目组为组织方式的校外实训项目模式探索
首先,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将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安排,将实际实践教学组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的专业实习教学环节集中在几周的方式,采取专业实习教学环节紧跟着专业理论教学的方式,在每个学期均安排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与专业理论教学相配套,使得在专业理论教学不断深化的同时,实践教学也不断地深化。
其次,将校企联合导师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者,根据校外实践教学的需要,成立校企联合导师组。校企联合导师组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其中,校内导师方面,优选理论水平较好,社会实践水平较高的双师型教师作为学生小组导师,出台校内导师指导职责管理规范。
最后,成立学生项目组,实施以项目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将工商管理专业的班级,按照自愿组合、统一调配的原则,按每组6~8人的规模,将40人左右的班级分为5~6组,每组配备1名校内导师,由校内导师从校外实训基地库内选择合适的实训企业作为项目组实践单位,并与实践单位的企业导师组成导师组。各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导师指导下,结合各学期专业课程安排,在三年的专业学习过程,以企业导师所在的企业为样本企业,在校企联合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开展管理实践活动及研究工作。
总而言之,在校外实训项目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校外实训项目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与功能定位,拓宽建设思路与渠道,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并对校外实训项目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保证校外实训项目能够顺利、深入、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吕钦.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网络财富,2008,(5).
[2]曹述蓉.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现状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9).
[3]李红立,游晋元.我国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11,(2).
[4]孙国淮.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