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雷
摘要:法国作曲家福列创作的《安魂曲》是西方音乐历史中最为著名的《安魂曲》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结构精炼、风格简约,旋律真挚优美、和声变化丰富,与威尔第以及莫扎特二人创作的《安魂曲》并称为西方音乐史中的三大安魂曲。在这部作品中,福列摈弃了大多数作曲家在创作《安魂曲》时常常着重书写的《审判经》一章,这使得这部《安魂曲》充满了愉悦、喜乐的情感,而没有审判、恐惧的情绪,被誉为“最接近天堂的声音”。本文分析了第一乐章“进台咏与垂怜经”的内容与配器特点,探究了这部作品的配器手法与思路。
关键词:福列 安魂弥撒 祈祷 配器
加布里埃尔·福列 (Gabriel Faure,1845-1924)是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与音乐教育家。在艺术歌曲领域中的创作是其最重要艺术成就之一,写有100余首作品。其中包括两部声乐套曲和三本标题都为“艺术歌曲20首”的单曲集。
福列的艺术歌曲曲调流畅,结构简明匀称,感情含蓄深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法国那种精致、细腻、潇洒、飘逸的风格特征。
在法国近代音乐史上,福雷位于弗朗克、拉罗、圣—桑和杜卡斯、德彪西、拉威尔之间,他是圣桑的学生,后来也做过拉威尔的老师,于是他的音乐趣味不偏不倚,正好处于他们两人之间:曲调秀丽、温和、和声富于色彩,具有典型的法国特色。他被法国各音乐流派普遍敬仰、他性格淳厚,音乐创作恪守传统,风格清新、自然,
福雷的创作领域十分广阔,从歌剧、管弦乐到钢琴小品、他特别偏爱艺术歌曲和合唱音乐,创作了几十部不同类型的合唱作品,例如其中的《拉辛之歌》(1876)、《圣体歌:如此伟大》(1890)等都极为出色,当然,福列最著名的合唱作品就是那部打动了无数人的《安魂弥撒》。
一、《安魂曲》的创作背景
通常人们会认为福雷创作《安魂曲》是为了纪念他死去的父亲,其实1877年左右他就创作了的《libera me》这一段(也就是现在的第六乐章),也许那时福雷就有了创作《安魂曲》的计划,作为一名艺术歌曲大师和具有娴熟的室内乐创作技巧的作曲家,创作一部《安魂曲》想法一定是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特别是他在教堂从事音乐工作近40年,这样的体裁不可能不对他产生任何影响。
1885年和1887年,福雷的双亲相继去世,精神上的巨大打击以及对亲人的追思之情是促使福雷开始创作整部安魂曲的重要动力。
根据现存部分手稿上作曲家亲自加注的日期,大概是1888年1月6日完成第四乐章《慈悲耶稣》、第五乐章《羔羊经》和第七乐章《在天堂》;1月9日写成第一乐章《进台咏·慈悲经》和第三乐章《圣哉经》,在一周内完成了的五个乐章,如果事先没有长时间的构思和准备,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们通常说的第一个版本(只有五个部分)
1888年1月16日,《安魂曲》由福列担任管风琴师与合唱指导,在他任职的巴黎玛德莱教堂的一位建筑师的葬礼上进行了首演。1892年1月28日《安魂曲》在巴黎的圣热尔维教堂作了第二次公演,福雷加进了两段音乐:在1877年就写成的《请拯救我》,和1887年起草、1889年完成的《奉献经》,成为现在的七个乐章。
相比于其他的安魂曲,这部《安魂曲》在配器风格上清新淡雅,纯洁抒情,甚至回避使用任何鼓,很有古代音乐的遗风。这部作品没有使用传统安魂曲的《审判经》一段,而是使用了更加抒情的《天堂经》(In Pardisum),这也是这部作品最为著名的标志之一。
二、第一樂章《进堂咏与垂怜经》(Requiem-Kyrie)解析
管弦乐的齐奏以Molto largo(40)的速度开始,力度在一小节内由ff转为p,接着合唱部分轻声的进入,似缓缓的吟诵,歌词大意为“让他们永恒的安息(Requiem aeternam),让永恒的光照耀他们(et lux perpetua luceat eis)”这部分的音乐如同祈祷,仿佛用歌声在触摸灵魂,音乐的情绪、力度等总是追随着歌词语义进行变化。
曲调的和声平稳有序,节奏完全按照拉丁文唱词的音节节奏进行,吟诵般的歌唱。
接下来速度改为Andante moderato(72),由Tenor唱出“上主,求你赐給他们永恒的安息,并以永恒的光辉照耀他们。”(Requiem aeternam dona eis Domine,et lux perpetua luceat eis),而后是由Soprano唱出“天主,你在锡安(Sion)山上受到赞颂,我要到耶路撒冷向你还愿。”(Te decet hymnus Deus in Sion, et tibi reddetur votum in Jerusalem.),
男高音部分的伴奏织体,以进阶式的递进,表达了虔诚,平静的心态,歌声在祥和、安稳的织体铺垫下,祈祷的意味浓厚。
女高音进入时转为大调,bB大调使得歌声明亮,第一乐句以V级音开始,又回到V级音,充满庄严、神圣的光彩,表达了赞颂的音乐语气。两个分角色的音乐对比(男声祈祷、女声颂扬),流畅生动,衔接自然,充分体现了福列娴熟的创作技法,这和福列大量艺术歌曲创作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然后混声合唱进入以呼喊的语气唱出"求你聆听我的祷告,凡有血肉的都要向你投靠"(exaudi orationem mean, ad te omnis caro veniet.),表达了对主的敬畏之心。最后垂怜经(Kyrie eleison,Christe eleison)以合唱再现了男高音的旋律主题,在反复的吟唱(eleison)中结束了第一乐章。
三、配器特点分析
19世纪浪漫主义开始,器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贝多芬奠定了大型交响乐队的配置与规模,使得音乐作品的交响性、戏剧性大幅度提高,交响音乐在整个浪漫主义时期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那些才华横溢、深具浪漫情怀的大作曲家们,在交响音乐的创作中几乎穷尽了自己的想象力,表达了音乐不用文字就能传达思想与形象的能力。
从配器大师柏辽兹到钢琴之王李斯特、从歌剧大师威尔第到乐剧之王瓦格纳,从协奏曲到交响诗,浪漫主义时期中那些规模宏大,戏剧冲突强烈的音乐作品俯拾皆是,充满了令人着魔的魅力。在福列出现的浪漫主义后期,那些著名的交响乐、歌剧作品已经极具影响力,仿佛难以企及与跨越的高山,横亘在福列的面前,人们似乎已经适应了交响乐宏大的表达方式。
福列是以艺术歌曲的写作见长的,在创作《安魂曲》前,福列大量的艺术歌曲创作已经使他声名鹊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部《安魂曲》无论是在配器还是和声方面的特点都是那么与众不同,福列不但避开了19世纪合唱与乐队规模庞大的传统以及创作上强调戏剧性张力的习惯,而且加强了和声织体的变化,特别是那些结构与织体精巧的卡农乐句使得作品在音乐表达上恰到好处,纯洁真挚,优美动人,福列极好的把握了作曲技法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一乐章《进台咏与垂怜经》曲式结构与配器图表:
1.在第一乐章中,在引子部分,乐队的编配主要以相隔八度的齐奏为主,管乐(只有圆号与巴松)的使用极为克制,营造了一种厚重、简朴的情绪。
2.弦乐与管风琴始终伴随着歌声浅吟低唱,只在间奏或是乐句之间,管乐偶尔出现,似号角引导着歌声。
3.弦乐群中回避了小提琴的使用,乐队整体编制较小,甚至整部作品都没有使用小提琴群(第三乐章为小提琴solo),这使得人声承担了部分的器乐功能。
4.中提琴与大提琴以及贝司的节奏织体与合唱部分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并不仅仅是伴奏、铺垫的作用。
5.和声变化并没有脱离传统的大小调体系,但众多的离调和弦,以及同名大小调之间的转换与游移,使得和声色彩极为丰富。
从这一乐章可以看出,福列在这部作品的配器手法上简约、精炼,用意精巧。弦乐是器乐部分的主体,与合唱部分互为补充,在管乐的使用上则极为克制,回避了小提琴的使用,这使得整部作品几乎没有大的跌宕起伏,避免了音响上的大开大阖,在旋律和声上充满了人性的温暖与重生的喜乐。
1902年,弗雷在给朋友的信中写下了这样的话:“我是这样看待死亡的:它是一场令人欣喜的拯救,是对超越坟墓的幸福的渴望,而不是令人痛苦的经验。”这部作品正是传达了作曲家本人对死亡的独特的看法,作曲家营造了一种安详、温暖的音乐氛围,在他的世界里,死亡是一种快乐的生命历程,既然它表现的是凡人皆有的无奈和宿命,那么我们没有必要对它表示绝望。从这个角度來看,福列舍弃了《审判经》这一段,大胆的突破了原有《安魂曲》的结构形式,是在情理之中,这也是这首《安魂曲》最不同于过去同类作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