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茁
摘要: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简称A·斯卡拉蒂)是巴洛克早期的那不勒斯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以他对音乐独特的见解,首创了在歌剧写作中运用返始咏叹调的创作技法,奠定了当今歌曲创作中三段体写作的基本格局。
关键词:巴洛克 歌剧 返始咏叹调
一、A.斯卡拉蒂的歌剧创作
巴洛克时期产生了歌剧,它是对古希腊悲剧的延伸和发展,并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常规音乐创作的运用,而诞生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意大利是歌剧艺术的诞生地和发源地。1600年,李努基尼和佩里创作的《优丽狄茜》(Euridice)是意大利歌剧史上第一部保存下来的歌剧。A·斯卡拉蒂作为意大利那不勒斯乐派的创始人及代表。他是一位难得的音乐天才,虽然一生短暂,但创作生涯作品数量较多。巴洛克早期意大利歌剧形式结构已经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中,斯卡拉蒂作为当时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首创了“返始咏叹调”的写作方式,使得歌剧作为音乐戏剧的表现力得到了拓展,赋予美声唱法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且奠定当代作品的三段体的创作模式。
A·斯卡拉蒂出生于帕勒莫,他童年就显示出超人的天赋,以音乐天才崭露头角。他5岁学习音乐,12岁就被送往罗马,跟随老师卡里西米(1605-1674年)学习作曲。他自1678年结婚后育有十个孩子,而其中两个孩子成为了音乐家,其中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简称D·斯卡拉蒂)的成就最为卓越,在器乐写作方面大大超越了他的父亲。在A·斯卡拉蒂19岁时,在罗马演出了他创作的第一部歌剧《无辜的过错》。《忠于爱情》是他的第二部歌剧,于1680年2月演出于罗马克里斯蒂那皇后的官邸,那年他仅20岁。1684年,斯卡拉蒂移居那不勒斯,在那里,他辛勤耕耘,作品达40部之多。而其中最成功的算是创作于1707年的《万应解毒药》,后由阉人歌唱家尼科洛·格里马迪出演。1703年,斯卡拉蒂担任罗马圣玛亚丽的代理合唱指挥。1707年,他坐上指挥的宝座,并成为红衣主教彼德罗·奥特薄利的私人音乐指导。1708年,他任洛雷托圣玛丽音乐学院院长。斯卡拉蒂创作的歌剧绝大部分是正歌剧,只有一部分是喜剧,那就是《光荣的胜利》,是部典型的喜剧,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那不勒斯喜歌剧,此歌剧创作于1718年。1725年,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病逝,葬于蒙特桑托的圣玛丽亚教堂。
二、返始咏叹调
返始咏叹调的名称来源于“Da capo”(意思是从头再来),意思是作曲家在创作时不在把再现的A段写出,在两段形式的第二段末尾写成这几个字,就是告诉演唱者返回咏叹调的开始,并重复第一段。第一段要是呈现主题,对作品基本情绪的抒发;B段是对比段落或者是对第一段加以发展;第三添加段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在重复段落中常常会加入一些即兴因素,演唱者可以在旋律上添加装饰或花腔来炫耀技巧。这种形式还确立了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典型结构,即快(双拍子段落)——慢(带有复调性和歌唱性的缓慢插部)——快(三拍子舞曲)。A·斯卡拉蒂是歌剧美声唱法的奠基人之一,在他歌剧的咏叹调中首创了返始咏叹调(ABA的曲式结构)这一结构形式。他完成了17世纪老的歌剧向新的歌剧的过渡。咏叹调敏锐的戏剧观念和乐队的部分的详细写出,都表现出他忠诚于严肃的艺术目标。
三、A·斯卡拉蒂与返始咏叹调
斯卡拉蒂一生创作了100多部的歌剧,数目庞大惊人。在歌剧创作中A·斯卡拉蒂热衷返始咏叹调的在创作中的运用,声乐占绝对优势,管弦乐队也已经基本完善,放在歌剧的前奏部位,用它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使得起到提醒剧场保持安静的作用,但是前奏的内容与歌剧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关系。他作品的织体更加注重和声的运用,慢慢地摆脱了繁复烦人复调风格。A·斯卡拉蒂在创作成熟期开始逐渐摆脱通奏低音的框架,作品逐渐向主调伴奏织体靠拢。其中歌曲“紫罗兰”(Le Violette)选自歌剧《彼罗和德梅特里奥》(Pirro e Demetrio)便是典型作品之一。这部歌剧在当时意大利的许多城市,甚至到伦敦巡回演出,可见其受欢迎程度。而在今天,那首清新动人的“紫罗兰”几乎是每个声乐演唱者必唱的曲目。“娇小的紫罗兰,你们放在这是为了告诫我吗?我爱上的人是高不可攀的对象吗?”唱这首咏叹调的人物是个小伙子,名叫马里奥(Mario)。此时他孤自在花园里,考虑着他对一位贵妇人的爱。大胆的和声运用、频繁的力度对比等创作技法,单纯的运用音乐凌驾于歌词之上,其返始咏叹调的三段体结构使得听众即使听不懂歌词的意思,也能够感受到来自音乐本身的趣味性。
《格里塞尔达》作为斯卡拉蒂首创的返始咏叹调的写作中最典型的一部歌剧作品。《格丽塞尔达》是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写作的最后一部的歌剧,其风格几乎超越了巴洛克风格。荒谬的剧情,取自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薄迦丘《十日谈》中第十日的第十个故事,主要描述了萨卢佐侯爵圭蒂耶里娶了农家女格丽塞尔达为妻,为了考验她的贤德,先是说谎说他们的女儿和儿子都被杀死了,之后又假意将她赶回乡下,佯称要另娶新人,结果格丽塞尔达依然毫无怨言,百依百顺,忍受内心的痛苦,还帮着侯爵操办婚事。直到后来谜底被揭开,原来他们的孩子一个都没死,新人也就是他们的女儿装扮的,一家人终于团圆,侯爵对格丽塞尔达更加宠爱,两人恩恩爱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部歌剧长达三个小时,总共三幕49场,故事的发生地改在了西西里,圭蒂耶里也成为西西里王,他与格丽塞尔达只有一个女儿康斯坦扎,其他角色是剧中增加的,包括宫廷贵族奥特涅、阿普利亚王子柯拉多和他的弟弟罗伯托,后者与康斯坦扎是一对恋人。序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三段式,而是一首短小而精炼的古序曲(Sinfonia),首尾都十分热闹,小号的吹奏令乐曲色调明亮,中间慢速的部分则有些忧郁,木管乐器的吹奏显得色调黯然,不过这一段落非常短暂。由羽管键琴伴奏的宣叙调占了很大的篇幅,使整个歌剧听上去更加戏剧话。更加重视器乐的独立表现,乐队为歌唱性的咏叹调伴奏,这段也是斯卡拉蒂首创的“意大利序曲”的典型之作,快-慢-快三种速度的構成。而其中第二幕第一场是返始咏叹调创作的精髓所在:《格里塞尔达》第二幕第一场咏叹调。这首咏叹调名为《你又看见我,啊绿荫蔽日的树林》,它讲述了故事场景是:当了15年皇后的格里塞尔达被西西里国王瓜蒂耶罗所废黜,并且把她打回到原来的卑微身份,还做新皇后的侍婢,而这一切是为了考验她的品德。这首咏叹调表达出格里塞尔达对自己处境的各种矛盾的反应,她向故土熟悉的环境倾述,内心交织着羞辱与乡愁。咏叹调采用标准的那不勒斯歌剧中典型的返始咏叹调的结构形式,布局为:前奏(管弦乐段落)-A-过渡性段落-B-A。其中,前奏在返始部分中略去,显示出17世纪到18世纪的歌剧风格的转移。A段的第一行歌词旋律表达她低头臣服的情绪,其余部分均以之为基础,用延伸、模仿等手法综合发展而成。B段在节奏上和A段相关联,寓示她重返家园的短暂快乐。在调性上,作曲家配合角色情绪的变化及其矛盾心理,采用c小调转为降E大调,再回到c小调的布局。这部作品是一部既具有巴洛克时期意大利那不勒斯早期歌剧典型创作模式的特点,又具有创新手法的新型歌剧。为后来意大利歌剧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盛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结语
A·斯卡拉蒂的歌剧咏叹调创作中开创了运用简单ABA三段式-即返始咏叹调的技法。也把那不勒斯乐派的歌剧风格确立了下来。把意大利早期歌剧创作推上了一个高度。也使得三段体这种歌曲创作技法流传下来,为我们当今的歌曲创作所用。
参考文献:
[1][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牛津音乐史[M].顾犇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79.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