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现状与发展探究古

2014-04-29 00:44范建丽
现代教育技术 2014年2期
关键词:建设现状发展策略

范建丽

摘要: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受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影响及“淘课族”的促动,以国家精品课程为基础,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在此,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深刻理解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目的,对其建设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可行性解决策略,以期推进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2—0084—08【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4.02.012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顺应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促使各高校进一步开放学习资源,为终身教育开辟新途径。

一 启动背景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组成部分,是以政府主导,以高校为建设主体,由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通过社会力量参与推广的网络视频课程。它由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组成,以高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以期在MOOC时代打造中国特色的大学公开课。教育部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在“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及网易免费公开展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启动预示着一个更加个性化、全民化教育新时代的到来。

1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育部2003年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至2010年“共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693门,网络教育160门。”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成功遴选出了一大批高校优质课程,为知识的后续传播与重组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启动精品视频公开课,并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形式上网展示。

2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兴起,引领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潮流

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教育资源传递的时空限制,促使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兴起。开放教育资源(OER)建设始于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展的“开放课件”项目,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将其发展成“开放教育资源”。2008年,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CWC)成立,全球25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入此行列。到目前,MIT公开发布了33个系别超过2000门课程的材料,而OCWC也开放了超过1.3万门课程。2010年11月,网易公司实施“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陆续推出世界知名学府的公开课,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了冲击与挑战,很多高校和教育机构加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潮流中。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一次激烈碰撞,势必将中国的开放教育推向历史高峰。

3 “淘课族”队伍壮大,“淘课”运动盛行

世界知名高校纷纷在网上开课,并提供课堂实录的下载,满足人们的求知欲,于是“淘课族”迅速蹿起,引领“淘课”风潮。2010年初YYeTs(人人影视)字幕组介入制作中文字幕,降低了国外课程信息的学术门槛,致使“淘课”风影响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淘课”一族无需花钱,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各种文化盛宴。而在国内,

“淘课”资源还是少之又少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满足了“淘课族”多样化的需求,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淘课”新平台。

二 建设目的

自2011年11月9日,由北大、清华等18所知名大学建设的首批2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至今,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一批批地建设、上线,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明确建设目的才能使其走上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1 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高校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地,具有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内在优势。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国内众多知名高校精心挑选建设的优质课程,涵盖传统文化、科学前沿、社会热点等各领域的知识,通过网络向社会免费开放,充分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这一举措拉近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受众的学习兴趣,使我们的优势学科、优质教育成果能够与大众分享,使教育逐步向着开放、高效、公平、公开的方向发展,利于国民文化综合素养的提高。

2 满足受众群体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随着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知识共享、学习参与等理念的推广,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已深入人心,社会群体的学习形态变得日益多元化,表现为学习需求社会化,学习选择个性化,学习手段信息化,学习过程终身化。面对此机遇教育部推出视频公开课,以满足学习者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为培养社会群体终身学习习惯,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持。

3 影响并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大学视频公开课项目将大学课程推向市场,服务于社会大众,并接受其评价,势必对高校本身及其师生产生影响。首先,促使高校转变教育理念,加快资源共享。各高校为了树立自身品牌形象,精心遴选、用心建设,推出名师名课,相互学习借鉴,加快教学及课程改革,打破资源壁垒,积极共享。其次,激励教师提高能力,争相示范教学。教师们通过此平台进行对比和反省,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力争展示更优质教学活动,引领示范。最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创新思维。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视频公开课的授课方式更加鲜活化、个性化,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自主解决问题,由被动接受教学变成主动学习。

三 建设现状

截至2013年8月,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已建成和在建的课程总数为496门(包括专业导论类课程27门),已上线课程十五批310门,已发布视频2207讲,待发布视频120讲(来自39门上线课程),其中244门课程经展示后社会反响良好,已被教育部授予“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为了推动视频公开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亟需对已上线的视频公开课进行梳理,深入分析课程现状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其未来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

1 现状分析

通过对“爱课程”网上的视频公开课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各表,统计时间为2013年8月20日,需进行抽样统计时采用的是随机抽样法。

(1)课程门类分布情况。从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视频公开课门类齐全,分布不均衡。工学、理学、文学位列前三,经济学、教育学课程门数最少,农学和哲学其次,艺术学、法学、历史学等课程数也低于26门的平均水平。总体来说,理工科类课程偏多,人文社科类课程偏少,与国家级精品课程学科分类体系覆盖状况如出一辙,只在农学和经济学存在些微出入(具体数据见参考文献)。这说明视频公开课建设是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遴选加工的,根据受众所需新开辟课程极少。

(2)课程播放情况。统计显示,310门课程共播放466.76万次,平均播放次数较多的四类课程为管理学、理学、文学和哲学,最少的是医学、工学和教育学,见表1。表2中所列热播课程中,管理学4门,理学3门,文学和哲学各2门,反应了人们对人文社科类课程关注度高于理工科类课程。由热播课程名称可见,人们更加关注能够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提高个人生活能力和质量的课程,而非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唯一1门工学课程也是与兴趣爱好相关。

(3)承建学校情况。310门视频公开课分别由144所大学建设,其中浙江大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等27所“985”、“211”工程学校共建设视频公开课149门,占课程总数的48.1%,其余课程也被重点一本高校所瓜分,这是精品视频公开课决策导向的结果,集中体现了知名学府雄厚的资源优势。

(4)主讲教师情况。在553位主讲教师中,教授430人,占总人数的77.8%,副教授90人,占16.3%,讲师24人,院士6人,研究员2人,工程师1人。受晕轮效应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职称高的教师讲课一定好,倾向于推出他们的课程。课程主讲人数方面,1人主讲的课程201门,占课程总数的64.8%,2人主讲的课程38门,3人主讲的课程39门,5人及以上主讲的课程21门。绝大多数教师倾向于独立完成整个课程的讲授,这样可以建立知识点的相互联系,注意前后呼应,多人主讲一门课程,容易割裂知识的内在联系,影响其连贯性。

(5)课程讲数安排情况。310门课程共2327讲,每门课程平均约7讲,其中最长20讲,即《中华文化20讲》,最短3讲,即《千古名月》和《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少于5讲的课程有12门。通过表3我们知道讲数为6~10讲的课程最多,11讲以上的课程仅有34门。视频公开课的受众定位决定了其课程为提高社会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大众化课程,此类课程短小为宜。

(6)课程时间安排情况。通过随机抽样法从310门课程中抽取166门课程作为样本,统计得出每讲平均时长约为39分钟,平均时长最长的课程是《污水处理新理论与新技术》,每讲约52分钟,平均时长最短的课程是《巨人的足迹——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每讲约27分钟。每讲均长在35~44分钟的课程最多,每讲均长低于30分钟和高于50分钟的课程只有9门,占样本总数的5.4%,具体见表4所示。总体来说,课程讲数和视频时长基本符合视频公开课“每门课程至少5讲,每讲时长30~50分钟”的建设要求。

(7)录制环境情况。经统计,共168门课程在多媒体教室录制,占课程总数的54.2%,94门课程在自制摄影棚或专业摄影棚录制,占30.3%,48门课程在礼堂或会议室录制,占15.5%,除多媒体教室以外的其它录制场所都毫无例外地被精心布置和装饰过。多媒体教室的环境及配置基本符合视频公开课拍摄要求,方便、自然,是大多数学校的首选拍摄场地;自制摄影棚或专业摄影棚拍摄效果好,适用于一些特殊课程的拍摄。

2 存在问题

(1)宣传不到位,播放率低,受众面小。310门课程共播放466.76万次,平均每门课程播放1.5万次,其中32门课程播放次数低于1千次。此播放率,相对于十几亿人口、几千万在校大学生而言,相对我国呼吁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国情而言,显得不尽如人意。实际上,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建设还仅局限在一些知名高校和重点高校,学习者的范围也只是个别社会群体,大多数社会人员还不知道它的存在。视频课程在爱课程网和网易平台几乎同时同步发布,中国网络电视台发布时间略微滞后,但爱课程网和中国网络电视台上公开课帖子数量相对于网易平台较少。究其原因,发现前两个平台为新建平台,用户基础少,宣传做的少,知名度低。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视频公开课,扩大受益面,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课程平台的知名度。

(2)课程分布不合理,无视大众需求。上线课程中工、理、医学课程几乎占了半个江山,但就播放率而言,医学和工学却排在最后。排名靠前的管理学、哲学这类故事性、文字性较强的学科,内容贴近生活,举例生动形象,更容易让学习者产生兴趣。工学课程建设最多,可排名前13的课程中仅有1门学课程,还属大众化课程,跟专业相关不大。工程技术类课程访问人数少,播放率不高的原因是,此类课程比较抽象和枯燥,内容专业性较强,有的课程过于小众不符合大众需求。视频公开课应调整课程布局,很好地捕捉受众心理,激发其好奇心和观赏心。

(3)教学内容设计不到位,泛而不精。教育部文件规定“每门课程至少5讲,每讲时长30~50分钟。要求内容完整,分专题呈现。每一讲为一专题,专题内容尽量独立,又要保证整个课程的系列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对照要求,课程内容缺少设计,首先表现为34门课程讲数太多,超过10讲;有的课程每讲平均时长过长,超过50分钟。其次,部分课程知识点凌乱,缺乏条理性;个别课程每讲之间缺少衔接,知识过于孤立,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有的课程内容太泛,没有深入研究,提取精髓;还有的课程内容直接照搬教材,缺少个人思想,没有创新性。最后是部分课程授课教师太多,教师讲授水准差异太大。

(4)授课形式单一,互动不够。第一,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教师大都以灌输的方式讲解教学内容,课堂上多以呈现知识为主,学生则完全被动接受知识。第二,部分教师表情单调无变化,甚至是面无表情;有的教师表情过于严肃,语言不生动;大部分教师缺少肢体语言,课堂气氛呆板,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学活动设计缺失,师生少有互动。课堂上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缺少学生思考及与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忽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大部分主讲教师对学习者网上提问疏于回复。第四,刻意安排痕迹明显。授课过程都是提前演练好的,预先安排固定的学生上课,指定的学生回答设计好的问题,主讲教师掌握着一堂课的内容和节奏,随堂的自由发挥较少,缺少了自然的感觉。

(5)过度重视名校名师效应,挫伤部分高校和教师积极性。开课学校多为名校,只有浙江科技学院等4所省属二本院校。主讲教师大多是我国知名学者、大牌教授,只有《走近法律》和《化工生产自动化》2门课程由讲师主讲。注重名师名课效应在启动初期固然重要,有助于打开知名度,但要持续长效发展,就不能一味地迷信名牌效应。有些高校虽不是一流大学,但拥有地方特色课程,应当鼓励其开放优质课程资源,扩大共享度,弘扬中华文化。由于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较为普遍,教师职称与教学水平并不完全对等。对于教学经验丰富,上课效果好、受到学生喜爱的教师和课程,我们需要大力挖掘,不能因为职称低、知名度不高就剥夺这些教师展现教学风采的机会,应将其受欢迎的课程建设成为开放课程,供所有学习者共享。

(6)学习资源共享不彻底。由于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版权保护政策,学习者无法下载授课视频,不利于学习者的移动学习。网站没有提供配套的学习文件,如讲义、PPT课件,相应的参考文献和资料等,不利于学习者的深入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公开课资源的进一步传播,必将限制视频公开课的发展。

四 发展策略

1 明确受众范围,加大宣传力度

精品视频公开课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我们根据学习目的不同将受众划分为学生、企业员工、生活技能学习者、考试者等类型。其中学生是为了加强某些课程的课下学习,企业员工希望获得某些企业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等,生活技能学习者是为获得化妆、做菜、种花、健身养生等技巧,考试者希望接受专业培训来通过某些考试。

针对课程播放率低的问题应该提高社会认识度、平台知名度和受众认可度,根据受众类型多元化的特点,宣传方式具有以下三种:一是通过政府渠道出台政策进行宣传。从国家到地方,从教育部到教育厅,从政府到学校,从学校到社区,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举行相关讲座等,提高社会大众认识度。二是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宣传。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媒体、网络传媒(包括政府网站、校园网站、门户热门网站等)等媒介向大众宣传,扩大课程知名度和收看率。三是通过学习者的相互推荐进行宣传。教师可以借助视频公开课进行教学,向学生推介相关课程。应鼓励学生之间、社会群体之间、同行之间互相推荐优质课程,以此扩大视频公开课的影响力。

2 多方联动,合理规划课程结构

李德芳指出,“我们的课程过分注重系统的学科知识,与时代、社会和技术、科技理念发展的衔接还很不够,而国外名校则更注重学术前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网络公开课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众化课程,包括反应我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的课程、技术技能普及类课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课程,这些课程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素质及生活能力。另一类是专业课程,指某一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或相关领域的知识,才能自主学习。从前文分析中可以看出,视频公开课的学习者热心于修心养性、生活技能技巧方面的课程,而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医学、工学类课程敬而远之。这就告诉我们课程设置要把握受众心理,找准他们的兴趣点,建设能够切实地提高受众的知识面和科学素养的课程,避免某些课程上线后无人问津,造成资源的浪费。

课程受众的多元化决定了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2013年新增了专业导论类和就业指导类课程,这两类课程适合于在校大学生,属分众课程。为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促成视频公开课更为科学、合理的布局,营造其可持续发展环境,我们应该形成政府、高校、企业、社区等多方联合,共建共享机制(如图1所示)。高校通过与企业和社区合作,可以实时实地了解受众所需,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建设。其优势在于:第一,对于工程技术类和自然科学类的一些课程,高校的理论研究强,企业的实践经验多,二者联合共同建设视频公开课程,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工科课程播放率不高的局面有望改善。第二,对于人文社科类课程,社区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二三十年的社区教育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课程资源,高校与社区互动、合作,以期推出关乎社会大众切身利益的大众化课程。此共建模式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主体负责课程建设,以满足高校、企业、社区需要为主要任务,以互利共赢为目的,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推动视频公开课健康持续发展。

3 以人为本,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提高视频公开课质量的关键是进行周密细致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以满足受众的需求为前提,从选题、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后期整合都要进行精心设计。

(1)选题要贴近大众生活。首先,选题要大众化,过于小众的专业性较强的课题不要选;目标群体要明确,考虑到课程是面向社会公众,未来会扩大到世界公民,应选择贴近民众生活、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适普性课程;由于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了满足受众对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选题要跟进时代发展,关注新领域、新学科及边缘学科等。其次,课程命名要突破传统,追求新意,贴近生活。如热播的《心理学与生活》、《自然地理与人类环境》、《石文化与宝玉石鉴赏》《茶文化与茶健康》、《老子的人生智慧》等课程,名称均与传统大学课程名称不同,流露出生活及艺术的气息,备受学习者青睐。

(2)教学内容设计要合情合理。第一,围绕选题设计教学内容,统一规划,注重整体,开头有课程概述,结尾有课程总结,以便学习者把握课程整体结构。第二,教学内容要体现科学性、规范性、特色性,知识点要系统、全面,既要注重知识原有的逻辑,又要勇于创新,还要跟得上学科发展步伐,保证所授知识的前沿性。第三,鉴于视频公开课多层次、多水平的受众特点,教学设计要顾全大局,知识点的安排要有深有浅、张弛有度,充分体现其适普性的特点。最后,考虑到视频公开课自主学习和移动学习的特点,教学内容要精练,讲数不易太多,每讲时间不易过长。

(3)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好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展示,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对于通过网络传播的视频公开课而言,教学方法的设计更为重要。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个性特色,避免千人一面的授课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由联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留给思考空间,启发其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要善于借助团队的力量。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是系统工程,单靠主讲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各承建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成立相应的建设团队,保证课程质量,如教学团队、课件制作团队、拍摄及后期制作团队等。

4 完善学习支持平台

如今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学习趋势,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应该为移动学习打开方便之门。除了提供授课视频,建议附上配套的授课课件、授课教案、参考文献等资料共学习者下载。现有的视频公开课设有“课堂互动”板块,但学习者参与性并不高,就连几门热播课程也很少有人参与课堂互动。可以采取积分的形式鼓励学习者参与课堂互动,设置积分标准,根据参与程度给予相应的积分,学习者可以凭积分下载相应的学习资料。此外,应建立多种交互渠道,方便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线上线下互动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提高学习效果。

5 建立健全管理服务及社会评价体系

管理出效益,在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管理方面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审查监督制度,政府、高校、教师、学习者之间相互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课程及时更新,以便学习者能及时跟进学习;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探讨提升视频课程质量,提高公众满意度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激励机制,对于上线效果好,深受大众喜爱的课程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和保护教师和团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对于上线后无人问津的课程,给予限期整改或下线处理,为优质资源释放空间,提高视频课程整体水平;做好后期服务,视频公开课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他们是直接受益者,取得他们的满意,才是发展之道。

重视评价体系的建立。建议对视频公开课实施发展性评价,评价者为专家和受众群体,评价对象包括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播放效果,尤其注重对视频课程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的评价,定期对网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把握视频公开课发展的动态及规律,为其后续健康发展寻求实践及理论依据。

五 结语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将我国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推向社会,与大众共享,延伸了大学的教化功能,实现了教学效益最大化,开辟了我国开放教育运动的新起点,为实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奠定基础。作为新生事物,视频公开课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把握受众所需,抓好课程质量,做好后期服务,视频公开课必将拥有持久的生命力,最终走向世界,为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朋娇,田金玲,姜强.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1):86-92.

[2]沈丽燕,赵爱军,董榕.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发展看中国开放教育新阶段[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62-67.

[3]OER开放教育资源的新进展和发展方向[OL].

[4]OCWC简介[OL].

[5]龚祥国.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2,(8):30-34.

[6]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Z].教高司函[2012]11号文件.

[7]周子明,许宏年.对国内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4):31 32.

[8]胡颢琛,郭清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s1):111-114.

[9]淘课不逃课[OL].

[10]苏江召.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应多元化[N].教育时报,2012-12-21(3).

猜你喜欢
建设现状发展策略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的实践应用探析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经管类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共享探索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沈阳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建设现状研究
当前普通高中体育师资队伍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