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结构:在整体视角下有效建构

2014-04-29 00:44刘佳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17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数轴整数

从认知角度看,学生学习的实质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建。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动地建构数学认知结构,并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从系统论角度看,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为,数学教师要有整体视角,要用“联系”的观点,将数学知识串联起来,在知识点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结,使孤立、零散、繁杂的知识形成有机联系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结构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以满足后继学习的需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连线

特级教师吴正宪曾经打过比喻:知识犹如珍珠,如果不会整理,只是一盘散沙,没有太大的价值,只有串成美丽的项链,才会价值连城。这个比喻,形象地道出了连点成线的重要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自觉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知识点,“瞻前顾后”,用综合全面的大局观将前后知识点扎实地串在一起,连成知识线,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前承后继,形成清晰的知识轨迹。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一课时,让学生在数轴上找0.2、0.5、1.7、2.3等小数的位置,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分步出示数轴图。先出示0到1这段(其中不分小格),说说这段长度表示多少;接着逐步出示1到2,2到3这两段。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回顾数轴上的整数。

2.出示0到1这段中的均分点,认识数轴上整数部分是0的一位小数。让学生找找0.1的位置并说说为什么是0.1。

3.出示1到2这段中的均分点,认识数轴上整数部分不是0的一位小数。任意找一个点,让学生说说是多少,并说明理由。

4.教师出示0.2、0.5、1.7、2.3等小数,让学生在图中指出对应的位置,并说明理由。学生找到以后追问:整数1和2之间除了藏着0.1、0.2、0.5,还藏着哪些小数呢?当学生回答出0.3、0.4等小数时,教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继续追问:0.1和0.2之间还有数吗?如果有,会是怎样的数呢?

这是课堂练习环节的一个细节处理,这个细节体现了教师对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的准确把握。分步呈现信息,由整数在数轴上的表示出发,练习在数轴上表示整数部分是0的一位小数,再到表示整数部分不是0的一位小数,这样逐层展开、层层递进的练习过程,学生既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一位小数的产生过程,即把“1”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又初步渗透了相邻的两个一位小数之间还可以继续平均分,得到更多的小数的意识,为学生第二学段学习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更多的小数做了铺垫。一根数轴把整数和一位小数,一位小数和多位小数自然联结、有效延伸,不仅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做了铺垫,前后串联、拓展延伸,形成了清晰的学习路径,使知识逐步系统化、结构化,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结构。

二、勾面

一条条清晰的知识线并非都是绝对孤立的“平行线”,他们往往会在学习进程的推进中渐渐“相交”,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左顾右盼”,将一条条知识线置于整个知识体系中,敏锐地捕捉线与线之间的联系,将知识线织成网,勾成面,使学生学一点懂一片,学一片会一面,产生认识的飞跃,改变、拓展认知结构。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可以这样教学: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再以这条线段为边,画一个正方形,问正方形的面积?10×10=100(平方厘米)。再以这个正方形为一个面,画一个正方体,问正方体的体积?10×10×10=1000(立方厘米)。教师继续问如果用分米作单位,你会写出线段的长度、正方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吗?10厘米=1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教师追问学生想法,学生说10厘米是1分米,那么面积就是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同理体积是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师小结:同样的线段、图形和物体,长度、面积、体积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可以得出10厘米=1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教师继续追问:如果用米作单位呢?学生根据前面的方法很快得出10厘米=0.1米,100平方厘米=0.01平方米,1000立方厘米=0.001立方米。最后整理板书:10厘米=1分米=0.1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0.01平方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0.001立方米。

本课的设计,教师把教学视角放到了整个计量单位的知识体系中,敏锐地捕捉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3条知识线之间的联结点,通过横向纵向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以旧带新,巧妙地从旧知引出新知,从“不同”中寻找“相同”,从“相同”中区分“不同”。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清晰了线、面、体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这3条知识线有机地编织成了知识网,勾成了知识面。这样一个由厚变薄,又由薄变厚的过程,使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发展数学思考,领悟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

三、成体

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里蕴新,又不断化新为旧,知识线之间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网,勾成知识面,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体。惟有“根深”,才能“叶茂”,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关注知识技能,关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使知识浓缩化,形成稳固的认知结构和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在一滴水里看见大海,一棵树后看到森林”的境界。

例如六年级上册教完《认识百分数》后,可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我们所学过的数。学生很快以0为分界线,0的左边表示负数,0的右边表示正数,然后标上了自然数1、2、3等,接着又把1到2之间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标出一小份是1/10,也可以写成0.1,在一小份的中间再平均分成10份,标上(1/100……9/100)(0.01……0.09)(1%……9%)……标好后让学生说说举例说说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数与小数的意义;回顾数位顺序表;整数、小数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数的改写;取近似数;进行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关于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性质;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及简算……

这个练习过程,学生不仅清晰了小学阶段所学的数有哪些?这些数是怎样形成的?在什么位置?大小关系如何?而且了解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明确了数轴上每一个点都可以用很多个数来表示,这些数的大小相等,但意义不一样。这样深入浅出的练习,运用的数轴就像一棵植根于土壤的大树,数的知识在它身上长枝、长叶,开花、结果,自然而巧妙地沟通了所学过的数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分散学习的数知识形成了一个知识体系,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不仅能提高解题的灵活性,而且也为以后进入初中进一步学习数的知识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智力就是形成系统的知识。”因为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的知识便于记忆、理解、检索和应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我们要学会“登高望远,俯视全局”,把每堂课的知识置于整个知识体系中,演绎知识的生动发展历程,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连线,勾面,成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纵横联系;体悟数学的“纵横交错、浑然一体”;感悟数学的“逻辑有序、精彩美丽”,逐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发展智力,提高数学素养。

(刘佳,宜兴市环科园实验小学,214200)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数轴整数
数轴的作用
一类整数递推数列的周期性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巧用数轴定解集
“咬住”解集,“握紧”数轴,“破解”参数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聚焦不等式(组)的“整数解”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中学生体育认知结构的若干思考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