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依
【摘要】河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隆起地带,自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许多经济指标仍居中下游水平。河南省经济实力的提升有助于推进中国经济总体均衡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因此,对河南省经济竞争力的现状和提升对策进行深入的分析,有着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与浙江省有关经济指标的比较研究,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现状,对河南省经济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发展河南省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 经济竞争力 产业结构
一、河南省各城市发展现状概述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全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10543万人,2012年城镇化率42.4%,生产总值29599.31亿元,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五位,是新兴的经济大省。河南省下辖18个省辖市,现将其划分为河南中部、河南西南部、河南北部、黄淮经济区四个地区进行分析。
(一)河南中部地区
河南中部地区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九个城市。郑州市是河南省会城市,主要产业为交通运输业、汽车工业、铝工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以及食品工业。
洛阳市、开封市以装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旅游服务业为经济支撑。新乡市经济基础薄弱,现发展四大产业(电池及电动车产业、生物医药业、现代煤化工业、电子信息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焦作市、平顶山市作为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地,重工业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漯河市是河南省食品工业基地市,食品加工工业为全市经济支撑点。济源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钢铁、煤炭、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已形成钢铁、铅锌、化工、机电、建材五大支柱产业。
(二)河南西南部地区
河南西南部地区包括三门峡市和南阳市。三门峡市主要产业为煤化工业、铝工业、黄金产业、林果加工业、旅游业。南阳市素有“中州粮仓”之称,现主要产业为光电产业、生物能源产业、食品加工业。因交通不便,南阳市经济竞争力增长缓慢。
(三)河南北部地区
河南北部地区包括安阳、鹤壁、濮阳。安阳市是河南省重要的工业基地,现已形成钢铁、电子、机械、电力、轻纺、烟草为主的工业体系。鹤壁市人口较少,经济发展落后,主要产业为机械制造业、纺织工业、农业、渔业。濮阳市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河南省粮棉主产区和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
(四)黄淮经济区
黄淮地区包括驻马店、商丘、周口、信阳。该地区总体来说,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以农林业、轻工业为主,现阶段需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提高区域竞争力。
河南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以郑州等中原城市群城市为主的中部地区发展水平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河南省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河南省经济竞争力水平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省生产总值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五位,经济增长取得了“质”与“量”的飞跃。但河南省多项经济指标仍处于全国中下游,经济软实力亟待提高。
浙江省作为经济发达的沿海对外开放省份,工业基础良好,产业结构均衡。尽管其生产总值仅居全国第四位,却与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本质的区别。下面通过河南省与浙江省各项经济指标的比较研究,分析河南省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探讨经济总体竞争力水平。
(一)河南省经济总量分析
GDP及人均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浙江省与河南省2012年GDP分别为34665亿元、29599亿元,人均GDP分别为49791元、23398元。河南省人均GDP较低,不及浙江省二分之一,且GDP与人均GDP增速缓慢。
(二)河南省经济结构分析
经济总量的扩张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根据“配弟一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1.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与浙江省相比,河南省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是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实力不强,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
第一产业中农、林、牧、副、渔五大产业构成明显偏重于农业,林、牧、副、渔产业发展相对较慢。河南省农业偏重于传统种植业,新型高效农业比重较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尚未得到大规模推广。
河南省第二产业内部层次不高。河南省能源、原材料工业(包括煤炭、钢铁、石油、化工四大河南省传统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前7位均为传统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49.9%。高新技术产业(如汽车制造业、通信软件设备制造业等)与浙江省差距较大。
河南省第三产业内部也存在结构问题。新兴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与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河南省的第三产业仍局限于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这四大传统服务业,代表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业、信息传输与计算机服务业比重极低。
2.河南省三次产业就业比重不合理。从劳动力就业结构分析,河南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严重偏高,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过低。根据人口流动理论中的拉尼斯-费景汉模型,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包括伪装失业者)逐渐向城市地区转移,进入工业、服务业的工作领域。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不仅影响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阻碍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就业结构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3.河南省产品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河南省产品结构整体层次偏低,主要问题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产品结构层次偏低导致供需结构性失衡。河南省工业品产出大多属于附加值不高的资源类、粗加工产品,产品产能严重过剩,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高关联度的产品较少,主要依赖外部供给。
二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产品节能降耗压力大。
河南省多数工业品消耗能源、原材料较多,生产工艺距低碳环保的要求差距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大,资源优势尚未转变为经济优势。
(三)河南省科研贡献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进步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的核心因素。R&D活动是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2012年,河南省的R&D经费投入力度远低于浙江省,甚至不足浙江省的二分之一,与产品创新直接相关的试验开发部分的经费支出更是远远落后于浙江省。这反映出河南省对科研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作为产品开发的主体,缺乏研发和创新的市场动力。R&D投入的不足是导致河南省产品创新能力差,产品结构失衡的主因。
(四)河南省城市化水平分析
城市是较大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中心。大城市具有向周边地区辐射扩散的功能,对带动中小城市和周边城镇的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重要的贡献。
河南省城市化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省辖市面积较大,省辖市范围内(除市区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集聚效应较差,难以达到设立县级市的标准,因此县级市的数量少,对周边城镇的经济带动效应十分有限。
三、河南省经济竞争力落后的原因
河南省与浙江省虽在生产总值排名上仅差一位,两省的经济竞争力水平却有着本质的差别。河南省不仅在人均GDP上落后于浙江省,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科研软实力、城镇化水平等方面都与浙江省有很大差距。下面对河南省经济竞争力落后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思想观念陈旧
河南省内多山、地形复杂,多地交通不便。民众观念保守、市场意识淡漠,缺少开拓精神和风险意识。这是制约河南省由计划经济顺利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文化诱因,从根本上影响着河南省经济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落后
河南省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比重虽然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主要是机械、冶金、纺织等传统产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低,产值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等高新技术服务业则增长缓慢。落后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形成阻碍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
(三)科技教育发展缓慢,科技水平与人力资源素质较低
河南省的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横向比较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科技与人力资源均低于全国水平,制约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四)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效应差
河南省城市化发展滞后,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城市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效应微弱。河南省虽也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构想,但因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尤其是郑州市作为省会城市,并未起到全省发展龙头的作用,河南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还很微弱。
四、提升河南省经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下面给出提升河南省经济竞争力的四点建议,使河南省在成为经济大省的同时,经济软实力也走在全国前列,成为经济强省。
(一)促进两大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协调经济发展
在促进河南省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战略研究中,必须树立“整体发展”的观念,统筹各市、县之间的产业,促进各大城市直至河南省域竞争力的提升。政府应该根据各市的产业特点和发展优势,加强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改变全省产业雷同、产品类似的竞争劣势,从全省的层面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有利发展环境
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是影响河南省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首先,统筹协调全省各市,加大交通、通讯的建设,实现信息沟通的高效发展。其次,加大对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黄淮经济区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三)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竞争力
河南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全省粮食产量10年来位居全国之首。延伸农产品深加工链条,通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食品、精加工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小产品、优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对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铝业、煤炭、钢铁基地,政府应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电子信息等产业,实现工业的信息化、科技化。对于成长性高、发展前景好、关联效应强的产业重点支持,重点发展新兴工业。
第三产业是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金融业、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各市政府应该以健全金融体系、培育金融市场、加快金融创新、优化金融环境为重点,为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四)大力发展科学研究,改善省域软实力
第一,加大教育支出投入力度,建立高校发展规划,创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第二,“产学研”相结合,积极推动智力资源、科技资源与经济资源的融合。第三,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交流,通过建立开放型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机制,为全省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五、结束语
2004年,以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为目的的“中部崛起”战略正式提出,相关的政策支持为中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核心省份,地理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丰富,是全国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经济大省。如今,全国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原崛起”的全貌正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正确认识和评价河南省经济竞争力的现状和潜力,有针对性地为提升河南省综合竞争力提供对策建议,我们相信,河南省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未来,能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河南省的经济竞争力水平也将进入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
[2]孙海鸣,张学良.域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郭明.龙江省发展城区经济的思考,理论探讨,2010(4),第80-83页.
[4]金怀玉,韩兆洲.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统计与决策,2009,6.
[5]郭亚军.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