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红 金炳尧
摘要: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和运行机制的要求,结合影像类实验室的专业特殊性,浙江师范大学信息传播中心制定了一系列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研发了一套信息化开放管理平台,建设了一批开放共享实验室,发挥了实验室和设备的最大效益,成果显著。
关键词:实验室开放;共享;影像传播;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4)02—0120—07【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4.02.017
引言
从古至今,信息的交流都非常重要,从远古时代的肢体语言传播到古代鸿雁飞鸽烽火驿站的信息传播,再到现在以互联网为信息主要载体。科技的进步使信息传播的内容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当今信息传播主要以多媒体形式,呈现方式包括文本、视频、音频、图片等等,影像信息越来越占据信息的主流。影像质量的高低来源于专业影像人才的培养,专业影像人才的主要输出单位是高校。影像技术以创意性和实践性为主,所以其影像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高校实践环节的培养,而实践环节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室开放管理是实践环节顺利开展的关键,对影像人才的培养起着重大作用。在国外,所有实验室均对学生和社会全面开放,已形成了较为成熟和规范的管理机制。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先后出台了实验室开放的管理规定,从实施效果看,实验室的开放有利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并能充分发挥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的效益。
浙江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国家级示范中心,设有影像类实验室9个,包括大洋广播级非编实验室1个,普通非编实验室1个、线性编辑实验室1个、摄影实验室1个、音频实验室1个、常规媒体实验室1个、录音室2个、400平方演播厅1个,还有信息传播实践基地7个,工作室8个,有摄像机60余台,相机80余台,实验室配置齐全,实验设备数量充足。近年来,我中心建立和完善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保障了实验室开放的顺利开展;自行研发了一系列实验室开放共享管理系统,实现开放管理的网络化、简洁化;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基本建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互通,课内与课外互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兼容”的实验教学环境。实验室开放模式发挥了实验室和设备的最大效益,运行效果良好,深受师生好评,成果显著。
一 立体化、信息化、特色化的实验室开放共享管理模式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高校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所有实验室都要向学生开放,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和运行机制。”原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政协会议中建议高校实验室应向全社会开放。实验室全面开放,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实验室开放不仅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中心在“开放式”实验教学理念引领下,为学生信息传播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搭建了一个开放共享的实验、实践平台。
1 立体化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
影像类课程需要学生创造性与技术性相结合,尤其需要实践环节的强有力支持,而实验室是创作的主要场所。中心主要为教育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文化产业管理、广告学、戏剧影视文学、艺术设计等专业课程提供实践教学环节服务。由于专业要求不同,对影像类实验室使用需求也不同,时间上也很难统一。中心影像类实验室在完成计划内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设施条件等资源,以多种形式面向校内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资源的效益。
(1)实验室开放形式
定时开放:为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实验、实践活动,中心在保障实验教学的前提下,定时开放相关实验室。每周中心网站公布相关实验室具体开放时间,学生自由选择时间,携带校园一卡通到需要实验室做实验。
预约开放:为充分发挥示范中心的服务功能,切实提高中心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更方便广大师生进行实验,中心实验室提供预约开放服务。师生登录中心实验室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根据需要进行网上实验室预约,预约成功后授予校园一卡通权限,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门禁系统刷卡进入实验室学习。
(2)实验室开放类型
教学计划内实验开放:实验内容为教学计划内,因受教学时间限制,学生无法在教学计划安排的时间内完成,需要在其他时间进行实验,学生可根据各自实验项目实际情况,提前预约实验,并按预约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
教学计划外实验开放:实验内容为教学计划外,学生为了教学计划内实验的延续和提高,可根据实验项目情况,提前预约实验室,并按预约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
创新实践开放:充分发挥教师对影像作品创作、项目研究的指导作用,中心向相关专业学生以项目申报形式开放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创新实践工作室根据学生不同层次和要求,提供开放内容,同时鼓励自带课题进实验室。
面向社会开放:中心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信息传播优势,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为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机会,面向社会预约开放实验室。中心与校新闻中心、金华电视台、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合作共同制作节目,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影像传播实践创作中。
(3)设备开放管理
影像设备是实践环节的重要工具,中心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利用率,使学生能更方便使用设备,对部分可移动设备进行开放管理,包括摄像机、照相机、扫描仪、笔记本电脑、便携投影机等。在首先满足教学情况下,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学科竞赛、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以及教师教学科研提供开放服务。影像中心专门开设了一个影像设备出借室,将所有外借设备都集中归类管理,全天候有人值班,师生可随时来借用归还设备,延长了借用时间,简化了借用流程a同时为了保障教学设备共享化,学生可凭校园一卡通、学生证或身份证借用所需设备。
2 信息化、智能化的实验室开放共享平台
实验室实行开放式运行管理制度,做到了时间、内容、设备上立体化开放。同时中心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关要求,自行开发实验室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设备综合管理系统和实验教学支持平台等。实现了实验室开放的网络预约、审核及登记功能,以及设备网络查询、借用申请及审核过程,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开放,简化了实验室审批手续和设备借用流程,提高了实验室的规模效益和设备使用率,有效提升了实验室设备整体使用效能。
(1)实验室教学信息管理系统
中心开发了一个基于WEB的实验室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用户管理模块,主要进行用户注册、信息导入、信息修改、权限管理、用户删除等用户信息管理操作;教学安排模块,针对实验室教学的特殊性,又设置了课程管理、教学预约和教学调课3个子模块;实验室管理模块,此模块包括信息管理、记录登记和记录统计3个子模块;信息查询模块,主要提供个人信息查询和公共信息查询。
(2)设备综合管理系统
中心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B/S模式的实验室设备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搭建网络技术服务平台,实现了实验室设备网络开放及借用流程。学生通过设备综合管理系统查询可开放设备的参数信息和使用时间信息,并提出借用申请,系统自动根据设备信息和借用信息生成对应借用流程,由实验室相应管理人员审核确认后,在系统中生成正式的借用申请记录和申请表格。借用者下载并填写申请表格后,可持有效证件到设备出借室借用设备。为了提高外借设备借用效率和使用维护管理,每台外借设备上都配置有IC信息卡,学生借用设备时携带校园一卡通,刷卡就能自动生成设备借用登记表,减少了手工记录环节,提高了借用效率,同时也便于设备使用统计、后期维护管理。
(3)实验教学支持平台
根据影像类实验教学的特殊性,中心开发了一个以资源共享为核心,模块化课程管理为基础,多种在线交流方式为补充的实验教学支持平台。平台将FTP和HTTP服务有效整合,将中心多年收集的教学资源、教学素材及课程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现容量已达到2000G,实现了资源搜索、共享、评价等手段,促进了师生教学活动。通过该教学支持平台,师生可以便捷地实现在线资源管理共享、课程信息发布和实验报告(作业)管理等功能,可动态记录实验课程的开展进度,从而促进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实验平台还提供协作学习、互动空间和虚拟实验等模块,为实验室开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共享交流平台,有效构建了全面专业的教学服务平台。
3 特色化的开放共享实验室
中心在满足常规实验教学外,还建设了一批全天候开放、设备先进的特色化实验室,为需要进一步提升影像技术水平的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学生自主、以竞赛为目标”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是一个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的实验室,工作室主要用于学生进行学科竞赛作品创作和开展应用性、创新性研究。工作室以项目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通过申请《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可以进入工作室。工作室制定了“工作室学生守则”和“项目管理制度”,对学生使用工作室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让学生真正利用好工作室的资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育出优秀竞赛作品。中心专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培育基金,每年资助20项创新项目和学科竞赛作品创作项目。同时,工作室建有“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管理平台”和“学科竞赛作品资源库”等信息化平台,实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并为学生开展学科竞赛作品创作提供优秀的参考实例。
(2)“教师领衔、以项目为依托”的专业工作室
中心从主要服务对象的专业结构出发,结合中心本身承担的服务功能,创建了一批具有鲜明信息传播特色的专业工作室,有教育软件开发工作室、艺术设计工作室、精品课程工作室、新媒体设计工作室、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室、学习资源开发工作室、文化创意工作室等。工作室秉承“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研究和开展创新实验项目,为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提供良好的条件,也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工作室的创建,扩大了实验室外延,实现了中心与学院的全方位融合,形成了实验室与工作室互补,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并举的创新实践平台,构建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3)“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合作实验室
中心实验室遵循“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原则,相关学科、专业、学校宣传部门及相关合作单位遵循“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理念,以中心为平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集中管理,实现实验室多专业多部门共享,合作使用。如中心的演播厅就是一个共享实验室,与校新闻中心共用,还与金华电视台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师生能参与到实际的节目制作环节中。
二 开放共享模式建设成效
1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了影像人才培养质量
中心立足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以开放实验为支撑,以创新项目为依托,以学科竞赛为延伸,三者有机联动,交叉互动,搭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平台。中心现开设的实验课程覆盖全校所有师范专业,实验开出率达100%。近3年来,中心累计开出“开放式、研究性”实验项目800余项,参与的学生人数达6800余人,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实验兴趣浓厚,实验创新成果丰富。
中心开放共享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提升了实践能力,培育了团队精神。近3年来,先后有1000多人次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等省级以上赛事中获各类奖项350多人次。学生承担各级各类研究项目300余项,其中创新类实验项目140余项,发表论文44篇。中心共参与培养硕士生213人,本科生512人,直接受益人数达2万余人。尤其是在广播电视媒体、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中成效显著,各级各类电视台均有我校毕业生,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李潘,上海教育电视台主持人周荃,杭州电视台主持人李晶,浙江电视台编导许继峰及各级各类地市台的新闻总监、总编等,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各级各类地方及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骨干。
2完善了教师创新实践平台,探索了教学科研实训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
中心坚持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前提,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开展项目学习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目标。同时,组建了多支由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的社会服务团队,加强与政府、企业、农村、社区、学校等单位和部门的联系,积极搭建学生实践、实训平台。积极探索教学科研实训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推动实践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教学成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近年来,中心共承担各类教学科研项目290多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部级16项;发表论文330余篇,出版专著、实验教材51部,编写实验指导书近60本;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获外观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7项。
教育软件开发工作室师生共同研发了全校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线测试系统,大学生党校结业考试系统,大学生军事理论在线测试系统,省自考课程“信息技术基础”上机测试系统,我校师范技能测试系统等。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室通过参与地方文化创意活动策划,承担了多项非遗创意策划与媒体制作方面的技术支撑工作,参与并成功申报了世界“非遗”项目l项,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2项。艺术设计工作室的新农村景观设计团队,几年来完成了50多项文化景观及整体规划设计,为地方景观文化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服务,有力地带动了艺术设计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浙中地区独树一帜,受到了《浙江日报》等媒体关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精品课程工作室从2003年开始协助学校成教院完成网络课程的开发,共完成了6期114门网络课程的视频拍摄,制作平台维护及教师技术培训及咨询。该工作室还参与制作开发了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0门。新媒体工作室与数字影像工作室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申报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持,承接有龙泉市申报国遗项目影像制作,龙游宣纸申报国遗项目影像制作,温岭“小人节”、“洞房经”非遗录像片制作,东阳“七月七”非遗录像片制作,龙游“手工纸技艺”、“硬头狮子”非遗录像片制作,龙泉“翻九楼”等非遗录像片制作,为我省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3 进一步拓展了社会服务,增强了辐射力和示范力
近年来,中心通过工作室模式、实验室共享模式不断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形成了校校、校企、校政合作的多元长效合作机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中心发挥自身技术和资源优势与金华电视台、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节目,近年来,共承办或协作大型节目10余台,如“我是明星主持人大赛”、“婺剧争锋”、“婺剧名家教唱”、“可乐明星秀”、“快乐戏园”、“婺剧大讲堂”等,充分体现了影像传播优势。中心积极拓展信息传播类社会服务,近年来相关团队分别在为浙江各地教育部门开发信息技术在线测试系统,服务地方非遗成果申报,开展新农村景观设计方面成效明显。中心的影响力、辐射力与示范力进一步增强。
4 显著提高了实验室与设备利用率
中心一方面大力开展实验教学与研究,另一方面整合资源,拓展功能,满足相关专业学生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的要求,提倡实验室资源“专管共用”的资源使用方式,注重加强中心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开放化、信息化建设,使校内外实践教学硬件资源实现有机集成和有效互补。简化了实验室与实验设备开放使用程序,提高了学生实践积极性和设备利用率,改变了以往只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的状况。
三 目前还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向
1 加强影像实验通识课程建设
目前中心运行的实验室开放模式运行良好,但由于大多数影像实验室是专业实验室,面向对象主要是相关专业,其他专业的收益较小。中心可开设一些影像类通识课程供全校师生选择,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实验室资源,提高全校师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传播技能。
2 实验技术人员与学生交流互动较少
中心不隶属于任何学院,服务对象不是相关学院的学生,而且开放实验室与以往传统实验室相比,内容不再局限于培养计划内实验课程,开放时间不再局限于正常工作日,设备借用率增加,使实验室常规工作压力较大。工作室模式是由教师直接带领学生做研究,所以实验室开放虽提高了实验室和设备利用率,但也隔离了实验技术人员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实验技术人员学业提高,参与实验教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3 设备短缺,实验室安全问题
开放实验室后,学生对设备的需求量增加了,原来设备只考虑用于课堂实验教学,数量有限,实验教学与开放实验设备冲突,对实验室开放造成一定影响。中心正积极上报相关部门,申请添置更多学生需求量大的单反、摄像机等设备。实验室在时间、内容上开放后,老师、学生使用实验室的时间相对不固定了,很难保障实验管理人员都在工作岗位上,再加上开放后进入实验室的人员会复杂起来,使实验室的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
参考文献
[1]潘跃华.新闻传播类学科开放实验室建设研究[J].新闻传播,2010,(7):121-124.
[2]王云平.国外大学实验室管理及其对国内开放实验室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3):149-151.
[3]王泽生,陈子辉.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7,(6):119-121.
[4]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OL].
[5]邢程摄.建议高校实验室向全社会开放[OL].
[6]倪晟.基于Web的实验室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60-163.
[7]倪晟.基于Web的实验室设备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71-174.
[8]章苏静.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79-80.
[9]高云鹏,滕召胜,黎福海等.开放实验室与学科竞赛平台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4):360-366.
[10]林建军,金炳尧.基于项目的实验室工作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11 1-113.
[11]李何明.高校传媒类开放实验室的运行机制与措施研究[J].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12,(12):2806-280.
[12]郭伟锋.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的风险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1):146-149.
编辑: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