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Op. 10. No. 1)第一乐章

2014-04-29 12:47孙大平
艺术评鉴 2014年10期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贝多芬

摘要:贝多芬是德国著名作曲家,在他带有一定自传性并被称为西方音乐"圣经新约"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得以发展至顶峰,这些奏鸣曲不仅将钢琴表现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对钢琴艺术史的发展也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第一乐章 创作分析 教学解读

一、贝多芬简介

“与命运抗争”这一时代信念影响贝多芬的一生,他的作品始终充满英雄性音调,并以思想崇高、气魄宏大、哲思深刻、技巧非凡,开创了钢琴音乐的新时代。在钢琴音乐史上,贝多芬是继巴赫之后的又一位音乐巨人,巴赫居复调音乐之巅,而贝多芬则立主调音乐之峰。他带有一定自传性并被称为西方音乐史上的“圣经新约”的32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几乎贯穿一生。这些作品兼具多样复杂的演奏技巧、丰富的哲理性、结构的逻辑性、高度统一的情感深度、鲜见的率直抒情特点,并在体裁、风格和表现手法等诸方面大胆改革创新,如材料运用、曲式结构、和声使用、作曲技法等,此举不仅拓展了奏鸣曲式发展的空间,也对钢琴艺术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贝多芬既是杰出的建筑师、敏锐的心理学家,又是钢琴器乐音色的内行,他敏锐地捕捉并掌握了极其细腻的色彩之明暗变化。

二、c小调奏鸣曲

(一)创作特点

出版于1798年的c小调奏鸣曲(Op. 10. No. 1),也被称为“小悲怆奏鸣曲”,创作技术精湛,多处运用模进、变化材料。结构严谨、情绪热烈、内容丰富而极具张力,其简洁和初露端倪的某些独具个性的音调所承载的鲜明的英雄性格也为世人所喜爱。此曲共三个乐章,实则是从扩展的四个乐章回到新基础上的三个乐章,值得一提的是,贝多芬许多优秀的奏鸣曲,结构均为三个乐章。

(二) 版本比较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版本诸多,如车尔尼版卡尔·车尔尼、莫舍列斯版①、施纳贝尔版②、魏纳·莱奥版③、彪罗版④、戈登威捷尔版⑤。其中,人民音乐出版社于1980年2月出版的魏纳·莱奥注本,将原谱中许多用4指弹奏的音改为用3指或5指(避免4指不灵活),魏纳·莱奥在此版的自述前言中称:“与之前大多数版本的主要区别,是从头至尾加了踏板记号,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色彩,而多数是为了连接得没有缝隙。”彪罗版不回避用4指弹奏并加上大量表情记号,包括速度、连线、力度、踏板、情绪术语、重音、断跳、装饰等,他的许多意见极具参考价值,因他通常将贝多芬本人的标注与编者标注都用标题字体分开,演奏者据此可准确判断标注来源并作出合理选择,所以,是一本实用版本。施纳贝尔版则认为指法的选择不是专从技术便利着眼,而是希望获得正确的音乐表现,认为要靠手指奏出歌唱的音乐,而不必过多依靠踏板。以上版本体现了不同的音乐美学观,且也不乏真知灼见,但不能否认出自乐圣贝多芬之手的原版标记,对于准确体现他的艺术意图而言最具权威性。

三、教学解读

(一)作品分析

1.呈示部(1-105小节)

主部(1-31小节),c小调,主题由两个乐句加一独立的补充性乐句构成。乐曲以刚劲有力的主和弦开始,紧接一串极具动力的附点音符组节奏(上行分解和弦),具有坚强意志动机的英雄式主题。四分休止符后主音(二分音符)进行到不稳定的七级音(四分音符),这是另一个抒情、简洁、优雅的动机,形成极具戏剧性的主题内部对比。其中,1-4小节与5-8小节相同节奏的两次急速上推,犹如文学创作之排比手法,将音乐情绪层层推进,而13-16小节朗诵式音调似在诉说内心的悲沉、思索及抗争,22小节果断坚决的主和弦再次出现并与前呼应,同时也成为后面9小节的“开场白”。

连接部(32-55小节),主题材料与呈示部完全不同,出现实质性转折。以跳进方式出现的六度音程获得主部主题动机的统一性,音乐从bA大调开始,节奏舒缓,为达到调性过渡,右手旋律采用三次向上模进之手法,调性走向下属方向,并止于副部主题调性bE中。该连接部具体陈述如下:32-48小节从主调走出,新乐思按照下三度调性逻辑展开,即bA大调——f小调——bD大调——bB大调;49-55小节准备副部进入,因bB大调的主和弦正好是bE大调的属和弦,故此段bB持续低音正好构成副部bE大调的属准备。

副部(56-94小节):bE大调(平行调)开始,由于副部主题的开始部分与主部主题的开始部分在陈述及旋律运动的总轮廓上的一致性,使得主副部主题之间联系在一起。

结束部(94-105小节),材料源自连接部主题,呈示部结尾安详如歌。

2.展开部(106-167小节)

整个展开部的音乐形象可设定为内心斗争——心神不定——惊慌不安。压缩的展开部充满各种调性对比,历经C大调——f小调——bb小调等,且在到达展开部的调中心bD后,调性布局出现对称逻辑回升,最后到达主调c小调的属准备位置并期待副部主题的展开。副部(118-167小节)主题在左手均匀的八分音符节奏律动背景衬托下由右手弹出,新主題音乐性质忧郁如歌,先后在f小调和bb小调上陈述,此间调性不断转换。为了增强展开部的对比,贝多芬在副部主题规模上做了较大变化(一般不宜展开),增加了一些抒情性因素。151-155小节全曲达到高潮且充满激情,159-167小节没有明确主题,只有导向性很强的下行级进音阶的期待出现。

3.再现部(168-284小节)

主部(168-190小节),c小调,以减缩无变化形式再现。主部主题再现,但省略呈示部中主部之补充性乐句。

连接部(191-214小节),音调虽与呈示部同,但调性却有所变化,历经bG大调——be小调——C大调,然后进入F大调的属准备。

副部(215-271小节),F大调开始,转入c小调。调式、调性向下属方向的迂回为副部主要特征。

结束部(271-284小节),材料与呈示部结尾相同,但音乐性质坚定。282-283小节的属和弦与主和弦在c小调上强有力地完全终止并结束全曲。

(二)弹奏原则

1.力度把握:实际力度比现代钢琴几乎低一个等级,如:f应弹成mf,其余以此类推,前提是从音乐出发来考量。2. 速度:附点二分音符=60。3. 节奏动力:节奏感鲜明。4. 管弦乐音效:对作品音效有预想,触键技法丰富。5. 对比鲜明:揭示矛盾冲突、统一。6. 调式特征:c小调的“英雄性”充分表现。7. 踏板:为了获得演奏的对比性、色彩性、旋律的歌唱性、结构的饱满性及乐章之间的连接而使用。8. 装饰音:61小节的迴音可处理为提前半拍弹出,即在60小节的第三拍的后半拍轻巧地弹出,音名为CBA这三个音;134小节转的迴音实际弹奏为FEDE这四个音;220小节的迴音可处理为提前半拍弹出,即在219小节的第三拍的后半拍弹出,音名为DCB这三个音。251小节的颤音弹成DEDEDEDCD,也可把音弹得多一些。

(三)弹奏要点

1.呈示部

主部:c小调是贝多芬表现英雄主义精神的特殊音调,巧妙运用了三拍子独具的“一往直前”之特质。主部充满活力、积极向上,整个主部的叙述,将冲动、叹息和“说话”时的休止相互交织并发展原有矛盾。抓住正确的节奏搏动感,使附点节奏鲜明并让人听出那种惊讶的“说话”停顿语气,这种停顿在时而似雷声远远隐逝、时而似更加猛烈的疾雷经过句出现前,给人一种充满紧张警觉的寂静感,这种对比重点是要有管弦乐色彩因素,和弦性质庄严、结实,上行经过句的声音清楚并带有金属声,弱音和弦声音薇薇颤抖、柔美如歌,主部结束要非常坚定并强调出强有力之意志。为使主部中段的一些三连音音型声音更具隐秘朦胧可用左踏板,而和弦要获得更为饱满的声音并与经过句对比鲜明(如32-63小节),则应使用右踏板。力度f 与p在弹奏时应有对比,呈现出英勇、威武之冲动与悲伤、叹息之音调并存的内心矛盾,似有犹豫之态。

连接部:激动、不安。32小节开始,要有声部及力度层次的表现,抒情性要充分表现,其中,32小节左手所奏的bE音似圆号音色,饱满如歌,需加踏板,仿佛交响乐作品片断中极富浪漫主义田园色彩诗意化的召唤式音调,画面为远景,在声音背景下细心描绘,并引出亲切柔和的连接部。连接部的细腻色彩是贝多芬钢琴作品结构管弦乐化的独特表现之一,这段应是寂静的沉思、明净的默想。调式调性的色彩对比和贝多芬式的音区对比,应有弦乐化的不同声音处理,延留低音衬托,连接部最后似双簧管和单簧管的两句对答音色丰富多彩极具感染力。 踏板使用上重点是使整个连接部的声部进行清晰,难点是踏板使用不应太密且需专门研究。

副部:56小节开始,音乐情绪转为活跃。副部音型精致、优雅、诱人,声音色彩基调为“晶莹剔透”,呈现木管乐器独奏与弦乐伴奏及浅浅的低音线之音效。64-70小节八分音符断奏(staccato)奏法为手指跳音,左手轻松且声音柔和,90小节为呈示部高潮所在,93小节开始在曲调的处理上可将和弦高音突出、连贯,高声部的柔和询问音调与中声部大调重音应处理好,音乐情绪依然是不屈不挠。副部的踏板运用应考虑前后音的连接和几个旋律音的支撑并使其更具歌唱性。

结束部:主部缩短的附点音符组,振奋与断断续续的音调兼具,呈示部最后几小节,情绪渐趋平静。由此可见,贝多芬将各种情感发展得多么完整并具美感,这在他早期奏鸣曲作品中堪称唯一。

2.展开部

主部:调性为C大调,音乐情绪及音色更为明朗。106-107小节,属呈示部主部的发展变化。f小调部分要表现出不安徘徊,音乐情绪实为主部的“叹息”与副部“雅致”之音调结合。116-117小节右手跳音要有力并具弹性。

副部:118小节开始,出现了一个如泣如歌的新主题,右手八度高音要轻柔、连贯,可加踏板,内心应歌唱,手架子支撑住,指尖力量集中,手腕顺势移动并将力量转移。137小节开始,弹出声部独立性及声部线条完整性,展现音乐创作上的变化、对比。142小节的cresc要有层次布局,重点是引出144小节的sf,143小节右手和弦手臂重量与触键速度结合,将内心丰富的情感深情演绎,158(弱起)-167小节右手和弦既有弹性又不因休止符而将乐思弹得断断续续,音乐要有内在联系,162开始的dim要延续到167小节为止。此段结束时应表现坚定音调,以期在音乐情绪上与呈示部开始音调形成呼应且统一,从而将音乐引向再现部。

3.再现部

主部:弹奏要点参照呈示部主部。168小节的f 应果断刚毅。

连接部:第一个主题因素的重复,应有音色对比。

副部:大调与小调调性对比及优雅与戏剧性之间的斗争并行,应凸显由此而来的感情色彩变化。

结束:英勇刚毅。236与240小节的右手和弦轻收,247小节的sf 加强,253小节应有动力,259-262小节强调旋律音,271-273小节右手和弦轻收,282-283小节的和弦应突出坚强意志之气势。

四、结语

演奏古典主义音乐作品,首先应了解其音乐结构,奏鸣曲式在音乐特质上具体为两个对立主题之间兼具矛盾、对比、冲突和统一。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乐句基本为“4+4”结构,4、8、16小节是基础。四小节为一个乐句,第二个四小节常为平行乐句,八小节构成一个乐段,而两个八小节则形成对比。对于古典主义音乐结构的了解应细化为:乐思怎样变成动机?动机怎样变成乐句?乐句怎样构成乐段?乐段又怎样构成乐章?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结构特征,并遵从最基本的乐思出发,使全曲结构脉络了然于心,才能使演奏质量具有前提条件。学習贝多芬奏鸣曲(Op. 10. No. 1)第一乐章,不但可初步了解和掌握作曲家的作品风格,还可顺延了解、学习维也纳古典音乐的结构特征和风格特点,同时也为弹奏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打下基础。

注释:

①车尔尼、莫舍列斯二人均为贝多芬的学生。

②阿图尔·施纳贝尔(Artur Schnabel,1882-1951)世界著名钢琴家,独具个性。

③魏纳·莱奥(Weiner Leo 1885-1960)匈牙利作曲家、教育家。著有极具争议的《器乐曲式学》。

④汉斯·吉多·冯·彪罗(Hans Guido Freiherr von Bülow,1830-1894),德国指挥家、作曲家、钢琴家。

⑤亚历山大.戈登威捷尔(Goldenweiser Aleksandre,1875-1961),俄罗斯音乐家,莫斯科音乐学院资深教授,他是一位是钢琴家及钢琴教育家,前苏联钢琴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作者简介:

孙大平,贵阳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贵州省钢琴学会理事。

猜你喜欢
钢琴奏鸣曲贝多芬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米亚斯科夫斯基钢琴奏鸣曲的半音化思维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浅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
莫扎特与的钢琴奏鸣曲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31 Nr.3》创作与演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