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艺术歌曲《向何方》的艺术特色

2014-04-29 18:36刘婷
艺术评鉴 2014年10期

刘婷

摘要: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是舒伯特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艺术歌曲体裁方面的经典名作。本文通过对《美丽的磨坊女》第二首《向何方》进行曲式结构、和声调性布局以及旋律进行的分析,以此来解读这首艺术歌曲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和声分析 调性布局 旋律进行

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一生作有600多首艺术歌曲,被称为“歌曲之王”。其中有三部套曲最为著名,分别为《天鹅之歌》、《冬之旅》、《美丽的磨坊女》。《向何方》是《美丽的磨坊女》中的第二首。

《向何方》这首艺术歌曲意境是第一首的延续。潺潺的溪水与嘹亮的歌声表达了对作曲家刻画的人物对远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向何方》的曲式结构为变化再现的复三部曲式为:

A部分为典型的再现单三部曲式,B部分为乐段结构而A'部分则为并列单三部曲式。典型规整的曲式结构对我们从和声调性布局与旋律进行分析提供了帮助。

以下本人将对《美丽的磨坊女》中第二首《向何方》的藝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旋律进行

在艺术歌曲中旋律线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歌曲乐思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一首艺术歌曲的理解,首先我们应当从其旋律进行来分析。《向何方》这首艺术歌曲就旋律进行而言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半音化的旋律进行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大都为民歌性和叙事曲型,还有一些歌曲带有一定的戏剧性,半音化的手法经常使用在其中作为对情景的描绘和表现。在《向何方》中,无论是在旋律声部还是钢琴伴奏声部都出现许多上行抑或是下行的半音阶旋律进行。

谱例1是乐曲的第37到第39小节。旋律声部与钢琴伴奏声部圆圈圈的音都为半音阶上行旋律进行。半音化的旋律进行直接影响音乐的乐句性格。钢琴伴奏声部的旋律进行表现着潺潺小溪的流水声,而旋律声部的旋律半音化进行将人物对于小溪歌唱的陶醉感更为鲜明地表现。对于演唱者演唱此乐句时较好的运用半音化进行的倾向性可以更好的表达作曲家的乐思。

(二)持续音的运用

持续音一般都是以和弦音开始,并以和弦音结束。欧洲古典音乐中最为常见的是稳定的主持续音和较为稳定的属持续音。在这首艺术歌曲中,持续音的运用较为频繁。

谱例2是《向何方》的开始部分,调性为G大调。舒伯特连续三小节使用主持续音,其目的是稳定作品的调性。旋律声部以开始就出现属持续音,明确G大调的调性色彩;钢琴声部的左手声部一直持续属持续音与主持续音的进行,是一个乐曲故事背景的铺垫,配合高声部似溪水流淌的声音给歌曲创造出一种悠然舒适的背景。持续音在这里的运用既在歌曲开始便阐明调性,又对整个歌曲的背景色彩进行重要的铺垫。

对于歌曲旋律的分析可以时演唱者直观地理解旋律起伏所带来的情感色彩的起伏,不同的旋律进行方式蕴含的情感色彩是有区别的。对于旋律进行的分析是有必要的。

二、和声分析

和声是一首乐曲的重要部分之一,细致的和声分析与总结对每一个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帮助。这首乐曲的和声较为清晰,基本都为属功能和弦向主功能和弦的进行。但其中也不乏有许多和声现象,比如说和弦外音的出现、副属和弦的运用。

(一)和弦外音的运用

在大小调和声体系中,音的纵向结合,凡不能按三度叠置关系纳入正常和弦结构的音,都属于和弦外音。但和弦外音是多声部音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声学新编》中提到“和声中运用和弦外音,可以避免和弦运用的忙乱、繁杂,从而突出旋律的作用;可以对声部进行装饰,使声部进行的线条流畅、活跃;能带来和弦本身所不能产生的某些新的音响、色彩和紧张度。”

在这首艺术歌曲中也出现了许多这样的和弦外音。

谱例3是乐曲的第49小节,乐句为e小调。调中的V7和弦应当是B-#D-#F-A,而旋律中出现的G音在横向旋律中为经过音,从纵向和声中则为和弦外音。G音的出现是旋律声部进行的线条更为平滑流畅,使演唱者在演唱使更为舒服。

谱例就4是乐曲第70与71小节,乐句为G大调。第71小节中G大调二级的和弦应当是A-C-E-G,而旋律声部的B音则为和弦外音。而B音对于70小节的旋律声部来说,应当是圆圈中音的延留音。这种既为前一小节的延留音,又是和弦外音,使旋律的进行出现一定的波动,更具有音乐性。

和弦外音的运用还有许多种体现的形式,例如辅助音、倚音、先现音、助音等等。不同的和弦外音的运用对旋律的进行有不同的效果,也对和弦与旋律的进行起到“铺路架桥”的作用。

(二)副属和弦的运用

副属和弦,顾名思义是副和弦的属和弦。副属和弦向临时主和弦的解决产生的音乐效果比属和弦向主和弦解决的倾向性更为强烈,常用于音乐片段。在《向何方》这首艺术歌曲里,副属和弦的运用也较为广泛。

这个乐句看似a小调的导和弦到主和弦,属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但对于乐曲主调来看确是副属和弦的进行。这是乐曲的第12-14小节,乐句为G大调。第12小节为II级音为临时主和弦的VII级和弦,也是a和声小调的导和弦。导和弦向主和弦解决的倾向性比较强烈,第13小节是II级和弦,这是一个典型的副属和弦现象。之后又出现的V/II级和弦,进行到第14小节的II级和弦。连续两次的副属和弦进行使旋律与和声进行倾向性加强。

和声进行中出现的类型还很多,针对一首歌曲的和声进行详细地分析无论对演唱者,还是演奏者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进程”。

三、调性布局

调性是多声部音乐的灵魂,音乐作品中调性的确立与发展是其基本框架,调性布局的基本形态可以看出不同作曲家特有的创作风格。而对于艺术歌曲中,调性对于歌曲中塑造的音乐人物与性格有很大的作用。我们从作品整体调性布局与局部调性处理来分析艺术歌曲《向何方》。

(一)整体调性布局

调性布局是指在音乐进行过程中调性发展的程序,也就是调性的呈示与发展变化的整体安排。整体调性布局对艺术歌曲整体风格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艺术歌曲《向何方》中,整体的调性为G大调,明亮活泼的大调调性表达出歌曲的主要基调。在有情绪变化和意境转折的地方往往都伴随着调性的偏离与转换,乐曲中间有转入e小调与D大调,最终回归主调。整体的调性布局为表达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铺垫。

(二)局部调性处理

對于整体调性布局分析之后应当对于局部调性处理进行较为详细的归纳。对于局部调性处理的归纳对于演唱者分析人物性格和其情绪变化都有很大的帮助。在艺术歌曲《向何方》中舒伯特对于局部调性处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离调

离调是对主调稳定性的局部背离和对主调中心的暂时性迁移,它的运用使调性的陈述在音乐进行中更加丰富与生动。在这首艺术歌曲中离调的运用较为频繁,因为在之前副属和弦的解释中已举例说明,这里就不多做解释了。

2.转调

在调性关系中有近关系转调与远关系转调。在转调是一般情况下都应有共同和弦,其共同和弦可以是自然和弦、变和、副属和弦等形式。在这首艺术歌曲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谱例6

这是乐曲中第26和27小节。在第26小节中是G大调的V级和弦也同样是近关系大调D大调中的I级和弦,之后旋律就变为D大调。乐曲的感情色彩也进入了小高潮。之后在D大调中进入整体结构的B部分。在这首歌曲中近关系转调的现象还是存在的,丰富的调性布局使得歌曲色彩多变、情感起伏、具有音乐性。

四、结语

舒伯特的音乐朴素自然,和声上巧妙的运用和弦外音,调式上大小调交替进行,音乐充满戏剧性。音乐内容很多被认为是自传性的,正如他自己说的:“我的作品之所以存在,是由于我对生活的理解和我生活的苦难”。

参考文献:

[1]李严欢.“歌曲之王”与《美丽的磨坊女》[J].沪港经济,2010,(07). [2]邵萍.解读舒伯特艺术歌曲[J].艺术百家,2006,(04).

[3]李丛慧.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J].理论界,2007,(09).

[4]宋丹,单涛.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房女》中三首艺术歌曲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02).

[5]板俊荣.浅谈舒伯特三部声乐套曲中的调性布局与局部的调性变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2,(03).

[6]马轶婕.浅谈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磨坊女》的钢琴伴奏及音乐表现意义[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