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华 周吉文
[摘要]目的:探讨LED红蓝光联合丹参酮胶囊口服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LED红蓝光照射联合丹参酮胶囊口服,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外用;对照组:给予丹参酮胶囊口服与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外用。用GAGS评分、Cardiff痤疮伤残指数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00%,明显优于对照组60.00%(P<0.01);经治疗5周后,两组GAGS评分、Cardiff痤疮伤残指数均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LED红蓝光照射联合丹参酮胶囊口服及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外用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显著。
[关键词]寻常性痤疮;LED红蓝光;丹参酮;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
[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4)19-1620-03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之一,好发于颜面部及胸背部等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部位,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为基本特征。80%的青少年和年轻人曾受此病困扰[1-2],Stern[3]研究显示15~44岁年龄段,该病的发生率为33%。本病迁延发作,常持续到成年期,可能导致瘢痕和过度的色素沉着,对患病个体的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痤疮的发生呈多因素性,与微生物的感染、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过度、内分泌、日常生活习惯以及遗传有关。其中痤疮丙酸杆菌的感染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4-5]。目前LED红蓝光在痤疮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013年6月~2014年8月,笔者科室采用LED红蓝光照射+丹参酮口服+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外用治疗痤疮患者,并与丹参酮口服+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外用治疗作比较,现将两组的治疗效果、疗效评价及差别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0例患者来源于2013年6月~2014 年8月门诊就诊者。运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LED红蓝光照射+丹参酮口服+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外用,年龄15~33岁, 平均为(24.02±1.13)岁,平均病程(3.24±1.47)月;对照组:采用丹参酮口服+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外用),年龄17~35岁,平均为(25.15±1.85)岁,平均病程(3.43±1.58)月,两组年龄及病程经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6]:皮损主要发生于面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发达部位,以粉刺、丘疹、脓疱为主,间夹结节、囊肿,伴皮脂溢出,病程慢性,反复发作。
1.3 病情分级标准[6] :采用临床上运用较多的Pillsbury分级法及改良痤疮分级法。
1.4 纳入标准:①符合痤疮西医诊断标准;②Pillsbury分级法为Ⅱ~Ⅳ度的痤疮患者;③现症与职业因素无关;④近1年来未使用避孕药或其他影响内分泌的药物,无内分泌疾患;⑤观察前 30 天内停用既往治疗痤疮的所有药物,包括外用药物。
1.5 排除标准: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合并有心、肝、肾、内分泌及造血系统疾病、精神病患者;③职业性痤疮或碘、溴等引起的药物性痤疮;④中途退出者;⑤对所用药物过敏者;⑥近期内使用过以下光敏药物:氯丙嗪、灰黄霉素、异维A酸、四环素类、甲氨碟呤等;⑦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
1.6剔除标准:①不能按时、按要求服药及复查者;②记录不全或患者自动中止治疗者;③治疗期间需要服用其他药物,有可能干扰到研究结果者。
1.7病情分级评分标准:痤疮GAGS的评分系统评估治疗痤疮前后皮损,累计分数1~18为轻微,19~30为中度,31~38为重度,39以上为极重度。Cardiff痤疮伤残指数评价痤疮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包括症状感受、日常活动、娱乐活动、工作学习等。
2 方法
2.1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LED红蓝光照射(武汉奇致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型号:ML-1201),结合丹参酮胶囊口服(河北兴隆希力药业有限公司,规格为0.25g×24粒/盒),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苏州第四制药厂有限公司,规格为10g:0.1g)外用治疗。治疗前对患者面部进行清洁,拍照记录治疗前情况,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闭眼,并佩戴专用眼罩遮盖双眼,充分暴露皮损,治疗光源距离面部约8~10cm,采用(470±10)nm的蓝光和(625±10)nm的红光交替照射,每次20min,每周2次,连续治疗5周,共10次;同时口服丹参酮胶囊,每日3次,3粒/次;外涂1%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于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对照组单纯口服丹参酮胶囊、外用1%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使用方法同治疗组。
2.2疗效判定标准[7]:临床治愈:疗效指数达 95%以上;显效:疗效指数60%~95%;有效:疗效指数 20%~60%;无效:疗效指数小于 20%。疗效指数=(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
2.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由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一般资料、临床疗效评价等计量资料采用 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量资料中组间比较如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则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如不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等级资料用非参数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经治疗5周后,以GAGS评分为评价手段,观察两组治疗疗效。治疗组治愈率为36.00%,总有效率为88.00%,对照组治愈率为12.00%,总有效率为60.00%。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检验统计量Z=-2.76,P=0.006<0.0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3.2 GAGS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GAGS评分分值均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t=24.31,P<0.01,提示治疗前后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5周治疗后,评分明显下降,症状得到改善。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值均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t=12.18,P<0.01,提示治疗前后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值差值呈偏态分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统计量Z=-5.03,P<0.01,表明两组分值下降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见表2。
3.3 两组治疗前后Cardiff痤疮伤残指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ardiff评分分值均呈正态分布,经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治疗前后分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经治疗后,两组分值均得到下降,心理状态得到一定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Cardiff评分分值差值呈正态分布,对两组差值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t=3.22、P=0.002<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见表3。
4 讨论
LED红蓝光照射是治疗痤疮的一种新方法,蓝光作用于痤疮丙酸杆菌代谢产物的内源性卟啉,释放出单态氧离子,有效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红光能穿透至皮肤深层达6mm,细胞中的线粒体对红光的吸收最大,可促进细胞新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加快损伤组织的修复,增加真皮乳头层胶原合成和细胞生长因子分泌,减少胶原酶分泌和凋亡,从而达到抗炎和促进修复的作用[8]。红光的抗炎修复作用结合蓝光的抗菌作用,治疗痤疮疗效显著。凌昕等[9]采用红蓝光联合照射加药物治疗中度和重度痤疮效果佳,不良反应少。于智明等[10] 运用窄谱红蓝光与克痤隐酮凝胶联合治疗炎症性痤疮患者痊愈率为28.57%,有效率为83.67%,疗效确切。
丹参酮是丹参的乙醚提取物,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散结、抗菌消炎和抗雄性激素的作用,且具有一定的雌性激素活性,对多种感染性皮肤疾病有效,在痤疮的治疗上运用广泛。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为半合成的克林霉素衍生物,为窄谱抗生素,主要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及厌氧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治疗组以LED红蓝光为主要研究对象,配合丹参酮胶囊口服、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外用,在治疗痤疮上有明显的优势,经5周治疗后痊愈率为36.00%,总有效率为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治愈率(12.00%)及总有效率(60.00%)。两组经治疗后GAG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表明治疗后两组皮损均改善明显,对两组治疗前后差值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皮损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心理及生活状态的变化与痤疮的发病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本课题组运用Cardiff痤疮伤残指数,分别对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心理质量评估,通过5周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量表评分分值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评分治疗前后差值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或与经治疗后痤疮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相关,因治疗组皮损消退程度优于对照组,或可解释治疗组Cardiff痤疮伤残指数下降更加明显。但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仍然存在中度心理障碍(评分在46~90区间),表明两组心理健康状况未得到明显改善,这提示着我们在痤疮的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丹参酮胶囊口服、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外用联合LED红蓝光治疗痤疮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Golnick H,Cunliffe W,Berson D,et al. Management of acne: a report from a Global Alliance to Improve Outcomes in Acne[J]. J Am Acad Dermatol,2003,49:S1-S38.
[2]Halder RM,Nootheti PK.Ethnic skin disorders overview[J].J Am Acad Dermatol,2003,8:S143-S148.
[3]Stern RS.The prevalence of acne on the basis of physical examination[J].J Am Acad Dermatol,1992,26:931-935.
[4]白洁,顾威,王真子,等. 痤疮皮损内菌群的分离与研究[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5,06:473.
[5]朱莲花,金哲虎. 痤疮丙酸杆菌在痤疮发病中的作用[J].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4):476-477.
[6]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 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35.
[7]中华医学会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皮肤美容学组.寻常痤疮分级和疗效标准初步制定[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8,4(1):14.
[8]刘蔚,李莉.光疗法治疗寻常痤疮新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5,3l(6): 332-334.
[9]凌昕,陈玲玲,季江,等.红蓝光联合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0( 12):1835-1836.
[10]于智明,蔡丽敏,刘静,等.窄谱红蓝光联合克痤隐酮凝胶治疗炎症性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2):235-237.
[收稿日期]2014-09-11 [修回日期]2014-10-14
编辑/李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