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音乐,培养音乐的耳朵

2014-04-29 00:44董葆春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4年19期
关键词:习惯学生

董葆春

摘要: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一课是《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第二课是《培养音乐的耳朵》,这两课都属于音乐鉴赏起始课,主要教会学生音乐是什么,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不能告诉我们什么,如何运用音乐要素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这两课的教学使笔者得到了不少启发。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近几年听评音乐课的经验,谈谈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倾听音乐;习惯;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27

马克思说,假如没有一双“音乐的耳朵”,任何音乐都是没有意义的。好的音乐作品是在聆听中作用于人的情感,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着人们的心灵,懂得聆听音乐,就是热爱生活。因此,让学生倾听音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让学生保持听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聆听的关键。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学习的兴趣,何来用心聆听?因此,课堂上教师有效地组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要让学生有听的兴趣、欲望。在上第一课时,笔者为了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语言不具备“语义性”和“具象性”特征,在钢琴上现场演奏一段学生熟悉的流行音乐,学生说出对音乐的理解。由于学生对这段音乐很熟悉,又是教师第一次上课演奏,所以很感兴趣。

二、让学生在了解曲目背景的前提下,反复听一首曲目,学会听门道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含的客观感情相吻合的过程。要想正确欣赏音乐,必须对音乐作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我们必须让学生对某一首曲子反复地听,一方面使学生凭着直感去准确细致地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使学生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创作意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和研究,最终准确把握乐曲感情的内涵。

例如,《少女的祈祷》,首先让学生对曲作者有所了解,再带着问题去反复聆听,就不难理解乐曲中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不能告诉我们什么。又如,《山林的呼唤》,先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再对作品中各乐器的音色反复聆听,就不难理解音乐所要表现的意境。再如《一八一二年序曲》,要真正理解领悟其内涵,就要先了解俄法战争,再对作品的曲式结构熟悉,通过反复听这首曲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作曲家在乐曲中形象生动的塑造,领略作品中壮烈的战争场面以及宏伟的欢庆胜利的场景的描绘。这样,才能使学生慢慢从中听出门道,学会欣赏音乐。

三、围绕“听”开展教学活动

倾听音乐是音乐欣赏最重要、最根本的方式,必须围绕“听”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哼唱或用乐器演奏音乐作品的主题或主要片段,熟悉和背记音乐主题。这些在旋律性较强的作品中都可以运用,如《山林的呼唤》中“山歌风”主题等。还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如:音乐表现手段的对比,演唱、演奏方式的对比,音乐情感的对比等等,通过对比让学生发表评价和见解,积累审美体验。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注重视听结合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要利用鲜艳色彩、生动图象,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象、动画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排除干扰专心的听,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如果能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的帮助学习者消化、吸收音乐,这就注重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因此,采用视听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有一项调查显示:视听与只听获得的收益,视听明显大于只听效果。而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要学生积极参与。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给学生留下足够大的想象与参与空间。

五、帮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我们知道,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有深有浅,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音乐形象本身不同于视觉形象或文学形象。音乐形象只是描绘大致的情绪和图景,而不会做具体的细节描写是“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的”。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给学生讲授音乐欣赏时,一定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各种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因为丰富的联想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的增强、思维的活跃,会大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六、借助教学语言,多方位创造音乐欣赏意境

语言本身就是美的化身,它具有节奏美、音调美、色彩美、音律美等特点,而美的语言更是运载着人类独特的情感。美的语言在审美活动中,更加烘托出美的基质,因为美的语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能生动地再现欣赏内容,描绘出音乐意境,可以联系起他们切身的生活经验,把他们带入向往的艺术境界。美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他们去感受音乐,获得真切的美感体验。所以,教师首先要成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要深刻地理解、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生动准确简练地组织语言、运用语言。如:欣赏《山林之歌》第五乐章《夜》时,我们可用朗诵的语调,平静、委婉地描绘山林月夜的美妙意境。让学生置身情、景、声交融的场面,真正领会教学语言与音乐语言带来的美感。又如:欣赏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年序曲》时,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战争的场景,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之中。做为音乐教师,在欣赏音乐中应具有诗人的审美气质和语言组织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学会释放情感的智慧,以情带情,创造音乐欣赏的意境,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听为主要手段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总之,欣赏教学中对音乐的感悟是以培养学生音乐素质为目标的,从音乐课特点出发,以感悟音乐为核心的。我们音乐教育者应探索各种方法带领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培养音乐的耳朵,让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和鉴赏美。

猜你喜欢
习惯学生
如何养成好的睡眠习惯?
快把我哥带走
上课好习惯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赶不走的学生
好习惯
命好不如习惯好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