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是指导学生观察现实世界,进行思考想象,运用语言文字,学习创造性表达的过程。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对中年级习作教学认识模糊,加上重阅读积累、轻表达训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年级习作课堂往往变成由教师拟定习作题目或范围,提出习作训练的要求,而后对学生习作选材、段落结构、遣词造句等进行详细指导的模块组合。这种由教师向学生发出习作“指令”的教学行为,忽略了对学生习作欲望和表达需求的唤醒,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最终造成学生习作与现实生活的严重脱节,影响了习作水平的整体提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习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我们应当从根本上改变中年级习作教学发布“指令”的现状,向唤起学生“需要”迈进。
一、习作命题由教师给题转向学生自主选题
不少教师在拟定作文题时,虽然也经过认真的思考,并注意与阅读积累联系,但由于缺乏对学生生活实践的深入了解,难以把握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感受。这种带有明显成人视角的作文题,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很难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学生常常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有话无从说起。为此,我们应当从改革习作命题入手,接通学生生活的源泉,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具体来说,让学生根据现实生活自主命题应当遵循以下几点:
1.丰富性。儿童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无论是在学校、家庭,还是在社区,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同的人物,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每个人的心情也会因天气、境地、遭遇等发生变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及时捕捉生活的细节,仔细体会自己的感受。
2.开放性。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对不同的问题固然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即使是同一个问题,认识和启发也是各不相同。在习作中,我们要尊重孩子合理化的多元认知,注重从学生的具体感受出发,允许他们有独到的想法和有创意的结论。
3.层次性。儿童是具有鲜明个性的生命体,他们的发展水平常常会出现显著差异。习作中,通过提示语或关键词的揭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自主确定合适的标题,往往能使学生对习作充满浓厚的兴趣。此外,情趣性、时代性、创新性等因素在习作题的确定中应有所体现。例如让中年级学生根据“长在山谷里的一棵蒲公英和从山外飞来的一只小鸟”想象它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并自拟题目,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开阔了他们的想象空间;既富有浓郁的儿童情趣,又唤起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兴趣,使表达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出真情。
二、习作体验由接受任务转向学生积极表达
俗话说:为文先动情,情动而辞发。习作教学前,教师要全面洞察学生生活,深入了解学生个性,及时捕捉习作时机,丰富学生的情感源泉,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表达奠定基础。学生则通过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细致的观察,查阅详细的资料,或进行广泛的调查,以及开展必要的采访等,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增强乐于表达的信心,从而显著提高习作训练的效果。
教学中摒弃教师主宰课堂的倾向,让学生围绕贴近生活的话题,根据训练的要求,在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评价补充,不断完善,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自我修改,不断提高。有了浓厚的习作兴趣和一定的习作方法,习作将不再是孩子完成任务式的枯燥历程,而是一吐为快、分享快乐的幸福体验。这样,就实现了学生的习作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表达的根本转变。
例如教学《给动物设计名片》(苏教版第五册习作5),先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动物自主搜集资料,对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有关知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再以猜谜导入教学,结合栩栩如生的图片资料等,让学生富有情趣地介绍动物的不同特点,既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语言材料。在此基础上,创设适合学生表达的情境,引导学生自由平等地交流与动物交友、谈心、游戏、狂欢的情形,穿越时空,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并借助于课件展示,具体介绍喜欢的动物。最后,让学生把所说的内容有条理地写下来,水到渠成,学生兴趣盎然。
三、习作过程由教师讲解转向学生个性交流
经过两三年的学校生活,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规则意识、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升。但是,他们注意的持久力不强,情绪的稳定性不高,易受外界刺激因素的干扰。为此,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采用游戏、故事、比赛、表演等多样有趣的活动,为学生自主踊跃的表达提供平台和支撑。以此为基础,学生观察到位,体验真切,兴趣浓厚,说起来也就比较自然、具体而生动。让学生围绕活动的内容、过程等畅所欲言,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倾听他人的补充与评点。学生人人敢说、会说、想说、善说,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而不再是教师独霸讲台,喋喋不休地进行习作内容、结构、语言、章法的详细讲解。
例如指导学生进行《“滴溜溜杯”夹豆子比赛》这篇习作训练时,通过组织学生现场参加形式多样的夹豆子比赛(个人赛、小组赛、班级赛),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解决了学生“说什么”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对比赛场景展开叙述,注意从选手表现、观众反应、自我感受等方面来介绍,解决了“如何说”的问题;通过学生补充和教师相机点拨,懂得要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场面、气氛等方面将比赛情景说具体、说生动,解决了“说得好”的问题。这样的安排,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愉悦的活动中,感受活动场面的热烈和个性表达的快乐。让活动成为学生记叙生活、表达情感、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
四、习作评改由教师批阅转向师生共同评改
长期以来,教师在评改学生习作时,精批细改,面面俱到,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对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学生将教师的劳动成果置于一旁,没有对修改及评价建议进行细细阅读,思考改进。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批改缺乏针对性,没能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习作评改。因而,我们应当实现教师单一批阅习作向师生共同评改转变,以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目标。
师生共同评改可进行教师示范引领,在具体实践中学习习作的评改方法。注重学生群体间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借鉴,善于捕捉习作中的闪光点,及时发现在选材、语言、章法、情感上的问题,通过讨论加以修改完善,并在经常性的训练中予以强化。让学生在自主修改与相互批改习作的过程中,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感受合作的力量,品尝成功的喜悦。
例如修改习作“风景优美的地方”时,让学生阅读交流各自书写的习作片段,汇报习作选取的典型材料,在品读欣赏中学习选材的方法。在展示朗读中品味文字的优美和描写的生动,掌握表达的方法。与此同时,也要及时发现并指出习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自改、互改、集体评改等,来加以完善提升。
总之,唤起“需要”应成为我们今后中年级习作教学的重要原则,精心预设、加强互动,不断给学生以情绪的激励及情感的鼓舞,切实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习作心境。由“指令”转向“需要”,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这不仅是学生习作心态的改变,同时也是主体角色地位的转变。学生这种“我要”的境界,使其主体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显著提高了习作教学的效益。
(韩士新,如东县宾山小学,226400)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