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
摘要:丁善德的钢琴音乐创作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是他创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他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钢琴音乐创作风格,这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丁善德 钢琴 音乐 创作
一、丁善德简介
丁善德是我国著名钢琴家、作曲家。他出生于20世纪初,最初进入上海国立音乐院钢琴系进行学习,后来留学法国,在法国巴黎音乐学院进行学习作曲。学业有成回国后,便在上海音乐学院执教。他是中国20世纪音乐历史上难得的一名音乐家,他在音乐方面进行了全面、广泛的学习,在钢琴方面的创作更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是海内外都享有崇高声誉的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
丁善德的创作与他自身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经历在不断的变化,他的创作风格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完善。关于音乐方面的创作可谓是成果丰硕,而且不受限于任何问题。他在接触音乐之初,首先接洽的是钢琴音乐,因此他对于钢琴有着特殊的情怀。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更加偏爱于钢琴音乐。在丁善德老师现具有编号的36部音乐作品中,钢琴音乐就占所有音乐创作的二分之一。通过许多音乐学家对于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的研究得出结论,他在钢琴音乐创作中,主要将中国民族精神与民族音乐风格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较高创作水平,十足中国风味道的钢琴音乐作品。
二、创作特色
丁善德的钢琴音乐创作主要以体现我国民族精神为主,融入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将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这种独特的钢琴音乐创作形式主要是以和声、调性和织体为重要因素综合运用的成果。
(一)创作的和声
在音乐创作方面,人们总是会根据音乐的表现内容、风格和旋律特点来设置“和声”。在音乐创作方面,钢琴音乐创作更讲究和声,这里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和声的同时,还吸收、借鉴了西方印象派方面的营养素材,并且灵活运用和声相关的内容,在丰富运用和弦的过程中,要防止进行过于单一的现象,避免具有民族风的乐曲与终止式发生摩擦。这样的音乐创作可以将这些多姿多彩的和弦产生绚丽多姿的和声音响效果。
丁善德虽然在创作之初,乐曲较多的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手法,词句都较为简单,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却明显的感受到对于钢琴中鲜明色彩的要求与创新精神的追求。就以《春之旅》中的第四首《晓风之舞》为例。这首乐曲的中间部分不间断地运用了小二度的碰击,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创作个性具有动力性的特点,在作品的“和音”中,他选择在下行中进行的色彩性转调。这种创作风格独具特色,别出心裁,是对西方作曲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同时鲜明的展现出丁善德先生的创新精神。
(二)创作的调式调性
丁善德在调式调性的创作中,既要保持传统的主调思维方式,又要着力加强调式的色彩与淡化调性结构功能。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调性关系与转调方法,他在调式的使用方面灵活多变,且根据作品所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形式与技法的转变,这使得他的创作手法耳目一新,让这首音乐更具有中国民族风格与气质。
1.等音转调
丁善德的音乐创作中常常使用“两调”中的共同音级进行转换、调性,方法十分简练。具体可见谱例1。
2.换调
丁善德运用“换调”的方法,将音乐的固定音型或主题动机进行换调,将其转到原调的下属方向上的调,这将增强了调式的色彩变化。具有可见谱例2。
(三)织体
我国音乐织体是指在音乐创作中将各种音响元素组合在一起的方式,这种方式可通过声部的组合。他常采用灵活多变的复调方法,将作品呈现得多姿多彩。他在作品创作中,对于复调艺术的追求、创新和探索,都能给人们呈现出中国民族的风格与现代激发。这是钢琴音乐中的创新特色,溶入主调音乐的复调因素。
具体可见谱例3。
三、结语
丁善德钢琴音乐的创作是坚持我国民族风格,在创作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丁善德老师曾说过:“音乐作品需要有新颖的表现手法以适应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的气质特征,作曲技法要不断地创新,运用时代的音乐语言和创新的表现手法,避免语言老化、表现手法陈旧和缺乏新意。创新不是单纯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去探索创造新颖的表现手法”。他以实践行动证明了这一切,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
他的钢琴音乐创作将西方音乐文化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展现出来,显示出他不受传统创作的影响,在创作理念中与方法上不断探索和研究。在遵循中国传统音乐规律的过程中,还坚持着民族的风格,不断要求自己追求创新,形成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并且对于我国音乐的創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钢琴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桑桐.简论丁善德音乐作品的性格特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03).
[2]闫岩.论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性特征[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3]伍润华.丁善德创作中复调形式与复调思维的运用[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5,(02).
[4]袁文钦.丁善德钢琴作品创作特色探析[J].名作欣赏,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