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轻度产能过剩治理措施及对策建议

2014-04-29 15:35:50孔垂颖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年2期
关键词:产能过剩治理措施钢铁行业

[摘 要] 本文从行业协会和企业角度出发提出应对我国钢铁行业轻度产能过剩的措施和对策建议。行业协会应建立产能统计监测体系、加强信息披露、引导企业投资预期以及完善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而企业应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积极参与走出去以及兼并重组。

[关键词]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治理措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23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35- 03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不断显现,钢铁行业尤为突出。现阶段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产生的,要成功解决我国钢铁行业不同程度下产能过剩的矛盾,必须以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为依托,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多层次,多手段地采取切实措施,缓解产能过剩状况,避免严重产能过剩的出现。本文将从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角度提出治理轻度产能过剩的措施。

1 行业协会治理措施

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为缓解这一矛盾,还需要在政府的帮助下大力依靠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的力量。从国家层面出发,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通知》,该通知认为部分行业已经出现过度投资,并造成产品价格下降。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10部门联合举行的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信息发布会宣布,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和风电设备等产能过剩行业,国家有关部门原则上将不再批准扩大产能项目。在“十二五”规划报告中也指出,钢铁行业通过结构调整、绿色发展、区域协调进一步对行业产能进行控制与优化,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行业产品品质,实现从量向质的转变。行业协会应在国家这些相关政策的指引下,通过建立产能统计监测,加强信息披露和完善行业政策等手段来抑制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

1.1 建立产能统计监测体系

及时监测统计是治理产能过剩的基础,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绝对量大,在经济中所占比重高,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的矛盾。这就需要行业协会做好统计监测工作。

好的统计监测体系既要发挥温度计的作用,准确测量当前行业的运行形势,又要有天气预报的效果,反映行业发展趋势。我国目前钢铁行业统计体系偏重于对增加值和产量的统计,而在产能的统计上还不是很健全,产能既不是产量也不是投资,而是介于产量和投资之间的变量,当前的统计体系对其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统计检测体系。

因此,这就要求钢铁工业协会尽快建立涵盖产能利用率及现有产能、在建产能、拟建产能、产品库存等指标的统计检测体系以及科学的产能过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个能够反映产业生产实际且有代表性的指标,对产能过剩进行度量,客观反映钢铁行业产能实际状况。

1.2 加强信息披露和对企业投资预期的引导

企业的投资决策是建立在预期收益之上的,预期收益既与企业自身状况相关,又与行业运行状况、国家调控政策取向等信息相关。目前,企业预期往往在不同企业之间传递,并极有可能在传递的过程中被放大或缩小,甚至出现信息失真的状况。

行业信息不完备会带来非理性的市场变化,所以要加强对企业发展的信息指导和引导。这就要求行业协会必须深入贯彻行业信息发布制度,加大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力度,实现钢铁行业内信息共享,强化钢铁行业内部生产协调,做好对钢铁行业运行动态的跟踪分析,做好数据采集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地建立定期向社会披露相关信息的制度,在信息内容上要尽量完备,除了最基本的产品价格信息外,还应该借鉴美国、日本等国按照月度、年度公布各行业产能利用数据的做法,发布包括钢铁行业产品现有产量、潜在产能、原材料供应等数据。信息不仅要反映短期市场变化和行业需求预测,还要反映长期供求关系,拟在建规模等。除此之外,钢铁工业协会还要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及产业规模、生产销售库存、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污染排放等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及时反映行业问题和企业诉求,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引导市场投资预期。

同时,行业协会还要密切关注其他上下游相关行业的生产、投资和市场供求形势的变化,如汽车、房地产、船舶、铁矿石、煤炭等行业,根据上下游行业的变化及时调整钢铁企业的投融资状况,校正企业的过度预期,预防钢铁行业出现投资不合理,盲目扩张的现象。

1.3 完善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

我国钢铁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往往不如人意,比如在淘汰落后产能时,有些小企业为了达到不退出的标准而进一步扩产,这样不但没有达到减产的目的,反而会加强产能过剩。这就需要行业协会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通过完善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尽量避免“钻空子”的行为出现。

钢铁行业协会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基础上,抓紧细化各项政策措施,对已经出台的钢铁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要强化落实,加强检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积极主动地做好与土地、环保、金融、安全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条件、国家明令淘汰的项目和企业,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淘汰工作。

除此之外,行业协会要加强抑制重复建设的政策导向。要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控制增量与优化存量相结合,既要分类指导也要有保有压,完善钢铁行业的相关产业政策。对目前产能过剩项目实施严格控制和管理,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在减少或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通过淘汰落后、联合重组和城市钢厂搬迁,推动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2 企业治理措施

从体制方面看,我国钢铁行业现阶段的轻微产能过剩与钢铁行业内部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而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能力不足的现状有着直接的关系。技术水平的落后在产能过剩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在控制产能过剩阶段造成种种障碍,所以提高技术水平,培养技术创新能力对缓解产能过剩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障碍,这就需要我国钢铁企业建立科学的全方位的研发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同时要大力发扬企业“走出去”战略,缓解中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

2.1 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钢铁企业应该抓住当前产能过剩的契机,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以优化结构。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的整体装备水平虽然与国外先进水平接近,但在自主创新能力、工艺水平、质量控制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这就使得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资源投入、产出的数量扩张以及价格的竞争上,而不是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上,造成了钢铁产品的高度同质化。因此,钢铁企业应大力推动创新体系建设,以国家投入为引导,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及国内市场需求量增长较快但主要依靠进口的高端产品的研发,节能减排工艺技术推广应用及节能减排的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的重大工艺技术的自主研发等。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性能、质量以及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世界也已进入以信息化为特征的后工业化阶段,在产业发展的技术选择上,要按照“迎头赶上”的技术发展要求实施。对于钢铁行业,同样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要求,在发展过程中选择精细技术路径。钢铁企业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推进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由单一向综合发展,缓解产能过剩的矛盾。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因素,只有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缓解产能过剩的大潮中不被淘汰。

除此之外,我国通常采用的技术创新路径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但我国在执行这一路径的过程中出现了低端技术重复引进、忽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和引进依赖等问题,这样不但没有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反而引发产能过剩。因此,首先应该对技术引进这一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方式进行修正,一方面要纠正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一直存在的偏差,即“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适当控制技术引进和保护国内市场,确保技术引进的效率和效果。另外,我国钢铁企业应该改变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方式,逐步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

对钢铁企业来讲,要想避免产能过剩的进一步加深,缓解现阶段的产能过剩,就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来,在适应市场、开拓市场、调整结构、提高品质、节能减排以及提高研发队伍素质上下功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软实力上,用在强化研发和技术创新上来,放在品质适量、提高效益上来。只有在研发和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才能缓解我国现阶段的产能过剩的矛盾。

2.2 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

近年来频发的贸易摩擦使我国钢铁产品供求关系的外部调节效应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也无法借助外部市场加以缓解,使得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并没有依靠企业“走出去”这条路得到控制,因此钢铁企业积极走出去是解决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一种有效途径。

钢铁企业不仅应立足于国内市场还需兼顾国外市场,实现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兼顾和两种资源的互补,加快推进生产经营的重新布局和战略调整。尤其要加强海外市场环境的跟踪调研和贸易摩擦的协调,拓展海外市场份额,发展对外投资,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发展对外投资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弥补国内资源不足,缓解国内产能过剩,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当然,在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同时,也要处理好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之间的关系,避免发生向海外大规模产业转移导致的国内产业空心化。

“走出去”这一路径不仅是实施全球范围资源整合的媒介,也是缓解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国钢铁企业应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欠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契机,进一步完善 “走出去”的综合服务和保障平台。

从目前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来看,钢铁企业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有条件的国家投资设厂,鼓励企业开展国际合作,开发海外资源,同时还能减少和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钢铁企业“走出去”有利于对外进行产业转移,实现原产地多元化,深层次解决产能过剩的矛盾。

2.3 加快企业兼并重组

针对我国钢铁行业企业数目众多,单位产品高能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从而导致产能过剩这一现状,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之路势在必行,通过企业的兼并重组,使那些具有规模优势和综合发展优势的钢铁企业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使我国钢铁产业布局合理化,钢铁产品结构多样化,产业集中度得到真正的提高,缓解当前产能过剩的矛盾。

对于绝大多数产能过剩企业来说,通过兼并重组,优化整合资源,可以实现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总量和优化结构的目标。对于钢铁行业中的中小企业来说,通过兼并重组,可以提升自身实力,对于大企业来说,通过兼并中小企业,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可以培育新的增长点。而钢铁企业通过横向并购能够降低生产管理费用,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避免无序竞争,从根本上缓解产能过剩。

钢铁企业通过实施兼并重组,能够控制产能,提高效益。加大钢铁企业改革重组和改造力度,促进企业优胜劣汰,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技术水平,有实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可以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钢铁行业的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而有优势的大型钢铁企业与区域内其他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能够实现钢铁企业的经营规模化、资源利用综合化。

我国钢铁企业之所以数量众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集中度不够导致的投资过于分散以及市场理性不足,增加了钢铁行业过度进入的风险,小型钢厂要变中型钢厂,中型钢厂想变大型钢厂,自我扩张,盲目发展,这样反过来也造成了行业集中度不升反降,成为今天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国钢铁企业应加快兼并重组,在充分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具有优势互补条件的企业应积极进行兼并重组,提高市场的集中度和大型企业的竞争力,帮助中小企业实现设备的现代化,技术的升级和提高、经营管理的合理化、企业规模的适度化。

同时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钢铁企业还要注意横向和基于产业链的纵向的兼并重组的区分和协调。尽可能做到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实现市场和产品资源品牌的有效整合,同时钢铁企业要避免地域较远的横向重组。企业在重组后要尽快充分有效整合原有的产供销、人财物体系以及管理、企业文化、资源、品牌、市场等方面要素,从而使我国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能够真正提高钢铁企业的实力,解决产能过剩的矛盾。

推行钢铁企业技术创新,采取“走出去”战略,加快兼并重组是大势所趋,从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的利润率低,产能过剩的问题看,必须采取这些措施,解决当前矛盾。我国当前处于转型经济的工业化中后期,国家也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这些规划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以钢铁行业为支撑,因此从长远来看,钢铁行业担负着我国实现现代化,迈入发达国家行列的重要使命,因此,就必须着力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的综合实力,解决当前面临的众多问题,特别是产能过剩的矛盾。要解决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这一矛盾,除了在政府的协助下钢铁工业协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企业自身,从企业自身出发,采取多项措施,多层次、多角度地解决产能过剩。

3 结 论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不仅与各类主体的行为直接相关,也与对一定时期内的政策导向密不可分。尽管市场在其内在规律的作用下也可逐步实现自我修复,但是或多或少都会遭遇一些利益主体或相关部门利益集团的影响,由此会引发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的出现。况且,产能过剩的治理有诸多途径,为避免冲动惯性下的盲目跟风和市场的剧烈波动,维护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产能过剩治理也需要统筹决策,有序部署,稳步推进。

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既有工业化国家的共同特征,又有市场转型国家的特征,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不是很完善,在市场性因素和非市场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能过剩的矛盾极易发生,特别是像钢铁这样投资回报快的行业。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过剩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必须对此问题予以重视,通过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采取切实措施,尽可能降低产能过剩风险和负面效应,实现钢铁行业健康运行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主要参考文献

[1]冯梅,陈鹏.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程度的量化分析与预警[J].中国软科学,2013(5):110-116.

[2]陶忠元,褚丽彦.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及其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2011(8):92-95.

[3]张新海.产能过剩的定量测度与分类治理[J].宏观经济管理,2010(1):50-54.

[4]冯梅,孔垂颖. 基于VAR模型的中国钢材出口影响因素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5):79-84.

[5]周劲,付保宗.工业领域产能过剩形成机制及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1(10):33-35.

猜你喜欢
产能过剩治理措施钢铁行业
《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解读
上海建材(2021年3期)2021-02-12 05:10:46
关于印发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通知
上海建材(2021年3期)2021-02-12 05:10:44
浅谈城市交通拥堵困境的道路税费治理措施
关于大气污染形成分析及治理探析
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20:16:43
钢铁行业PM2.5控制策略分析
反洗钱法规体系问题及建议
时代金融(2016年27期)2016-11-25 18:40:23
紫色土水土流失区不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1:55:02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研究
煤炭行业的现状、挑战与机遇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