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一主题的校企合作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不断深入,高校如何具有指向性的向社会企业输送创新性、实践性的高质量复合人才成为关键。就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说,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改变单一教学模式、完善教育经费不足及科研条件的欠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性。通过教育改革,加强高校与社会企业合作、共同构建有效机制、创造更多资金与设备、实现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持续培养成为开创性的举措。
关键词:校企合作 艺术设计 创新能力 复合型人才
引 言
本科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平台。随着当今时代稳健发展,现代社会人才的需求主流方向锁定为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突出本科教育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设成为各大高校聚焦的重点话题。伴随着近些年本科招生规模的愈渐扩大,如何改革固有的培养模式,推出新的培养措施,提高复合型人才的质量,已成为摆在高等院校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一、什么是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复合” 一词是指不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结合在一起, 由此往往产生出特定的具有不同意义的新型复合体。教育学研究中,复合型人才培养常常意指高等院校在一定的时间与相应学历层次条件下,将具有一定跨度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机地交叉与渗透,进而使受教育者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达到最优化,成为专业迁移能力较强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教育过程。简单来说,兼具知识、能力与技能的人才即为复合型人才。“创新性”其意味是在多学科知识的交融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进而迸发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以达到对固有知识与能力的超越,即要求其能用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各种实际问题,并能提出实用的解决方法。这也是人的创造力的迸发,是激活创新基因寻找创新突破点的必然途径。
相比高校培养的普通毕业生,创新性的复合人才往往拥有较强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在行业中的某一领域有着扎实的知识根底,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且富于极强的创造性,有健康的体魄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有不俗的创造能力,常能打破固有模式,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能够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二、艺术设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特点分析
(一)工业设计方向
从工业设计的专业性质上来说该专业包含了一切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和为人民生活所服务的设计过程。这就使工业设计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首推从事新产品的策划与推广方面的产品综合设计能力。如何培养良好的产品综合设计能力,主要取决于工业设计人才是否能够凭借学校及其自身的专业训练,提高其技术知识,丰富经验、视觉的感受。强调这领域内人才拥有解决产品造型设计、工程设计、人机界面设计、色彩及其所选材料设计等多方面问题,并具有全面地为产品设计提供解决方案的综合能力。
(二)环境艺术设计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极强的专业,在大量进行的项目活动中其专业成果多以实际项目案例设计作为呈现方式。因此,凸显了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区别于其他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面人才需要其拥有强大的认识和掌握环境空间意识的设计能力。
(三)动漫设计方向
动漫专业人才需要着重培养艺术思维中意象思维。意象思维主要是指设计师经过精心构思和策划,表现某一主题而选取一些具有典型象征意味的意象,且运用相关艺术手段对此进行创造性组合的艺术加工。意象思维的培养和形成使得动漫设计专业人才能够运用这种想象形式应对客观世界的相关思维方式,各种意象以及亲身经历中所存在的各种事物是创作灵感涌现的主要来源。
(四)视觉传达设计方向
视觉传达设计是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文字、图像、色彩等多种视觉手段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同时围绕目的求解的设计类型。该设计类别的学生通过独创性思维、侧向和逆向思维以及超前思维的长期训练,使其锻炼养成区别于其他设计专业人才的“寓理性于形象的思维”或 “用形象来思考”的“形象思维”能力。
(五)服装设计方向
服装服饰体现着一个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穿着品位及时代的精神风貌,服装的重要特性就体现在其对服装设计专业类人才的人文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服装设计作品无疑是凝结着设计者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及相应的审美意识,一件好的服装设计作品能展现出设计者一定的文明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校企合作下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标准
(一)较高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复合型人才在智商与情商两方面高质量的综合体现,本科及不同学历层次的在校学习也可归结为一个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过程,也可归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训练过程。人才经过这一过程的凝练,综合素质不仅会得到提高,而且在个人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得到显著的提升。用于较高的综合素质人才才能有效地将社会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以及日常行为规范与社会实践经验等内化升华为自身的较高个性品质。
(二)合理的素质结构
合理的素质结构包括知识、能力和技能结构的相互整合,而在高校培养人才中,复合型人才应当具有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结构多重整合的性质特点。且这种整合不是单纯叠加的,而是知识、能力及技能之间的有机结合,进而能够合理构建达到融会贯通的层次境界,最后形成各种文化、专业知识与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融合,发挥综合作用复合人才所特有的整体性的知识、能力与技能结构,既避免了专才的“短腿”,也去掉了通才的“冗长”,不但有较广博的基础知识,也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
(三)较强的认知能力
当下,企业所需要高校输送的优质人才,常常要求其擅长从多个角度各个方面同时深入到各个层次去理解探索新生事物,在把握事物运行发展的内在关联性规律方面能够敏感地捕捉到细微变化。因此,这就意味着在培养高校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要训练他们在认识事物的活动中联想与迁移的发散思维能力,面对事物不仅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还擅于抓住某一关键问题向周围发散地认识与把握事物间的关系。
(四)良好的社会适应力
高校培养的人才输送于各大社会企业,这就需要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压力,承受就职后的企业内工作压力,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高水平的素质与认知能力,这使其面对事物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只有复合人才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力,才能在游刃有余的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在近年迅猛发展的学科与专业交叉的特殊职业领域(如计算机机电、物联网等行业),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拥有强大的社会适应能力尤为关键。
四、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培养艺术设计专业
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一)强化思想教育,培养适应能力
高校输送企业人才的就业成功率跟其本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必然关联,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常因生源普通,相对其他专业人才相比人文素质起点较低,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对专业水平的培养居于主导地位,从而或多或少忽视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导致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在就业中处于不利位置。要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学校在学生思想指导和教育工作上应针对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的这一现象,制定完善的培养方案,更加细致地开展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思想教育,提供丰富的应聘主题培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
(二)引入企业专家,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高校应当聘请行业中相关企业内部专家、研究人员、核心设计师等到学校兼任顾问,通过公开讲座、授课等形式使学生有渠道能够近距离地接触行业中企业、公司实际项目中的前沿问题,影响公司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以及企业发展的相关迫切需求科研点。在资深专家的带领下同样能够参加相关企业的实际科研、设计项目,这样的形式可以极大地扩宽学生眼界,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高校中老师指导的专业课堂内部。
(三)加深校企合作,将学生输送至企业基地
想要通过校企合作来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光将企业资源引进学校课堂并不足够,还需立足于“走出去”原则,将高校中设计类学生面向企业,着力实现学校与企业在资源人才等多方面的完美对接。比如开设相关实践课程或者在毕业设计阶段参与实地考察项目,打破常规,将学生输送至对应企业公司进人其内部调研学习,深入了解公司中设计项目的运作及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共建创新中心,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校企合作程度不断加深的基础上,高校与企业在创新机制上突破,共同构建创新平台,将高校与企业人才、基地和科研项目合理捆绑在一起,发挥艺术设计类学科的交叉性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高校与企业的资源优势,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加强对高校内学习的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通过实际项目的过程充分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
五、结 语
如今,改变单一教学模式、完善教育经费不足及科研条件的欠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教育任务已经迫在眉睫。通过教育改革,加强高校与社会企业合作、共同构建有效机制、创造更多资金与设备、实现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持续培养成为开创性的举措。
参考文献:
[1] 姚山季,来尧静.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举措:整合优势专业与新兴专业[J].中国成人教育,2011(04)
[2] 程晓红,徐娟,张利,罗轶,基于协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
[3] 孙颖莹.工业设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09(05)
[4] 苗芃,动漫设计专业学生意象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J].华章,2011(32)
[5] 张莉.提升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素养的探析[J].学园,2012(12)
作者简介:
邹芸鹂,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