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水金关汉简(壹)》纪年简校考

2014-04-29 06:08:57黄艳萍
敦煌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汉简纪年

黄艳萍

内容摘要:《肩水金关汉简(壹)》于2011年8月由上海中西书局出版,所收2351枚汉代简牍中有纪年信息的简牍约497枚。以此为据,我们对其中一些年朔矛盾、纪年待考的纪年简进行校考,以期有助于这批简牍的分期断代。

关键词:肩水金关;汉简;纪年;校考

中图分类号:K8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4)02-0116-06

A Revision of the Dated Slips in the Han Dynasty Wooden Slips from Jianshuijinguan (Vol.I)

HUANG Yanping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Abstract: The Han Dynasty Wooden Slips from Jianshuijinguan (Vol.I), which was published by Zhongxi Book Company in Shanghai in 2011, includes 2351 wooden slips of the Han dynasty. Among them, 497 wooden slips were inscribed with a calendar, and some of them were wrong or unclear about the specific year, month or date. This paper corrects and researches some slips, hoping this sample is useful for dating all the slips.

Keywords: Han dynasty wooden slips from Jianshuijinguan; Calendar;Textual research

《肩水金关汉简(壹)》于2011年8月由中西书局出版面世,收录了1972—1976年额济纳河流域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10个探方(T1到T10)的2351枚简牍,其中有完整纪年的简147枚,含纪年内容的简约350枚,共计约497枚纪年简。在这些纪年简中,纪年最早的为汉武帝太初五年(即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见73EJT4:107简“大初五年”);最晚的为新莽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见73EJT7:50简“始建国亖年正月癸亥),纪年跨度约112年。其中以汉宣帝时期的纪年简最多,整体而言,以西汉中晚期为主,新莽时期简牍相对较少。

目前学界关于《肩水金关汉简(壹)》纪年简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罗见今、关守义《〈肩水金关汉简(壹)〉八枚历谱简年代考释》考释了73EJT5:56、73EJT5:58、73EJT6:70、73EJT9:115、73EJT9:282、73EJT10:272、73EJT10:272、73EJT10:274等八枚历谱简所属纪年[1]。程少轩《〈肩水金关汉简(壹)〉历谱初探》亦考释了上述八枚历谱简,此外还增考了73EJT5:57、73EJT9:169、73EJT10:275、73EJT10:276等四枚残简,并对这12枚历谱简进行了复原分析[2]。肖从礼《金关汉简所见新旧年号并用现象举隅》分析了其中新旧年号并用的现象,认为此现象系改元诏书未能及时到达当地所致[3]。罗见今、关守义《〈肩水金关汉简(壹)〉纪年简考释》根据农历月朔干支的周期性和出土纪年简的上下时限,考释了26枚问题纪年简[4]。除上述研究外,《肩水金关汉简(壹)》中还有一部分月朔矛盾、以及日期可考的简需要进行考校。

本文借鉴前辈学者的相关研究,以“朔日考证纪年”的方法,参考陈垣《二十史朔闰表》[5](简称《陈表》)、饶尚宽《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6](简称《饶表》)、徐锡祺《西周(共和)至西汉历谱》[7](简称《徐表》)等历表,尝试着对《肩水金关汉简(壹)》[8]中的这部分纪年简、日期简进行校考。

文中“□”代表一个字残缺不清楚,“◇”代表残缺字数不能确定者,整理者一般使用……或 。“A”代表简牍正面,“B”代表简牍背面。“73EJT”为《肩水金关汉简》编号,“E”为额济纳河流域、“J”为肩水金关、“T”为探方。“EPT”为《居延新简》[9]简牍的编号,其中的“E”和“T”同前,“P”为破城子。

一 纪年简校释

1. 73EJT1:125A:

本始二年八月辛卯朔戊申居延户曹佐◇

按:“八月辛卯朔”有误。据陈饶徐三家朔闰表,本始二年八月皆为甲申朔。73EJT21:235简“本始二年五月乙酉朔庚”①,与三表中本始二年(前72)五月乙酉朔相合。斯琴毕力格等《太初历特殊置闰问题》指出本始二年五月属特殊置闰[10]。依五月乙酉朔类推,闰五月到八月的朔日干支分别为:闰五月乙卯、六月甲申、七月甲寅、八月甲申。故本简“八月辛卯朔”有误,当为“甲申朔”,本始二年八月甲申朔戊申,即本始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此为原简之误。

2. 73EJT3:58A:

绥和六年三月己巳朔癸酉肩水候宪□◇

按:“绥和六年”有误。根据原简图版“”字形特征,应该为“二”字。此处系整理误释。绥和年号中无第六年,查其他汉简数据库亦无绥和六年。73EJT3:118B简“绥和二年三月己卯”,据陈饶徐三家朔闰表绥和二年(前72)三月为己巳朔,己卯日为第十六日,故绥和二年三月朔日确为己巳,与本简正合。绥和二年三月己巳朔癸酉,即绥和二年三月初五。

3. 73EJT4:113A:

河平三年十月丙戌朔丙肩水守候◇ 73EJT4:113B:

河平三年十月丙子朔丙戌肩水守候 塞 塞尉写移过所河◇

按:A、B为同一木牍正反两面上的文字。从A、B两面上的文字对比来看,笔迹和行文风格极近,两面文字均有残损,内容应属符传性质的文书,所记录的时间可能相同。EPT51.207简“河平三年十月丙戌朔癸丑”,与陈饶徐三家朔闰表中河平三年(前26)十月丙戌朔相合。故该年十月为丙戌朔无疑。73EJT4:113B与73EJT4:113A,可互证,73EJT4:113A简“丙戌朔丙”的第二个丙字后疑脱戌字,73EJT4:113B中丙子乃丙戌之误。

4. 73EJT4:179:

◇初元年十月甲午朔庚午尉卿◇◇

按:“初元年”脱“元”字,当为“初元元年”。张小峰《汉简与〈二十史朔闰表〉所记互异月日对校》[11] 中分析指出“初元年”确为“初元元年”(引何双全的观点)。查《居延新简》和《肩水金关汉简(壹、贰)》,“初元元年”均写作“初元年”,如:EPT56.360“初元年三”、EPT53.109B“初元年五月” 73EJT9:333简“初元年,霸从追”、73EJT10:376简“初元年八月乙丑”等,无“初元元年”的写法。疑当时口语省读为“初元年”,受口语影响而致此。EPT51.193简“初元年三月乙卯”,据陈饶徐三家朔闰表,初元元年三月丁酉朔,乙卯为三月十九日,故初元元年三月丁酉朔,无误。依次类推每月的朔日干支,到初元元年十月当为甲子朔,而非甲午朔。又据原简图版,字形虽模糊,但从基本轮廓看,应为子字而非午字,午系整理者误释。初元元年(前48)十月甲子朔庚午,即初元元年十月初七。

5. 73EJT5:22:

神爵四年二月己未朔丁□□□ ◇

衣用谨踈年长物色谒移

按:“神爵四年二月己未”有误。EPT53.38简“神爵四年二月丙申”,据陈饶徐三家朔闰表神爵四年(前58)二月朔为乙未,丙申日为二月初二,故神爵四年二月乙未朔无误。又EPT52.452简“神爵四年八月壬辰朔丁酉”与陈饶徐三家朔闰表中的神爵四年八月壬辰朔相合,以此月朔日干支往前类推神爵四年二月朔亦当为乙未。由于己和乙手写时极易混,故己未当为乙未之误写。

6. 73EJT6:38A:

露三年九月壬午朔甲申都乡啬夫充国以私印行小官事敢言之长秋里尚光自

□□□市居延谨案光年爵公乘年六十毋官狱事当得取传谒移居延过所毋苛留止

按:露字前脱甘。据陈饶徐三表,甘露三年(前51)九月正为壬午朔,与此简上记录的朔日干支相合。

7. 73EJT6:39A:

□嘉二年七月丁丑朔丁丑西乡啬夫政敢言之成汉男子孙多牛自言为家私市居延传谨案多牛毋官狱征事当得取传谒移肩水金关居延县索出入毋苛留止七月戊寅銆得长守丞顺移肩水金关居延县索写移书到如律令/掾尊守□

按:“□”残缺字为“鸿”。据陈饶徐三家朔闰表,鸿嘉二年(前19)七月朔为丁丑,与此简正合。

8. 73EJT6:113A:

阳朔四年八月丙子◇

按:“阳朔四年八月丙子”有误。EPT51.9B简“阳朔四年六月壬寅”,据陈饶徐三家朔闰表阳朔四年(前21)六月己丑朔,壬寅为十四日。又EPT52.264简“阳朔四年四月庚寅朔□”与陈饶徐三家朔闰表中阳朔四年四月庚寅朔相合。阳朔四年六月己丑朔、四月庚寅朔,以此二月朔日干支顺序类推,阳朔四年八月当为戊子朔,丙子为第四十九日,因而该年八月不可能有丙子日。故“丙子”既不是朔日干支,亦不是日期干支,疑为原简讹误。

9. 73EJT7:67:

黄龙元年九月丙子朔 ◇ ◇

按:“黄龙元年九月丙子朔”有误。73EJT11:1简“黄龙元年十一月己亥朔辛丑”与陈饶徐三家朔闰表中的黄龙元年(前49)十一月己亥朔相合。以此月朔日干支顺序类推,九月当为庚子朔,而非丙子朔。原简残损较多,但根据残存笔划,原简所书确为丙子朔,此处疑为书写时庚子误写作丙子。

10. 73EJT7:92:

鸿嘉二年六月丁丑

家属俱客□□□◇

按:“鸿嘉二年六月丁丑”有误。EPT51.410A简“鸿嘉二年六月丁未”中的“丁未”若为朔日干支正与陈饶徐三家朔闰表中的鸿嘉二年(前19)六月丁未朔相合。EPT52.266简“鸿嘉二年二月己酉朔壬申”与陈饶徐三家朔闰表中的鸿嘉二年二月己酉朔相合。依此二月的朔日干支类推六月亦为丁未朔。显然,丁丑不是该月朔日干支。若为日期干支,则为第三十一日,故该月不可能有丁丑日。由于原简残损严重,根据原简残存的笔划丁丑应为丁未之误。

11. 73EJT7:208:

甘露元年七月戊□朔□◇

按:“甘露元年七月戊口朔”有误。73EJT9:29A简“甘露元年闰月乙未朔乙卯”(该年闰五月)、73EJT10:335简“甘露元年正月丁卯朔己巳”、73EJT10:441简“甘露元年九月癸巳朔癸丑”与陈饶徐三家朔闰表中甘露元年闰五月乙未朔、正月丁卯朔、九月癸巳朔相合。依这几月的朔日干支顺序类推到七月当为甲午朔,而不是“戊口朔”。原简残损严重,笔划残存甚少。根据仅有笔划,年号为甘露,但元年疑为二年,元常写作等,其最后一笔略向上挑,而此简中残存的笔划为,不具有此特点,更似二字的第二笔。“七月戊口朔”,根据残存笔势“七月戊”无误,“口”代表的字残存,可为子的一笔。若为甘露二年七月戊子朔,与陈饶徐三家朔润表中甘露二年七月戊子朔相合。因此,此简可补释为:甘露二年七月戊子朔□。

12. 73EJT9:19:

□露二年六月已未朔辛

谨案毋官征事当

六月壬戌厨啬夫□

□□□□□

按:□露所缺为甘。73EJT6:169“甘露二年(前52)六月己未朔壬□”与陈饶徐三家朔闰表中甘露二年六月己未朔相合。甘露二年六月己未朔与此简正合。

13. 73EJT9:162A:

黑色正福占五凤四年七月已未◇

征事当为传谒言廷移过所县道敢告慰◇

□□□□□□□□□□◇

按:己未疑为己丑之误。EPT53.229简“五凤四年(前62)六月庚子朔乙丑”、73EJT9:104“五凤四年八月己亥朔己亥”,此二简中的朔日与陈饶徐三家朔闰表中的五凤四年六月庚子朔、八月己亥朔皆相合。依此二月的朔日干支顺序推算到七月当为庚午朔。五凤四年七月庚午朔,己未为第五十日,则该年七月不存在己未日。根据原简图版应为丑字,己丑则为七月二十日。此处,疑为释文误释。

14. 73EJT10:203A:

元凤五年十二月乙巳朔癸卯□□□□□乘敢言 ◇

谨移榖出入簿一编敢言之

73EJT10:200:

元凤五年十二月乙巳朔癸亥通道厩佐敢言之谨移榖出入簿

一编敢言之

按:73EJT10:203A 简“癸卯”有误。元凤五年(前76)十二月乙巳朔,与陈饶徐三家朔闰表中元凤五年十二月乙巳朔相合,癸亥为第五十二日,该月不存在癸卯日。73EJT10:200和73EJT10:203A两简字体和书写风格极近,应该是出自同一人之手。73EJT10:200简癸亥的亥原简图版字形为,此为卯字,癸亥系整理者改正。癸卯应为原简讹误。整理者所改的癸亥暂无直接的根据,按十二月乙巳朔,癸丑、癸亥、癸酉都在这个月内。故无法判断到底是哪一个日期。

15. 73EJT10:355A:

甘露二年□月甲辰朔戊午尉史庆敢言◇

按:“□月”原简残损较多,尚不能判定。但甘露二年(前52)十二个月中无甲辰朔的干支。EPT51.198A简“甘露二年二月庚申朔戊寅”、EPT53.25简“甘露二年五月己丑朔戊戌”、EPT53.138简“甘露二年八月戊午朔丙戌”、EPT56.6A简“甘露二年四月庚申朔辛巳”、 73EJT6:169简“甘露二年六月己未朔壬□”、73EJT10:232A简“甘露二年十月丁巳朔壬午”、73EJT10:313A简“甘露二年十二月丙辰朔庚申”等,这些简中的朔日干支与陈饶徐三家朔闰表中的朔日皆相合,即:二月庚申朔、四月庚申朔、五月己丑朔、六月己未朔、八月戊午朔、十月丁巳朔、十二月丙辰朔。以此干支顺序类推,剩下几个月的朔日分别为:正月辛卯朔、三月庚寅朔、七月乙亥朔、十一月壬辰朔。由此可知甘露二年十二个月中没有甲辰朔的干支。据原简残存笔画,似为“甘露二年三月”,该月庚寅朔。故甲辰朔误。

二 纪年简考证

1. 73EJT3:23:

五月戊子朔◇自言□父居延

◇ 年廿岁毋官狱征

按:查《陈表》,与五月戊子朔相合的纪年有后元元年,河平三年,居摄元年。《肩水金关汉简(壹)》有纪年简中尚无后元元年简,且西汉晚期居摄元年的简在本卷中也为数不多。探方T3有纪年简最早为本始四年,最晚为建平三年,亦无居摄年间的简。故本简的纪年可定为河平三年(前26)。

2. 73EJT3:114:

◇七月己卯朔己丑守令史信敢言之遣佐世辟□

◇过所金关毋留止如律令敢言之

◇忠丞安富移过所金关毋留止如律

按:查《陈表》,与七月己卯朔相合的纪年有天汉四年、地节四年、永光四年、元延四年。天汉四年不在探方T3纪年范围内,故排除。地节四年、永光四年、元延四年在T3纪年简中都有记录,暂无更多的证据确定其具体年代。

3. 73EJT6:74:

□□二年十月壬午朔庚寅□□尉史世使移郡大守属国都尉农

□□□□□□□□□□党及胡虏第□□

□出惊□昭武备迹候望□守摸□□集所主羌胡为务

按:本简文字残蚀严重,字迹模糊。查《陈表》,与二年十月壬午朔相合的纪年只有永始二年。T6探方已有纪年简的时间跨度为五凤三年到建平元年,永始二年在此范围内,故本简纪年可定为永始二年(前15)。

4. 73EJT7:89A:

八月十六日壬寅到肩水府

按:据八月十六日壬寅,可知八月朔为丁亥。查《陈表》,与之相合的纪年有始元四年、五凤元年、河平三年。T7探方已有纪年的时间跨度为元康元年到始建国三年,此探方中无五凤和始元年间的纪年简记录,暂排除。因此本简纪年暂可定为河平三年(前26)。

5. 73EJT7:175:

二月十七日癸丑

按:据二月十七日癸丑,可知二月朔为丁酉。查《陈表》,与二月丁酉朔相合的纪年有元凤二年和甘露元年。T7探方已有纪年简的时间跨度为元康元年到始建国三年,元凤二年不在此范围内。再据73EJT7:208简字体风格与73EJT7:175极为相似,亦是甘露元年简。故本简年代可定为甘露元年(前53)。

6. 73EJT9:4:

三年二月己卯朔癸亥

按:“己卯”释文有误。若三月为己卯朔,则该月无癸亥日。据原简字形当为乙卯。原简字形为“乙”,“己”系释读有误。己与乙形近,书写和释读时常有讹误。查《陈表》,与三年二月乙卯朔相合的纪年只有甘露三年。在T9探方中有73EJT9:92A简“甘露三年三月甲申朔己酉”、73EJT9:34B简“甘露三年九月壬午朔甲午”等,与《陈表》甘露三年的朔日相合,故此简年代可定为甘露三年(前51)。

7. 73EJT9:10:

七年闰月甲辰金关塞第一至千左居官右移金

按:与七年闰月相合的纪年只有始元七年。《居延汉简》三次出现“始元七年闰月甲辰”,与此处的“七年闰月甲辰”相合。陈梦家在《汉简缀述》[12]和陈久金《敦煌居延汉简中的历谱》[13]在分析“始元七年闰月甲辰”时,皆指出“始元七年应闰二月癸卯朔,三月壬申朔则与《汉书·诸侯王表》‘元凤元年三月丙子相合。”,此说甚确。而陈饶徐三家历表中“始元七年闰三月壬申朔”为误。始元七年闰二月癸卯朔,甲辰为第二日。故,是年为始元七年(前80)。

8. 73EJT9:17:

二年八月已未朔□觻□

按:据《陈表》,与二年八月己未朔相合的纪年只有永光二年。T9探方已有纪年简的时间跨度为太始二年到鸿嘉四年,永光二年正在此范围内。故此简年代可定为永光二年(前42)。

9. 73EJT9:275:

橐佗圣宜亭长张谭符 妻大女觻得安□

□光二年◇ 弟大女◇

按:在T9探方纪年简的太始二年到鸿嘉四年范围内,只有永光二年(前42),故“□光”为“永光”之残。同书中73EJT7:128简“永光二年正月庚午,橐佗□□隧,子男□,子小女□,子男□”,与73EJT9:275都为家属名籍,二简可以互证。

10. 73EJT9:325:

二月廿八日辛未口

按:据“二月廿八日辛未”得二月朔为甲辰。查《陈表》,与之纪年相合的有元凤六年和初元五年。据本探方已有的纪年情况看,暂定为初元五年(前44)。

11. 73EJT10:177A:

六月丙申朔辛丑广地守候塞尉奉

按:据《陈表》,与六月丙申朔相合的纪年有永光元年和元延元年。T10探方已有纪年中最早的为元凤四年,最晚为河平二年,永光元年在此范围内,故本简纪年暂定永光元年(前43)。

12. 73EJT10:210A:

□□四年九月己巳朔己巳佐寿敢言之遣守尉史强上计大守府案所占用马一匹

□谒移过所河津关毋苛留止如律令敢言之

□□巳居延令守丞江移过所如律令/掾安世佐寿□

按:此简残蚀严重,笔划漶漫不清。查《陈表》,与四年九月己巳朔相合的纪年只有五凤四年。又据73EJT9:104简 “五凤四年八月己亥朔己亥”有过居延过所记载,此二简都是过居延过所的传符,守卫都是“安世”,且二简字体笔迹相近,故此简年代定为五凤四年(前54),甚确。

13. 73EJT8:34:

受降队卒滑便三年闰月 尽四年二月积□

按:“积□”中的“□”所代表的字,据原简残文为,似为八字的变异写法。若为八月,则三年闰月尽四年二月积八月,即三年闰月为六月,与此相符合的只有河平三年(前26)。河平三年闰六月尽四年二月,正为八月。

14. 73EJT10:493A:

◇三年五月癸口◇

73EJT10:493B:

◇年七月戊申◇

按:A、B面为同一简的正反两面上的文字,书写风格和字体一致,应为同一人同时书写的简。73EJT10:493A 简“三年五月癸 ”中“三”字前残损的字,根据图版笔迹似为“露”字。若为甘露三年,则“五月癸□”,或为“癸未朔”。七月朔为壬午,戊申为二十七日,正合。故,此简纪年暂可定为甘露三年(前51)。

三 小 结

综合上述校考,我们沿引张俊民在《居延汉简纪年考》以朔日考证纪年的方法,以及原简字形校对的方法,对《肩水金关汉简(壹)》上述29枚简牍的纪年问题进行了校考[14]。综观这些纪年简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讹误:其一,整理释读错误。原简残损、字形模糊、字形混淆是造成释读错误的主要原因。形近字的手写易混,如“己”和“乙”在书写时极易混淆,也易造成误释。其二,原简本身讹误。原简讹误可能为书写错误或者日期推算错误。

除上述可考的纪年简外,还有大量的日期简因简牍残损或字迹模糊而不可考证其纪年,如:一、只存干支,如丁卯入;二、只有月干支,无朔日,如◇六月壬寅卒吏;三、历谱残断严重,干支只存一二者,如;丁亥,戊子;四、只有数字计日无干支,如七日,八日,九日,十日,五日,□,十四日,十五日等;五、数字计日与干支计日杂糅的,如:七月,甲,丙戊,壬申,乙,丁巳,辛卯,丙,戊寅,凡十日,壬,毋北,戊,东南,月,八日,九日,十日,十二日,十四日,廿七日,廿八日,有比日,毋等等,这些计日杂乱或计日不详的纪年简目前尚无法考证其纪年,有待日后更多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研究去补证这些简的纪年情况。尤其是随着简牍缀合技术的发展,简牍所记录的信息会更加完整地显示出来,这将使得这批简牍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罗见今,关守义.《肩水金关汉简(壹)》八枚历谱简年代考释[J].敦煌研究,2012(5).

[2]程少轩.《肩水金关汉简(壹)》历谱初探[J].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网,2013.

[3]肖从礼.金关汉简所见新旧年号并用现象举隅[J].鲁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5).

[4]罗见今,关守义.《肩水金关汉简(壹)》纪年简考释[J].敦煌研究,2013(5).

[5]陈垣.二十史朔闰表[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饶尚宽.春秋战国秦汉朔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徐锡祺.西周(共和)至西汉历谱[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8]甘肃省简牍保护中心,等.肩水金关汉简(壹)[M].上海:中西书局,2011.

[9]甘肃省考古所,等.居延新简[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0]斯琴毕力格,等.太初历特殊置闰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6).

[11]张小锋.汉简与《二十史朔闰表》所记互异月日对校[J].简牍学研究,第3辑,2002.

[12]陈梦家.汉简缀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陈久金.敦煌居延汉简中的历谱[C]//中古古代天文文物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14]张俊民.居延汉简纪年考[C]//简牍学研究:第3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汉简纪年
乌程汉简 纪年简选
中国书法(2023年1期)2023-07-17 09:25:07
《故太师铭石记》纪年小考
古代的“干支纪年法”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4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稀里糊涂大纪年(下)
稀里糊涂大纪年(上)
不忘初心 完美纪年 Perfect Match [宝福结婚纪念戒系列]
中国宝玉石(2016年5期)2016-12-07 03:11:28
北大汉简五《大罗图》题名商榷
银雀山汉简兵书出土30年回眸与展望
军事历史(2002年1期)2002-08-16 07:33:00