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敦煌在学术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成果显著,在传承弘扬敦煌文化上还有较大空间。本文首先从分析敦煌文化的世界性和基本特征入手,阐释了传承弘扬敦煌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了当代阐释、现代传播和现代审美等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在总结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经验和趋势的基础上,为传承弘扬敦煌文化进行了具体的路径探索。
关键词:敦煌文化;世界性;当代价值;现代传播;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4)02-0082-06
Significance and Path for Contemporarily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Dunhuang Culture
XIAO Huaide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Abstract: Dunhuang has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both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s. However, there is still plenty of room for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Dunhuang culture.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osmopolitism and other basic features of Dunhuang culture, demonstrating the current significance of promoting Dunhuang culture, and posing som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cluding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modern communication, and modern aesthetics. Then it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promoting traditional cultures, and finally explores exact methods to do so.
Keywords: Dunhuang culture; Cosmopolitism; Contemporary value; Modern communication; Path exploration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一 传承弘扬敦煌文化的
时代使命和当代价值
敦煌文化是以中国西部地域命名的一种文化形态,但与其他地域文化不同在于,敦煌文化是多种民族文化交汇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它不仅具有地域性,也具有国家性,更具有世界性。它是一种世界多样文化在敦煌融合后繁衍出的一种新的文化语言,敦煌的石窟雕塑、壁画、建筑,深深烙有外国文化影响的印记和中外文化碰撞、交融的痕迹[1]。关于敦煌文化的国际性和世界性,陈垣先生说过:“自汉以来,敦煌文化极盛,其地为西域与京洛出入必经之孔道,实中西文化交流之枢纽。”[2]季羡林先生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3]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世界人文学科领域兴起了以博大精深的藏经洞出土文献和莫高窟石窟内容、艺术为研究对象的世界性学术显学—敦煌学[4],著名学者陈寅恪说:“敦煌学者,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5]敦煌学覆盖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学等诸多领域,国内敦煌学经过不到100年的时间,已发展为由敦煌石窟考古、敦煌艺术、敦煌遗书、敦煌石窟文物保护、敦煌学理论等12个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国际敦煌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相对领先,匈牙利、荷兰、挪威等国都有学者从事敦煌学研究。据初步统计,自1980年至1994年,海内外出版的敦煌学研究专著共有近四百种之多[6]。
对于敦煌学的学科体系完善、学术领域拓展和未来发展,敦煌学界一直在积极的讨论。林家平提出要拓展敦煌学研究的思维空间,将庞大的敦煌学本体视作一个多层次系统,过去将敦煌学分割为各不相属的“细部”进行封闭性研究,认为“细部”研究的综合等于全部敦煌学,是不够科学的。将敦煌学的研究方法当作一个能动的系统。把敦煌学研究战线当作系统看待,把它看作由相互影响和制约的资料整理考证、遗书研究、遗书研究、敦煌学研究等组成,并与社会上其他学科发生信息交流的完整系统,以此营造新型研究队伍[7]。荣新江认为:“目前的敦煌学研究有一种就敦煌说敦煌的倾向,把自己完全封闭在敦煌学的范围里,使敦煌学的路子越走越窄。我们切不可把敦煌学孤立起来,而应当利用各种不同学科的方法来研究敦煌吐鲁番材料,用开放的眼光来看待敦煌的问题,这样往往可以在自己所研治的对象之外获得更多的知识。”[8]
关于敦煌文化的主要特征,颜廷亮明确提出敦煌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精神:“首先,它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全体敦煌地区居民共同创造的文化;其次,它是以中原传统文化及其体系为主体的多元开放文化;第三,它的灵魂是浓厚的乡土之情和牢固的中原情结以及二者的有机融合;第四,它是一种日益世俗化、庶民化的文化;最后它是古代世界文化格局中汉文化圈的西陲硕果[9]。柴剑虹教授认为,敦煌文化是多民族互相交融、促进、共存的多民族文化,显示出兼容、宽容、追求和平、进步、发展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保护与积累文明财富,创造人类幸福的民众愿望和历史要求[10]。
学术界较公认的敦煌文化特征有:第一,敦煌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敦煌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多民族文化、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果,是吸收世界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世界性文化。敦煌文化的代表性文化佛教文化也是在西佛东渐过程中,与当地华夏文化融合,逐渐中国化的结果。敦煌文化不是排斥性的、防御性的,是开放性的、兼容性的。第二,敦煌文化的主流性。敦煌元鼎六年(前111)设郡,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枢纽城市和商贸重镇,曾号称“华戎所交大都会”。敦煌地区乃是佛教及其文化影响虽深而实际上是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体和主导的社会,敦煌文化总体格局中的主体和主导也是中原传统文化[11]。敦煌文化是华夏文明主流文化的代表。第三,敦煌文化的历史传承性。至少有1000年的时间,敦煌的文化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没有遭受人为的破坏,保存完好。敦煌莫高窟保存了从4到14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3000余身,壁画4.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艺术宝库和历史画卷。敦煌文化记述的历史之漫长、保存之完好、艺术价值之高世所罕见。
当代中国,面临经济崛起背后文化失语的现实处境,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2]。敦煌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传承弘扬敦煌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载体,其当代价值包括文化价值、信仰价值、艺术价值等诸多方面,主要体现在:第一,促进东西方不同文明交流与对话。中国经济崛起之后,需要寻找与世界文明进行平等对话的话语体系和空间,改变中国落后、保守、专制、固步自封的文化形象,敦煌文化所体现的国际性、包容性、开放性和跨时空的创新力,使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对话的最佳媒介。第二,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精神力量。当前,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国内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全社会面临着信仰缺失,道德领域出现了诸多“人心危机”,需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社会崇善尚德,传播正能量。敦煌文化的包容开放、向善守正的文化特质,坚守、奉献、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是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根基。第三,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敦煌文化记载了中国历史上前后多个朝代的辉煌过去,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那崇高唯美的壁画、彩塑艺术,那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那超然物外的佛教文化,无不吸引当代中国人在回味历史、品鉴艺术、休憩心灵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敦煌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理解敦煌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 传承弘扬敦煌文化需要
解决的几个问题
长期以来,以敦煌研究院为代表的几代敦煌学研究者和莫高窟保护者为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在文化遗产保护、监测、数字化、游客管理等诸多领域已经跻身世界一流行列。2008年10月4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6届大会通过《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为文化遗产的阐释与展示进行了定义,建立了接触渠道和理解、信息源、重视背景环境和文脉、保持真实性性、可持续性规划、关注涵盖与包容面、研究、培训和评估的重要性等七项主要原则{1}。近年来也举办了一系列面向公众的展览展示、教育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丰富了阐释和展示方法与手段,拓展了敦煌文化的公众认知。美学家叶朗认为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的复兴,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回应当今时代问题的启示和方法,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入当代生活[13]。如何进一步拉近敦煌文化离当代审美的距离,如何提升旅游者的现场感知、领悟和体验水平,如何让敦煌文化重新“活”起来焕发出时代光彩,是需要敦煌学研究者、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者乃至社会各界重新审视的时代文化命题。
当前,传承弘扬敦煌文化面临着几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第一,进一步解决好敦煌文化的当代阐释问题。目前,敦煌学者和文化遗产保护者大量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和遗产保护工作上,在敦煌文化的当代阐释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还相对有限,研究学者、文物保护专家与大众游客、青少年之间还缺少畅通有效的对话语境。要解决好敦煌文化的当代阐释问题,必须用当代人听得懂的语言,用当代人看得懂的形式完成对敦煌文化的现代述说,完成从膜拜价值到体验价值、消费价值的转化。第二,进一步解决好现代传播问题。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与网络同步成长的年轻一代已经习惯于快餐式、表面化、碎片化和泛娱乐化的文化消费方式,而他们正是文化消费的主体。当前,敦煌文化的对外传播在传播载体、传播手段、传播内容等方面都相对较为传统,主要停留在单向传播阶段,没有形成互动传播,必须借助新兴传媒手段让敦煌文化以受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走入当代人的文化消费领域,在潜移默化中教化民众,荡涤心灵,让当代人认知、认同、亲近敦煌文化。第三,进一步解决将敦煌文化价值融入现代审美的问题。敦煌文化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人们对敦煌认识主要通过壁画和雕塑等感性形象的感悟进入,在敦煌石窟中,庄严而又俊美的佛像、美丽而又慈悲的观音、让人神思飞扬的飞天等无不充满了审美的激情和想象〔1〕26-31。当前,敦煌文化、敦煌艺术的审美价值缺乏与当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审美载体、现代转化和现代表达,必须将敦煌文化全面融入到当代人的美感教育体系、日常审美活动和审美消费中,以产品形式深入到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引导精神追求,提升人生境界,价值追求。
传承弘扬好敦煌文化,需要完成几个重要的转向。从地域走向世界,让敦煌文化重新回归到世界文化体系中,在世界文化对话和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不断向世界输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各美其美、天下大同”的思想力量[14]。从精英走向大众,让敦煌文化摆脱传统的精英阶层,走向普通大众,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体验。从精神走向物质,让敦煌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追求附着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上,传递附着在各类产品背后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在进行产品消费的同时完成对敦煌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从学术走向社会,让敦煌文化摆脱传统的学术研究层面,走向社会,在全社会价值养成、文明重塑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 传承弘扬敦煌文化的路径探索
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源泉。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创意经济报告中提到:“文化遗产被认为是所有艺术形式的来源、文化与创意产业的灵魂。它是此分类的起点,是在文化的各方面融合了历史、人类学、族群、美学和社会角度的传统遗产,它影响着创意,并且是许多文化遗产产品与服务、文化活动的根源。”[15]综合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主要经验和发展趋势主要有:第一,发达国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民间多方力量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英国制定专项法律规范历史文化遗存和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的保护,1953年,颁布《历史建筑和古老纪念物保护法》等,以规范和引导城市(镇)改造和更新行为,至今列入官方名单的保护建筑有75000个[16]。日本在1950年颁布《文化财保护法》,1996年6月在修订过程中,历史性导入“登录制度”,建立了完善文化财保护体系。美国充分发挥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民间财团基金会支持传统文化传承,危地马拉蒂卡尔地方的玛雅古城恢复工作的初期也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宾州大学博物馆进行的。第二,高新技术在传统文化传承弘扬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展示、传播、利用方式。如沉浸式新媒体、球幕电影等新技术使得我们获得了对文化遗产的全新体验效果,云存储、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文化资源的存储信息容量大大增强,文化遗产数字化将为文化遗产的保存、展示、传播、产业开发提供了更多可能,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技术的运用将为文化资源的传播、营销提供更为便捷的通道。第三,文化传承与社区营造、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比较有代表性的成功经验有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1}和生态博物馆建设。自1994年台湾邀请日本千叶大学宫崎清教授传授“造町运动”{2}经验以来,台湾发起了全范围的社会总体营造运动。通过反省台湾过去数十年发展过程中所体验的危机,体认台湾社会的发展着力点必须回归社区,发掘本土文化内涵并重建价值、鼓励民众透过学习适应社会变革,并以创新方式发展产业,重建社区的人文结构,由下而上重建社会文明与文化。“生态博物馆”是法国人希维贺和瓦西纳倡导的博物馆运动,主张将地域以博物馆观念来思考,将自然生态与历史古迹统合在现代人的生活环境中,得到完整的保存和展现[17]。第四,通过艺术授权{3},设计系列艺术衍生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比较成功的台北故宫博物馆,近年来,以“艺术授权”的模式,台北故宫博物院收入20亿新台币[18]。第五,通过艺术表演创作和艺术教育,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在表演艺术领域,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制作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让昆曲这个走进博物馆的传统艺术吸引了大批时尚青年,并且在北京大学成立了昆曲研究中心,开设了《经典昆曲欣赏课程》,让昆曲艺术进入到艺术通识教育体系。陈美娥的汉唐乐府将南音与梨园歌舞相结合,创造了中国最古老的南音的现代神话,明华园将传统的歌仔戏进行现代化改造,让歌仔戏艺术在信贷舞台获得新生[19]。第六,以大型艺术会展活动提升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品牌。比较代表性的是威尼斯水城,威尼斯双年展自1895年创办,至今已有一百年历史,目前已成为世界三大艺术展之一,极大的提升了威尼斯这座城市的艺术品质和影响力。
传承弘扬敦煌文化是一项系统文化工程。不仅需要敦煌学研究者和文化遗产保护者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需要国家层面大力推动;需要整合政府、市场、民间三股力量,形成合力;需要循序渐进,打基础立长远,在保护前提下的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在实施路径上,建议展开四项战略性工程和搭建四个战略性支撑平台。
1. 实施敦煌文化研究拓展工程。发挥学术界的学术自觉,拓展敦煌学研究领域,从传统的敦煌学研究领域向敦煌文化研究、敦煌艺术研究、敦煌文化教育学、敦煌文化传播学、敦煌文化经济学等领域拓展,引导一批知名的文化学者、传播学者、艺术评论家、教育学家、经济学家介入到敦煌文化研究领域,通过召开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出版系列学术成果等方式,形成敦煌文化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扩大敦煌学术研究的社会影响。加强现有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力量和成果推广力度。将敦煌研究院经过多年积累在古壁画与土遗址保护技术研发、文化遗产数字化、文化遗产环境监测、文化遗产承载力研究等领域的领先优势进一步发挥,充实研究力量,推进成果转化,将文物保护技术团队、文化遗产数字化团队走出敦煌,为我国其他地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乃至全球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2. 实施敦煌文化教育体系构建工程。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契机,争取将敦煌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全过程,作为提升国民性,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为敦煌文化的普及打下坚实的受众基础。加大文化艺术专业类院校对敦煌文化、敦煌艺术的教育力度,通过开设敦煌文化史、敦煌艺术史、敦煌音乐、舞蹈、绘画等专业类艺术类本科或研究生课程,提高敦煌文化、敦煌艺术在专业院校教育中的比重,引导研究生、博士生以敦煌文化、敦煌艺术为专题开展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写作。针对综合类高校,开展敦煌文化通识讲座、敦煌艺术通识讲座等通识课程,纳入必修、选修课程体系,作为大学生文化艺术通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大学生亲近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将敦煌文化全面融入中小学生艺术美感教育体系,开设敦煌文化普及导读、敦煌艺术鉴赏等艺术类课程,引导青少年感知敦煌文化、艺术之美,提升艺术修养,健全人格。
3. 实施敦煌文化品牌传播工程。利用现代传媒科技手段,培养不同受众对敦煌文化的认知、认同,形成消费需求,以影响力经济形成倒逼机制,推动国家层面的重视和产业发展。品牌传播与产品研发应协同推进,传播以产品为载体,传播为产品销售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积极策划举办敦煌文化论坛,在海内外思想界形成对敦煌文化的讨论,营造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良好氛围,营造社会热点话题,形成“敦煌文化现象”。策划定期举办敦煌雅集,邀请政界、政界、文化界、时尚界精英、名流参与,品鉴敦煌伎乐舞蹈、音乐、绘画、佛教艺术等,形成在名人精英圈的口碑传播。在海内外不断推出敦煌文化主题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意设计力量,以敦煌历史展示、敦煌文化数字展示、敦煌生活方式展示等为分主题,展示敦煌文化数字化、敦煌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的系列成果,传递敦煌文化精神力量和价值追求,在海内外形成敦煌文化热,推动对敦煌文化的国际传播。积极鼓励以敦煌历史文化为主题开展电影、电视剧、微电影、动漫、舞台剧、文学等多种形式的文艺创作,以文艺作品作为敦煌文化品牌传播的有效载体,积极依托互联网、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现代传播平台,形成对敦煌文化的大众传播。
4. 敦煌文化主题产品设计研发工程。展开对敦煌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意设计研发流程规划和设计。第一步进行要素提取,包括文明体系中的文字体系、非文字记载、实物记载中图像符号、故事等产业要素的提取。第二步进行话语转换,将要素通过创意转换为符合当代审美的品牌故事和生活方式。第三步进行物像附着,将品牌故事和当代生活方式附着相关物像生活产品生产中,包括陶瓷、丝绸、家具、珠宝等,并形成高端奢侈品、定制产品和旅游商品等不同层级和系列。建立敦煌国际设计中心,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作用,集合海内外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珠宝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当代艺术设计等设计力量参与敦煌主题创意设计服务,将敦煌主题设计产品进军国内和欧美知名时尚设计展和设计节,以敦煌系列主题作品和产品的展示带来的全球高端人群关注,从而引发全球曝光度和影响力。推动敦煌旅游产品升级,研发多样化的演艺产品、禅修产品、旅游线路和产品,实现旅游产业链的深度延长,通过对敦煌文化内涵的提取和充分展示,实现对敦煌文化的五官全新体验,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升级。
5. 搭建敦煌文化数据云平台。充分借鉴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先进文博单位成功经验,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发挥敦煌文化版权的核心作用,充分挖掘敦煌文化版权潜力,在建立敦煌文化素材库的基础上,建设敦煌文化资源数字云平台,为下一步艺术授权、版权交易、版权开发和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6. 搭建敦煌文化活动会展平台。积极策划举办以敦煌为中心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商品交易会、艺术品交易会、时尚产品发布会、当代艺术双年展、丝绸之路电影节、艺术写生夏令营等主题类会展活动,以活动经济和会展经济形成对敦煌的引爆效应,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7. 搭建敦煌文化电子商务平台。打破地理区位和内生消费动力不足的局限,建立敦煌文化产品的现代营销网络,开展与现有知名电商网站淘宝网、ebay等知名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开设敦煌文化展示和产品销售专区。建设敦煌主题电子商务和智慧旅游网络平台,为敦煌、丝绸之路的旅游和主题产品提供展示、交流、交易窗口。
8. 搭建敦煌金融支撑平台。以金融为杠杆,将敦煌国际化的文化品牌资源与国际资本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产,从文化资产到文化资本的“三级跳”,充分利用国际金融股权交易市场、债权交易市场、国际信贷、信托租赁等金融工具,研发敦煌主题金融衍生产品,推出敦煌主题艺术品资产包、信托、基金产品。在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的基础上,成立发起敦煌文化教育基金等公募基金,支撑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科研和教育事业,发行敦煌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支撑敦煌文化品牌传播和产业发展。
总之,传承弘扬敦煌文化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谋篇布局,遵循文化认知认同、实现国际影响力传播和夯实产业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市场、民间三种力量,才能带来敦煌人流的涌入和文化品牌的输出。最终创造出以科研、教育为基础,以现代传播为手段,以产品创意设计为载体,以版权、金融、会展、电子商务为支撑,以文化旅游与产品品牌输出协同发展的传统文化现代复兴的“敦煌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建疆.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文化、艺术和美学[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陈垣.跋西凉户籍残卷[C]//沙知,孔详星. 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2.
[3]季羡林.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C]//季羡林学术精粹:第1卷.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105-111.
[4]樊锦诗.基于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管理与监测[J].敦煌研究,2008(6).
[5]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C]//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266-268.
[6]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5.
[7]林家平.试议拓展敦煌学研究的思维空间[J].兰州学刊,1986(3).
[8]荣新江.敦煌学:21世纪还是“学术新潮流”吗?[C]//敦煌学新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65-71.
[9]颜廷亮,敦煌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敦煌文化研究漫议[J].敦煌研究,2000(2):185.
[10]柴剑虹.敦煌学与敦煌文化的思考[C]//敦煌与丝路文化学术讲座.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56-57.
[11]颜廷亮.敦煌文化的灵魂论纲[J].甘肃社会科学,2000(4).
[12]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2-18(1).
[13]叶朗.21世纪,中国将在精神层面影响世界[N].中国文化报,2013-7-29(3).
[14]费孝通.对“美好社会”的思考[C]//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127-132.
[15]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等编.创意经济报告2008[M].北京:三辰影库出版社,2008:100-102.
[16]范周.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研究报告[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195-196.
[17]张誉腾.生态博物馆——一个文化运动的兴起[M].台北: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5:3-6.
[18]林华.艺术授权的中国意象[J].中外文化交流,2009(7).
[19]肖怀德.从“多元文化”到“创意台湾”——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考察透视与案例研究[J].现代传播,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