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德纲与周立波浅谈雅俗

2014-04-29 00:44佚名
新高考·高一语文 2014年1期
关键词:于丹周立波易中天

佚名

周立波拒绝与郭德纲同台时说出的一句“一个是喝咖啡的,一个是吃大葱的”引发的南北文化争议,到郭德纲的相声《你要高雅》的高调推出,引起大众对雅俗文化的热议。一时间,郭德纲与周立波被大家摆在了雅俗文化的对立面,而周立波与郭德纲究竟谁俗谁雅大家都争论不休却无定论,这也就好比究竟是喝咖啡高雅还是吃大葱高雅的问题一般,无法得出结论。郭德纲与周立波的事件已经过去,而关于雅俗之争却还在继续,笔者也根据自己仅有的浅薄见解来谈谈雅俗。

究竟何为雅、何为俗呢?在词典里是这么给雅、俗下定义的,雅:“高尚,不粗俗,是内在气质的一种外在表现。”俗:“大众化的,最通行的,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这么看来,雅与俗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包容。同样是喝咖啡,穿着西装、举止端正地喝着咖啡给人感觉很高雅,而如果光着膀子、翘着二郎腿喝咖啡则给人的感觉就不会是高雅,而是所谓的俗,这就是雅俗相互排斥的一面。但有时雅与俗之间的界限却模糊不清,如吃大葱,同样也可以优雅地细嚼慢咽,满口欢香,平凡的俗中透着高雅的气息,这就是雅俗的相互包容。

既然雅与俗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那么我们如何来区分雅俗呢?其实在笔者看来,对雅与俗的判断完全取决于个人心态,没有客观的尺度。你可以说听交响乐高雅,我亦可以说拉二胡听相声高雅,个人的观念不同,对于高雅的判断也就不同。这也就解释了产生对于郭德纲与周立波何为雅俗的不休争论。

但是无论对雅俗是怎样的判断,我们都得有宽容的心态,以宽容的心态面对雅俗。我们没有必要将自己的雅俗观强加于别人的身上,这样既不现实也失去了雅俗原本的意义。大家是否还记得在百家讲坛中红极一时的于丹与易中天呢?关于雅俗的争论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他们也很好地诠释了如何正确看待雅俗。于丹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论语》推而广之,得到大众追捧的同时也受到专家的鄙视与排斥,而于丹对于这些鄙夷的声音表示理解,是俗是雅本就该让大众去评判,我们无权剥夺他人判断雅俗的权利。于丹在宽容面对雅俗时也完成了《论语》从俗到雅再由雅到俗的蜕变与成长。而易中天在品完《三国》后也同样遭遇反对的声音,人们称其曲解了经典名著,对于这些声音,易中天亦表示出其大师的凛然,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高雅,却愿意像萝卜那样做到雅俗共赏。备受争议的他们都能以如此坦然的心态看待雅俗,我们为何要纠结何为雅俗的问题不放呢?为何不以宽容的心态看待雅俗呢?

何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拥有宽容的心态才能看到此盛况,如果只有一家之鸣,只有一味的雅或一味的俗,社会谈何进步?世间万物本来就无雅俗之分,而所谓的雅俗也是世人给予的,一万个读者眼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雅俗观点都有所不同,我们又何必如此固执?佛家中有这么一句经典的禅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啊,事物原本就没有绝对的雅与绝对的俗,只是我们给予其贴上了雅与俗的标签,我们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就好了,何必将自己的雅俗观强加于他人呢?事物还是在那,是俗是雅也并不会因为你的看法而改变。结束文章时笔者想到了郭德纲的一句相声:“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喜欢郭德纲,没有错,第二种人不喜欢郭德纲,也没错,但第二种人认为自己比第一种人高雅,这就错了。这也是因为什么,他总排在第二的原因。”關于雅与俗亦如此,一味地排除与鄙夷只会降低自己的身份,以宽容的心态面对雅俗才是君子之道。这么看来,大家还有必要再继续争论郭德纲与周立波谁俗谁雅吗?

另眼看它

就像雅惯了的人要特地求些俗来表现另一种雅一样,过去很土的东西似乎一夜之间成了城市里的新生事物。看惯了都市,就要寻些农家乐,豪华的房间摆上些锄头农具,这好像是另一种雅。所谓雅中有俗,俗极而雅。只是如果一切是自然转化,都不错,怕只怕是有意为之,那只能是装雅,比俗还庸俗。

猜你喜欢
于丹周立波易中天
办公楼保洁车开发设计研究
从波波到涛涛,周立波终于活成了玛丽苏
易中天的“育女经” :无为而治
从语体角度看于丹的个性化语言一以《百家讲坛》为例
朋友当如是
周立波:海派清口也玩“股”
周立波:海派清口也玩“股”
易中天《中华史》在争议中热销
易中天和赵本山惺惺相惜
笑看周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